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
《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简介:
《易经》: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经》:
《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
本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尚书》: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1]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2]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西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诗经 礼记 老子中的经典语句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
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
为小龙女取名,姓郑,五行欠木,最好是能引用名人名句,或者诗经的...
郑沐芸(好吧,有点怪的样子。
)附:芸(yún)名 1、形声。
从艹,云声。
2、香草名,也叫“芸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
叶互生,羽状深裂或全裂,花黄色,香气浓郁,可入药。
芸,芸草也,似目宿。
——东汉·许慎《说文》芸草可以死复生。
——《淮南子·王说》阳华之芸。
——《吕氏春秋·本味》。
注:“芳菜也。
”芸始生。
——《礼记·月令》元载末年,造芸辉堂于私第。
芸辉,香草名也。
——唐·苏鹗《杜阳杂编》2、芸台,古代藏书之所,亦指掌管图书的官署,即秘书省。
如:芸局(藏书处。
也指掌管图书的官署,即秘书省)。
?以上是百科里的。
可以提炼出来的是:死而复生、香草美人 什么什么的
诗经和论语里的名句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
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1],因此又称「诗三百」。
[2]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於南宋初年-屈万里)。
[3]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体例分类:关於《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
《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
「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诗经》是什么?
兴”(去声)即起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小雅·采薇的作者、全诗、赏析
[编辑本段]《诗经》概述: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
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
****引用过的名言诗句 尽量全,谢谢!
【一、“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 **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讲话原文: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
双方只能如**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说。
[详细]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二、“风物长宜放眼量。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 **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讲话原文: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
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
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
“风物长宜放眼量。
”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详细]出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 **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讲话原文: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详细]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 【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讲话情景:2012年2月20日 **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原文: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
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
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详细]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五、“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讲话情景:2012年2月20日 **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原文:爱尔兰也有句谚语说得好:“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今天的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既是两国企业家的聚会,也体现了两国工商界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我深信,只要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定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详细]出处:爱尔兰谚语【六、“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17日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讲话原文: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详细]出处:苏轼《范增论》 【七、“空谈误国”】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 ****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讲话原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详细]出处:(明末)顾炎武先生总结——“清谈误国”。
【八、“雄关漫道真如铁”】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 ****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详细]出处:**《忆秦娥·娄山关》【九、“人间正道是沧桑”】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 ****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详细]出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十、“长风破浪会有时”】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 ****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详细]出处:李白《行路难》【十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话情景:2012年12月5日 **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讲话原文:大家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女孩起名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缺木
你好: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
前两句起兴,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
供参考。
...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易经诗经内经山海经尚书礼记谁早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