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静禅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9、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10、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2、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3、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4、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5、静心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7、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8、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9、幻灭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0、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家有禅机的都有那些???
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
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 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十大经典佛语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没有佛家的禅理故事给几个佛家的禅理故事,要玄之又玄的那种,感...
茅山风景不错,所以每年春天都会成群结队的人来春游,有大人,也有孩子。
记得有次陪智缘师父一起镇上买东西后回寺里,行到半路上,智缘师父忽然停了下来,他对我说,戒嗔,你有没有听见哭泣声。
戒嗔一愣,停下来细听,只听到细微的鸟雀鸣叫和瀑布中的流水,未听到什么异常。
正想回复智缘师父,忽然听到风中夹杂了几声低泣。
智缘师父说,一起快看看吧。
随着师父循着声音发出的方向而去,哭泣声越来越清晰,转过几个大树,终于在树木中看到一个小小身影,是个孩子坐在大树下,看衣服很眼熟,应该是镇上小学的校服。
智缘师父说,戒嗔,你去看看那孩子,是不是迷路了,如果是迷路就把他送下山吧。
疾走几步,凑到前面去,心里却觉得不像迷路,因为茅山也不大,镇上的孩子都会比较熟悉道路,只是有些担心这孩子是否受伤了,而不能下山。
绕到孩子身后,那孩子举止非常奇怪,手中持着一个小木棍,一下下的敲击在他面前的一块山石上, 口中还念念有词,不断重复着,“打死你,打死你。
” 凑到孩子身旁,小孩侧过头来看我,他的小脸上泪痕未干,鼻子还挂着两行清鼻涕。
看到我凑了过来,忽然扑哧笑了出来,说了一句,光头。
转过头,看到山石,又抽泣起来,接着用木棍去敲打石头。
这孩子心情变化的那么快,弄的我一头雾水。
智缘师父也从后面赶了过去,和我一起蹲在孩子旁边。
想向孩子问问原委,清清的嗓子问孩子:“小施主……” 孩子猛抬头生气的说:“你才小死猪呢!” 只得换个称呼称他小同学,边哄边问,还把给戒痴和戒尘买的零食拿给他,终于探听了一点眉目。
原来这孩子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山玩,中途闹了别扭,结果几个孩子在山路上分手了,只留下他独自在山里生气。
智缘师父忽然笑了,指着孩子面前的山石对孩子说,小同学,这个石头是你那些同学吗? 小孩说,是呀,边说边继续用木棍敲山石。
智缘师父又问,这样解气了吗? 小孩不答话,只是忙着敲击。
智缘师父对孩子说,我教你更解气的办法吧。
小孩有些疑惑的看着智缘师父。
智缘师父对着小孩说,你可以站远点,然后用泥块来砸这个石头,如果砸中了就会很解气了,砸中的越多越好。
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今天智缘师父所说的话,和平时教导我们的太不相同。
小孩虽然疑惑,但是还是照做了,从远处检起泥块往石头上扔,每次砸中便兴奋的大叫。
智缘师父只是坐在旁边不动,等了好一会,看那孩子也砸的累了。
智缘师父忽然问孩子,怎么样,觉得还生气吗? 孩子笑着说,不太生气了。
智缘师父对孩子说,把手伸过来。
小孩把手伸了出来,智缘师父从身上拿出来手帕轻轻擦拭着那个小脏手,然后说,虽然你刚才砸石头确实很高兴,可是,你的手也脏了。
记得那天那个孩子开开心心的下山去了,戒嗔不知道那个孩子高兴是否因为砸中了很多块石头,但是戒嗔想,也许有一天,这个孩子会想起来,曾经有个老和尚对他说的话。
我们用泥土扔别人的时候,自己的手也会脏。
求一些常用的佛教经典语句(禅语)
【禅】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
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
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
寂静审虑之意。
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
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
因禅定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种类亦繁多。
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
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
又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主张此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
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
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
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
(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
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
(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
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
(四)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
门乃出入之意。
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
(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
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
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
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
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
(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
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
(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
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
(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
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
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
(二)常愿解脱,不执着于二边。
(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
(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
(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
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
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
对此,出世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
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
(二)练禅,如九次第定。
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
(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
即薰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
(四)修禅,又作顶禅。
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
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
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
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
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
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
(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
(三)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
(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
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
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中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
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
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
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
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
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
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
(二)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
求关于佛教的句子和词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
“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在"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
此联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安详、幽雅,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它又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
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
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相似的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王籍《入若耶溪》)。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亦沿用至今。
这首被宋代洪驹父誉为“全篇皆工”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关于佛法的句子
关于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为摘自《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及《心经》的部分经文。
如下: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金刚经》大意: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大意: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金刚经》大意: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金刚经》大意: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大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
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金刚经》大意: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大意: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
何况一切不是法呢!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金刚经》大意: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金刚经》大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大意: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刚经》大意: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
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大意: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大意: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金刚经》大意: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金刚经》大意: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金刚经》大意: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
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金刚经》大意: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
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刚经》大意: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金刚经》大意: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大意: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
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
比较经典的佛经佛偈有哪些?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之无色界:没有形象,也不存在声音 非想非非想处天(成语:想入非非):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
十方寂然,回无攸往。
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天:诸碍既销,无碍无灭。
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无边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
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三界之色界 四禅之“五不还天”,又称:净居天,三果圣人居住。
1、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萨修德成满,于此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
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2、善现天(阿那含天): 精见现前,**无碍。
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3、善见天 (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4、无热天 (阿那含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5、无烦天(阿那含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四禅之“舍念清净地”。
1、无想天 (外道所修)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
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2、广果天: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3、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
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4、福生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
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三禅之“离喜妙乐地”。
1、遍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2、无量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3、少净天: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之“定生喜乐地”。
1、光音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
发化清净,应用无尽。
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2、无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3、少光天: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初禅之“离生喜乐地”。
1、大梵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
清净禁戒,加以明悟。
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
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2、梵辅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
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3、梵众天: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
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三界之欲界{五趣杂居地} 欲界六天: 1、他化自在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
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2、化乐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
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3、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
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4、夜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
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5、忉利天(玉皇大帝):于己妻房,淫爱微薄。
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
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6、四天王天(天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不能割舍妻妾的恩爱,但也不犯邪淫,故于心中生明白世间处世之心,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与日月为邻,如此一类称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自己的妻子,淫爱已较微薄,但对修行起居并不拘泥,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间之顶,如此一类称忉利天。
3. 欲界-须焰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淫爱有需求时则行淫爱,但结束后则不会想念回忆,处在人世间动时少静时多,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于虚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类称须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大多时以静修身,若有需要时才予以回应世间事,不会违反这样的常规,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与下界如人间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无接触,乃至面对劫坏(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灾害也不会殃及,如此一类称兜率陀天。
5. 欲界-乐变化天 ...
佛说爱情的句子、多给一点
书生拿着书在打瞌睡。
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用功,睡着了还拿着书。
不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懒惰,一拿着书就睡着了。
看的人不同了,书生就不是那个书生了。
你爱他的时候,他的缺点都是优点,你不爱他了,他的优点也成了缺点。
看的眼光不同了,他就不是他了。
和一个人牵手的时候,就以为会是一生一世的相守。
等到隔着太长的一段心路望回来,才惊讶的发现,虽然彼此都那么熟稔的活在彼此的身边,却连相互述说的欲望都已经没有。
是的,冷眼旁观着,彼此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河川。
而河川,永远都只会觉得是对方这座桥在走。
有一则佛教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
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恋, 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 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
前世,究竟是谁埋的你? 金岳霖找到了林徽音。
他用一生的孤独来回报林这位前世埋了他的人。
徐志摩找到了谁?“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这是他在追求陆小曼时说的话。
他轻轻的从林徽音的身边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轻轻的挥手,没有带走林身边的一朵云彩。
为了满足陆奢靡的生活,他频繁的往来于南北授课,在碧蓝的天空中,他把他34岁的生命回报给了前世埋他的陆小曼。
人们从奈何桥上匆匆走过。
孟婆说:“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
”口渴的人心急的喝了。
于是,那个前世埋他们的人,在他们头脑中渐渐模糊了。
他们开始惊惶的四处张望,妄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今生的爱人。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你携起他的手时,就是前世残存的记忆在提醒你了,前世埋你的人,就是你身边与你相濡以沫的爱人啊。
欣赏那个打瞌睡的书生吧。
他真的很用功,你瞧,他睡着了还拿着书呢。
月光下的大海,泛着粼粼的波。
朋友说,去看看月光下的大海吧,在大海的最深处,也许就藏着你前生的记忆呢。
我在屏幕前轻轻的笑了。
三生石上的旧精魂,真的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么?与前世埋过我的爱人,携手在银色的沙滩,那该是今生最完美的一种幸福了吧。
我从奈何桥上走过。
孟婆说:“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
”不,不不,我不喝,我宁愿在忘川河边忍受水淹火炙的磨折,我也一定要记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请大家来几句很有哲理的禅语,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