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德不孤,必有邻。”
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10“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也。”
全出自《里仁篇第四》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十句话是什么?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另 这里有解释孔子论“仁” 。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圣”,甚至认为尧、舜都没有达到“圣”的标准。
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
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
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
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
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 呵呵,这是我所能找到的··希望能帮倒忙~~
列举出五句孔子和孟子表现仁思想的句子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者仁也 仁者爱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观过斯知仁矣 井有仁焉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 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 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为此,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 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 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请人帮我列举论语中表现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
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读xiǎn险,少。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
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
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
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
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⑧与:同欤。
语气辞,表示疑问。
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 ? 注释:①约:穷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
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
喜爱。
②恶:去声,音wù误。
憎恨;讨厌。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
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
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仓卒。
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泞。
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
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务:致力。
??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②譬:比喻。
??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
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二,克,胜;复,返回。
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两种解释意思相近。
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
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
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③目:条目。
④事:从事,实行。
12·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
论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论仁故要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必先要了解「仁」。
仁之含义极复习,各学者对仁之解说亦有异。
蔡元培认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8]。
梁启超则更进以「同类意识」释仁,他说:「仁者何,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
」[9]钱穆则认为「仁者从二人,犹言多人相处也」。
[10]以上诸说,可谓对「仁」一字作了多面的解释。
但我们亦不应忽视孔子言仁之出发点为「当下之自我」。
[11]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我欲仁,斯仁至矣」[13],此乃言仁之重点也。
仁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则正名是孔子政治哲学的起点。
其次,孔子要正的是正名分。
正名分者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8]君应守其分,臣应守其分,各尽其应尽之责,勿殒勿越。
而达至「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
[19]否则,则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岂得食诸」。
[20]在正名的内中,其中一项是针对君主的,可曰之「正身」,即为政者必先以正其身为基础。
论语颜渊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政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曾对此作了一比喻:「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言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21]。
由此可见孔子对主正身之重视。
从这里一则可见到孔子乃重「德化」而非「刑罚」,故上行正身,足以收不令而行之效。
其次,从孔子所提之正名内容观之,孔子之正名,乃上级较下级更为重,使君主有不可任意逃避责任。
这明显对君主的行为作了道德的规范。
毫无疑问,孔子提出正名是为了维持旧制度,旧秩序。
但我们能否因此而推出孔子乃是「封建集团的集『大成者』」[22]。
若从孔子的出身而观之,有学者认为孔子乃是「从其没落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发,对西周社会,不但寄与不少的回忆,而又认为那是唯一合理的政治制度」。
[23]若从这个角度(从其没落封建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发)而观之,孔子确是封建集团的集大成者。
但孔子正名的前题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吗?除了正名外,孔子的另外一个重要政治思想是德与刑。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8]这段话中的德:即依祖宗传下来的规而思想。
刑:即是依祖宗传来规范而树立治度,对于违背此法者加以制栽。
孔子所指出德与刑的理论,是远承氏族时代「明德」与「明刑」之古训。
[2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0]由此可见,孔子之提倡德治,是相当明显。
若将其中德治细分,则可分之为四点:一、圣君。
孔子推崇的是尧、舜、禹、汤、文王和武王,他们的德行皆为圣人。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31]、「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32]孔子曰:「舜其大考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下」[33]。
孔子认为行德治之首要条件,便是贤者在位,亦即要有圣君。
单依靠圣君治理国,略有不足,故孔子主张以贤才以为辅。
即德治的另一内容是任用贤人。
孔子曾称赞尧、舜、禹及武王任用贤人。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34]可见孔子对任用贤人的重视。
另孔子亦有观察人材的方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3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6]。
在数千年前,孔子以这种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评定贤人与否,可算是相当不错。
德治的另一面是教化。
教化可分一、以身作则,二、以道诲人,三、教育人才。
孔子尤重视前者,盖政事尽于行仁,而行仁以从政者之修身为起点[37]。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38]、「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9]。
即在上位者以德化民,而不以力服人。
二、便是以道诲人,即教化。
孔子相信「性相近,习相远」[40]。
只要透过教化,便可使民「有耻且格」[41]。
故孔子多授弟子以培养个人之品格为目的,并教以化民成俗之术42。
三、是教育人才。
孔子所开创之「教化集团」[43],以六艺作为教材来训练其学生,使其「立于礼,成于乐」[44];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5]均以政治为其主要内容,并是一个向各国国君及诸侯供应人才之大本营。
可见孔子并非一个空有理论之士。
与德相对的是「刑」。
孔子是重德不重刑。
孔子有这思想,一方面是由于孔子有天下归仁之理想,故推仁德以爱人,教化人。
而不是用刑来控制人民。
孔子更知道刑政虽为人民所畏,但只能治标,使「民免而无耻」。
而行教化,则是治本之法,可使民「有耻且格」。
所以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46]。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孔子完全否定「刑」。
孔子也知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7]正如上述孔子之主张,他只是较重德而已。
孔子对刑尚不重,对凡言杀戮与军旅之事皆反对。
论语颜渊中有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论语》中有关孔子仁爱思想的句子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中有关孔子仁爱思想的句子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关于仁的言论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论学习的名言
《孔孟论学习》 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作者、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
《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
……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
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
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
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
孔子关于他‘仁’的那一句话是什么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不过比不上虽贫穷却乐于道,纵然有钱却谦虚好礼.”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困与地位低下,这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是正当情况下得到的,君子不会摆脱它.”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一番乐趣.干不正当的事情得到的富贵,在我看来不过是浮云一样虚幻的东西.”有钱,有地位,是人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孔子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仁义”,是人的道德和信念.富贵的人,应当重视自己的修养,不要骄傲无礼.求富贵的人,应当记住第一重要的原则是“道义”,符合原则的致富值得肯定,而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是可耻的.贫穷的人,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巴结奉承富有的人,应当保持自己的信念和修养,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十句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