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中的雨霖铃为词牌名,用的是当年杨玉环被赐死后,皇上以表哀思作《雨霖铃》以念之的典故。而宋词里的词牌大都来源于西域等地论缘由难在汉族诗中找到。】
给出一个词牌名,如何来写词,要注意那几点
学习填词,首先要准备工具书:1、词谱。
词学界用的最多的有三种:《白香词谱》、《钦定词谱》和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选用一种即可。
这几个词谱存在一些差别,需要有所了解。
2、韵书。
填词使用的韵书主要是《词林正韵》。
如用新韵,可使用《中华新韵》,但新韵没有入声,而有些词牌惯用入声韵。
凡是用新韵的作品,需要注明是新韵(做诗也一样),以防误解。
那么,给出一个词牌名,如何来写词呢?以《沁园春》为例,分步介绍如下。
第一步查词谱。
以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为例,词谱如下: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此格共一百十四字,分上下片,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其中,“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标有“韵”的是韵脚字,必须按韵书的韵部选字(包括通押的韵部);下片第二字“增韵”是暗韵,可押可不押。
“『』”里的句子要对仗。
谱子中的加粗斜体字是“领格字”,上下片各两处,每片第一个领四句,第二个领两句,领格字用去声。
补充解释“领格字”。
按现代汉语语法,领格字相当于一个谓语中心词,同时支配它所领属的词句,相关词句是它的宾语。
例如“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其中“看”是领格字,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是“看”的宾语。
第二步立意构思。
得到题并弄清词谱后,需要立意和构思。
词和诗一样,用来“言志”,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要表达什么就是立意。
“意”是通过言辞、意象等手段表达的,该怎样来写,写些什么?这就是构思。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
诗人的立意在于“当今时代英雄辈出”。
如何表达?作者以“雪”为意象,上片极尽铺排,将祖国大地渲染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瑰丽江山。
下片笔锋一转,历数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的英雄,并检讨他们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偏颇。
最后突然语气一顿:“俱往矣(都成了过往人物了)”!至此,如百川归海,自然引出作者的“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阕词作是否成功,立意与构思极为重要。
刚学填词时,没必要过高追求,做点“小品”更好,关键在于使用的手法要让作品可读,甚而引发读者共鸣。
第三步填词。
之所以叫“填词”,就是指词谱不可违拗,不能“离谱”。
那么,平仄、句子字数、句式、对仗那么严格,怎样才能写出通畅的内容呢?先不忙着写,找些前人的作品来玩味。
读着读着,很容易联发词情,冒出自己想要的句子。
这些想象中的句子很可能不合谱,没关系,作为“建筑材料”记下来再说。
材料丰富了,就可以按事先设计建主体,让自己的“作品”初具规模。
第四步对谱。
有了草稿,只是万里征程的开始,要让它“合谱”更不容易。
这里将问题中“要注意哪几点”一并解说。
1、平仄要按照韵书逐字对照,除了标为“中”的以外,不得有不对的情况。
假如词中某个字确实无法替代,需要在“序”或“跋”中交待。
2、凡对仗的句子,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句子结构和组词方式要相同,词或词组的性质要相同。
例如:“围腰带剩,点鬓霜新”围腰带剩:围腰的带子长出来了,主谓结构;其中,“围腰带”是定中词组,作“剩”的主语,“剩”是形容词性谓语。
点鬓霜新:点染鬓发的霜是新添的,主谓结构;其中,“点鬓霜”是定中词组,作“新”的主语,“新”是形容词性谓语。
对比它们的特点,就会发现其共同性。
3、句子的节奏虽然一般没有要求,也应参照典范来处理。
4、合谱的常见方法。
要做到合谱,需要修改词句,行话说“调”(调整的意思)。
调的方法大致有:a.用近义词替代。
某个字的平仄不对,又不能完全改掉,可用平仄相反的近义词替代。
b.改变语序。
某个词组或短语的平仄反了,有时可以改变语序。
例如“瑟瑟秋风”,读音仄仄平平,可以反过来为“秋风瑟瑟”,读音平平仄仄。
c.用借代词代替。
古人认为,诗是改出来的。
词也是一样。
除了一些大文豪能出口成章,多数的诗词作者都需要反复磨练。
这个“磨练”就是不断地修改。
词牌名又叫调名,不同的调名形成了
宋词有很多词牌,每个词牌有相应的词谱,写宋词必须按照词谱写。
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比如:一首词分为几段,每段多少句,每一句几个字,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每个字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平声还是仄声,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宋词最开始是配乐演唱的,按照某一词牌写宋词就相当于按照一个谱好的曲子填入歌词,哪个地方应该是升调,那个地方是降调,哪个地方停顿,那个地方转折,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填。
否则的话,就违背了词牌的原意,算不得正宗的填词。
而且,词牌的平仄排列表现出的先天的韵律上就有一种隐约的情感倾向,如果你的词能够和词牌本身的情感倾向相符合,做到声意相谐,就算是很好的符合了填词的本意。
附录,【临江仙词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一剪梅词谱】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写词有什么格式?宋词的词牌格式怎么运用?
宋词有很多词牌,每个词牌有相应的词谱,写宋词必须按照词谱写。
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比如:一首词分为几段,每段多少句,每一句几个字,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每个字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平声还是仄声,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宋词最开始是配乐演唱的,按照某一词牌写宋词就相当于按照一个谱好的曲子填入歌词,哪个地方应该是升调,那个地方是降调,哪个地方停顿,那个地方转折,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填。
否则的话,就违背了词牌的原意,算不得正宗的填词。
而且,词牌的平仄排列表现出的先天的韵律上就有一种隐约的情感倾向,如果你的词能够和词牌本身的情感倾向相符合,做到声意相谐,就算是很好的符合了填词的本意。
词牌的由来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很多,仅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几十个。
其由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例如《浪淘沙》是咏淘金人的劳动生活的,《踏歌词》是一种合着脚步歌唱的曲调,《抛球乐》说的是抛绣球等。
又如《忆江南》原来就是抒发回忆江南之情的词,《渔歌子》本来就是吟唱渔夫生活的词。
它们后来都成了词牌。
(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汉代乐府有《采桑曲》,唐代教坊有《采桑》,于是后来有《采桑子》的词牌。
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三)截取名诗词句中的几个字而得名 如《忆秦娥》,李白用这个格式写出了一首词,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
又如,李白《苏台览古》诗中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因而有《西江月》这个词牌。
(四)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 例如,词《念奴娇》共有 100 个字,因而又名《百字令》。
《苍梧谣》共有 16 个字,故又名《十六字令》。
(五)取大曲中的一段而得名 例如,《水调歌头》就是唐代大曲《水调歌头》中开头的一段。
(六)以人名、事物名或故事为背景来作词牌 如《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名为“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
《念奴娇》因唐明皇有个歌女名念奴而得名。
《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由此可见,初期的词,它的曲调与内容每每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
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展开...
有什么曲牌名和词牌名? 尽量详细 完全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
其相同处:①曲和词都是句式不等长短句。
②曲有曲牌,词有词牌,有些曲牌词牌相同或相近。
③曲和词都重视平仄,韵脚、定格等也都讲究。
不同处:①曲有衬字,某些曲牌还可增减字句;词的字数有一定,这是曲与词最重要的区别。
②北曲无入声,入声已入派“三声”,以平、上、去、分平仄,有些曲牌不仅要分平仄,还要分“上、去”声;词以“平、上、去、入”分平仄个别词牌如《满江红》只能用入声押韵。
③曲的韵脚密,甚至句句押韵,平仄互押常见,且一韵到底;词的韵脚疏,仅少数词牌可转韵或平仄互押。
④曲牌可叠用,不同的曲牌还可连用,如“带过曲”“套曲”;词牌只能单用。
⑤从语言上看,曲十分口语化,通俗清新,甚至曲牌的名称都非常俗;词比较典雅庄重。
词牌名的由来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的《沁园春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
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
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
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
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
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
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
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
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
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
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
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
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
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
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
哪些词牌第一句是三个字,第二句四个字,第三句六个字
长调《定风波》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八六子》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形容“青山绿水,心情好”的句子有哪些?
1、山间小水慢悠悠,碧波微微愁对愁,小杯一抖润入口,家乡一醉谁解忧。
2、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它的本色。
它默默献出了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奇松、怪石山,相信沉默是金,它无语、无悔、无惧。
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3、智者爱水,仁者爱山。
我不是智者,我也不是仁者,但我却偏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青山绿水、名山大川中找寻最美的风景。
终于,我明白了,最美的风景不是灵动的水,亦不是沉稳的山,只有山水的融合才能交织出世间最美的景色!4、你不知道吧?这群红领巾还帮我清理了垃圾,从树上取下了一个个塑料袋,并告诫人们少用“白色污染”。
在红领巾的带动下,那些缺德的公民也渐渐地正直起来了。
以前垃圾箱旁蚊蝇乱飞的情景消失了,街道两旁的树灰尘不见了。
我的生活亮丽斑澜了!5、我陶醉了:满山苍翠,一水碧波,芳草茵茵,鸟语花香……这才是原来的我呀!感谢孩子们还我青山绿水,还我多姿风采,我将赐予子孙们无尽的宝藏和永恒的幸福……6、山水山水,让山与水交融,让灵动与沉稳结合,让智者与仁者相辅相成7、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
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
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
8、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9、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10、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尽了水的魅力,水的灵动,水的深邃,水的神韵。
那以水为画、以水为歌、以水为诗、以水为曲的作品,不胜枚举。
水调歌头 的词牌,演绎出多少耐读的诗篇; 高山流水 之琴音,倾倒了无数天下知音。
11、赞颂山的诗句,抒写山的散文,描绘山的画卷也不在少数。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让多少仁人志士倾倒,在青山之间留恋忘返。
12、水山水,有山有水才是好风光。
水有水的飘逸灵动,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单调的蔚蓝色;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却能以不同的色彩、风光展示山的美丽。
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变换的。
13、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一情。
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
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一潺,全都日夜永恒。
14、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一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娥眉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15、于是那些名胜古迹,那些青山绿水也因有了英语的陪伴而更加的活力四射,光彩照人!16、每天,居民们观看关于福岛的头条新闻,以前的内容是“青山绿水加温泉稻田”,而现在则是“为什么不要核能”,诸如此类。
17、往往在青山绿水之间闪烁着金碧辉煌。
18、倘若你这个时候出远门,便会发现人们不再盲目得追求时尚、追求速度,青山绿水,诗情画意,成了每一个都市人的追求。
19、它被海水环绕着,群山起伏,青山绿水,远看山峰像被一层薄纱披盖着,犹如仙境。
20、自然界的青山绿水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被视为“第二自然”,是经过作者再创造后呈现的艺术形象,它已成为表现人的主观情意的艺术载体。
渔歌子的词牌名
渔歌子 开放分类: 文学、词汇、生活 渔歌子,词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本为唐朝教坊曲。
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单调。
【释词】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
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
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
《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
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
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词牌名、曲牌名的起源
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牌来源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
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
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
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曲牌名 百科内容来自于: 俗称“牌子”。
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
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转调货郎儿]、[叠落金钱]、[银纽丝]等。
总数多至数千个。
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基本定事,可据以填写新曲词。
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此外,亦有专供演奏的曲牌,大多只有曲调而去曲词。
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注: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常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曲牌来源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
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
(就象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就象一首歌的音调。
曲调名 就象现在的G大调拉。
C调了等等)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注: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常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