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解老》: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生存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救活;养活
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本卖文为活 活计;谋生的手段
《活板》: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活动;不固定
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雨余山态活 生动;活泼
高中文言文含哉的语句
则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
从刀,从贝。
贝,古之物货也。
”会意字,本义为定出差等而区划物体(分画),以刀、贝示意。
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
“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我还有其他,你给我邮箱 我可以发给你,
带“贻”字的文言文句子
明 祝銮 《跋后》:“粤自 宋 室南渡,虏 金 倡乱,狡 桧 窃柄,国是靡一。
以致精忠之帜,偃而弗振,贻毒无穷,良可悼哉!”南朝·宋·谢灵运《伤己赋》:“卞赏珍于连城,孙别骏於千里。
彼珍骏以贻爱,此陋容其敢拟。
”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唐·韩愈《师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贻我来牟。
——《诗·周颂·思文》坐贻聋瞽。
——唐· 李朝威《柳毅传》清 陈贞慧 《过江七事·禁缉事》:“又先朝缉事之设,贻毒最深。
汪直 、 刘瑾 乘之窃弄,既凶於国,亦及其身。
”
含有尝字的文言文句子
(哉)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啊!(王叔远)的技艺也真是太灵巧奇妙了啊!2.句中如有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理活动,(我想)也许会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为什么呢?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怎么……呢”等。
例如:(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哪里象我的乡邻天天有死亡的威胁呢!(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译为“以致”的、带有“以”字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3、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6、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7、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苏武传》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游褒禅山记》9、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中带复字的句子
1. 复,往来也。
反复其道。
——《易·复》公归不复。
——《诗·豳风·九罭》扬触捆复。
——《仪礼·大射仪》无往不复。
——《易·泰》卒乃复。
——《书·舜典》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史记·魏公子列传》死者不可复生。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旦复旦兮。
——《书·大传》言不可复也。
——《论语》2. 又如:复还(回返)赐之粟帛,命有司复家。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3. 引申为恢复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诸葛亮《出师表》4 、又如:复国(恢复邦国);复性(恢复善良的本性);复正(恢复正规、正常);复朴(恢复真朴);复故(恢复照旧);复籍(恢复学籍;恢复国籍)5、回归,还原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 齐七十余城皆复为 齐。
——《史记·田单列传》死者不可复生。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旦复旦兮。
——《书·大传》言不可复也。
——《论语》6、回答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复于王者曰。
——《孟子·梁惠王上》王辞而不复。
——《史记·司马相如传》7、 报复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
—— 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8、履行,实践 。
如:复言(实践诺言);复践(履行约定之事)9、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 。
如:复魂(还魂);招魂复魄10、免除[赋税徭役]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免除三人的兵役。
)——汉· 晁错《论贵粟疏》11 、覆盖。
引申为庇护。
顾我复我。
——《诗·小雅·蓼莪》...
带穆字的古文名句,只要有穆字就可以
穆穆清风至两汉:佚名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
文言文中句中有含说字的句子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
——《说文》说所以明也。
——《墨子·经上》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勾践说于国 人。
——《国语·越语》。
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
——《左传·昭公九年》。
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
——《汉书·王莽传》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清· 袁枚《祭妹文》说,论也。
——《广雅·释诂二》游于说。
——《礼记·少仪》。
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
——《国语·吴语》六曰说。
——《周礼·太祝》。
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史记·货殖列传序》然是说,余尤疑之。
——宋·苏轼《石钟山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战国策·秦策一》
文言文当中 哉 这个字的详细用法和例句 跪求
①<;语助>;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②<;语助>;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③<;语助>;表示反问语气。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文言文带(其)?的句子及翻译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