口述的历史是最鲜活的历史,口语映照出历史的原生态细节。zg新锐杂志《新周刊》汇集10年的精彩语录,通过不同年代的经典句子,串连十年来的社会进程。该书分为国事、民生、天下、当事人、新知、文化圈、男女、八卦、风尚、生活十大类别,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下变迁中的zg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
1999
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王朔在《zg青年报》发表文章《我看金庸》,把金庸列为“四大俗”之一,并说:“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引起哗然一片。金庸对此的回应是:“不称之为‘四大寇’和‘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毋庸讳言,借zg的改革开放在zg取得巨大成功的是美国文化: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美国饮食,微软电脑、别克汽车等美国工业产品;到过没到过美国的人都敢说美国的好话……一种外族文化对zg有如此巨大影响,在历史上还不多见。
——作家蒋子龙在文章《认识克林顿》中说。
把哲学弄成图画书,把思想弄成人生格言,把诗弄成粗浅的哲理和警句,把大师经典弄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把文化泛化到衣食住行甚至庖厨与茅厕。
——有人这样总结快餐时代的特征。
所谓选择,都是虚幻。
——《黑客帝国》中的台词。这句话在1999年带来的震撼远不及网络日益普及的几年之后。
2000
在我小时候,鲁迅这个名字是神圣的,受到政治保护的,“攻击鲁迅”是严重的犯罪,要遭当场拿下。直到今天,我写这篇东西,仍有捅娄子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感觉。人们加在他头上无数美誉: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暗暗叫他“齐天大圣”。
——继炮轰金庸之后,王朔的《我看鲁迅》再次激起非议,但其中不乏他的某些论调被片面夸大的成分。
zg人20年后才能接受我这个未来派的设计。
——国家大剧院方案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如此评价自己的设计。因反对意见不断,原定于2000年4月开工的国家大剧院工程取消了开工仪式,7月更停工待命,以征求多方意见。
余秋雨已经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个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流派——“余秋雨经济学”,就是余秋雨骂人以及遭遇人骂,出书以及被盗版,作秀以及反作秀,出游以及反出游等等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自1992年携《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以来,余秋雨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热卖畅销书,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道。
70年代生的人都是古惑仔,都是拿着大片刀砍人到处炫耀的角色,分别只是有知识和没知识,共同点都是没有文化,没法沟通。……跟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你不是虐待狂就是受虐狂。
——《zg青年报》署名“李天时”的文章称“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引发了网上的大讨论。
2001
既要艺术化,又要商业化;既要言情,又要武打;既要满足华语影迷,又要适应国际口味。李安便是在这种犹犹豫豫以及对武打动作片缺乏控制力的情况下,执导了他最差的影片。
——写手戴方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说《卧虎藏龙》是李安最失败的影片。但随着《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奖项后,古装动作片成了zg顶尖导演认定的最为西方所认可的电影类型。看过《英雄》不由得觉得还是《卧虎藏龙》好看,而看过《无极》的人又都原谅了张艺谋。
这好比老太太死了,找来巩俐扮演老太太,漂亮是漂亮了,可不是你奶奶了。
——有人建议把天津最古老的商业街——估衣街拆迁,再原样复制一条,作家冯骥才感叹道。
清华的特点就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点就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话,清华就像“李白”,北大就好比“杜甫”。
——与清华、北大两校渊源颇深的季羡林评价两个学校时候说。
2002
如果不尊重上海的文化遗产,为了做天下第一、世界最大的都市,你绝对会变成通俗城市的,这是我对上海的建议。
——和上海渊源颇深的李欧梵教授在华东师大的讲演中说道。他还说:绝对不要跟世界其他国家比,这种竞赛是最糟糕的心态、是最坏的现代性的表现。
只有你感到自己渺小无力时,你才会相信它的高大和万能。这或许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楼房和高塔越建越高的缘故吧。
——龙永图在《冷眼看世界》中谈到埃菲尔铁塔和东京塔时说。事实上,在通过“标志性建筑”营造城市形象、树立政绩的心理驱动下,“9·11”的倒塌也没有影响zg人建摩天大楼的热情。
书中有5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骄傲地将他们自己封为5个方向的虚拟君主。
——美国评论家阿尔·蒂尔向英文版《射雕英雄传》的读者解释什么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他们15岁左右,荷尔蒙过剩。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罗琳描述她的读者群。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有特设的“反哈利·波特热线”,供反感此书者发泄不满。
2003
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收录了克隆、黑哨、蓝牙、泡妞、包二奶、三陪等等新词语。
——该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说,问题不在于收还是不收,而在于如何解释这些词语。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zg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2003年年初相声大师马三立逝世,这是他的一个被梁左称为“意识流相声”的段子。
印好的书一半没售出;售出的书一半没人看;看了一半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书一半理解错了。
——一位书商对书市的感叹。
“小资”这个名词的传奇经历,打一开始就是传媒人一次集体自恋,一次与时尚合谋的自我炒作。
——关心克拉茵蓝、卡布奇诺咖啡、阿尔莫多瓦的人来来去去都是传媒人自己而已。
如果您喜欢《1999—2012十年文化语录》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