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名言中,表现师生应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指明有道者可为师。
《师说》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阐述韩愈和柳宗元论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你怎样评价
答: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2)古之学者必有师;(3)传道授业解惑;(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
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
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也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社会关系。
它作为构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和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产生重要影响。
师生关系融洽往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接受,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否则,师生关系因矛盾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接受...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文以载道”,发起“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体文。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在教育方面,他做过两次国子博士,一次四门博士,一次国子祭酒。
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师说》、《进学解》、《原毁》等著作中。
(一)韩愈论教师的“道德”修养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光复“师道”。
《师说》论述了教师的职责、师生关系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一是关于教师的职责、任务。
首段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所谓“道”,即修己治人之道;所谓“业”,即古人六艺之业;所谓“惑”,即此二者之惑。
三者之中,以“道”贯之,“传道”为宗旨,“受业”、“解惑”皆为达到此主要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学“文”为明道,习“艺”为致道,释“惑”为悟道。
三者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的论述了教师的任务和工作内容,涉及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质疑式教学等问题。
同时,他破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认为身边处处有老师,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这里既有“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
二是关于师生关系。
《师说》第二段紧承“四无”加以申发,除批评了当时不良学风外,进一步阐述了人人宜从师的道理。
但教师不是万能,不是完人,师生关系也不是固定僵化,永恒不变的,这就破除了对教师的盲从迷信,把师生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同时,韩愈认为,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是教师的基本特征。
正因如此,韩愈才在段末指出“择师”原则应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每个人都应该虚心向自己所不精的学科带头人和所不熟悉的行业专家学习。
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这句话非常重要。
三是关于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教师要以“道”和“业”为基本标准来衡量,谁“闻道”在先,谁“术业有专攻”,就可以称为老师。
认为教师既要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解惑。
总之,韩愈所说的“师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与使命,在于“闻道”和“专攻术业”的职业素养,在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不耻相师”的胸襟。
(二)韩愈论教学艺术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在“教”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该文的题目涵义和行文结构,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解,解说,分析。
同时,文章假托先生劝学,以问答形式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
其中学生的直言不讳昭示着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人文环境的宽松,无疑是教学艺术的至高境界。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如下:1.勤学致知:《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也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2.广泛涉猎,刻苦钻研:韩愈在《进学解》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并精要概括了《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用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进学”必须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3.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进学解》从剖析自己入手,分析自己学习、言论和作文的缺陷,惊醒学生要债务额对待自己,不要过多的考虑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功名利禄,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而是要不计毁誉得失,努力学习。
从学习和个人修养上看,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值得深思与借鉴的价值。
(三)《原毁》与教师及其教学《原毁》疑问的意图是为了探求诽谤、诋毁产生的根源的,必然就涉及到一个人对如何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而且是从“君子”的高度来评判的。
在今天看来,此文不外乎说的是人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
但如果换个角度,从教育、教师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来体会,就会引发一些思考: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对待同行,如何对待学生。
师说中辩证看待老师,弟子才能的句子
如果是答问答题,像我下面这么答即可: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 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
"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
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 "业",以"知"教 "不知。
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教学相长"的含义。
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1.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三)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教学时,老师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关于教育方面的挖掘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
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
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
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
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
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
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
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
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
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
既然性与情都有品级,那么教育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性是可移的。
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
教育对上中两等人都是可以发生作用的。
而对下等人只起“畏威而寡罪”的作用,只可用刑法来制驭,使其有所畏惧而少犯罪。
这在韩愈看来,也就是性可移了,但尽管性移了,而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可移的。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韩愈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泛流传之际,重新打起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
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从而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什么是“明先王之教”?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由此可见,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仁义道德”四个字。
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
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
他认为,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
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师说》论师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
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
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儒道为基础的。
但是,他对教师问题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客观规律,是很有创见的。
《师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的第一句话为:“古之学者必有师。
”他认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
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
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二)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用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
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
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
描写师生关系的名句有哪些?
1、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无题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蜂 【作者】罗隐 【朝代】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论语·述而》...
师说韩愈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不重视求师学习得句子是
韩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虽然具体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也是很有魄力的。
他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归结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倡师生教学相长,这也确实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学习的风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韩愈的名言中,表现师生应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