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哲学道理的诗句和成语有哪些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无风不起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是客观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引起质变
成语的哲学道理哪个正确
成语: 自知之明 拼音: zì zhī zhī míng 简拼: zzzm 解释: 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B
试题分析: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体现了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即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答案B正确;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一叶障目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A不符合题意;盲人摸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唇亡齿寒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因此D不符合题意。
反映联系的哲学原理的成语或歇后语有哪些
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
高中政治之成语,俗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这个问题太大了。成语中包含有哲理的,大量而且普遍。
“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要抓住主要矛盾 B.发挥主观能动性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抱薪救火 ②沧海桑田 ③唇亡齿寒 ④覆巢无完 ⑤画饼充饥 ⑥挥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______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否定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与牵一发而动全身蕴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成语
牵一发而动全身 ?(拼音: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解释: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出处: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政治题,分析每个成语的哲学道理,选最佳的,谁会
不觉得这些题太多了吗?
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
1、一枕黄粱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席。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
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
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讳疾忌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今 河北任丘)人。他反对巫术治病,曾学医
于长桑君,擅长各种医术,遍游各地行医,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正因秦越人的医术高明,又肯热心帮大家治病,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闲呆了一会儿,便对桓侯说:“君王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表浅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病情会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说:“我那有什么病哟!”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又对左右地人讥讽地说:“医之好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这些医生总是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的说:“君王你的病已 经进入肌肉血脉里,如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更重。”蔡桓侯很不高
兴,仍然以为自己没病,根本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蔡桓侯,说他的病已进入肠胃里,再
不医治就来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望,扭头就往回走。蔡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这是什么缘故。
扁鹊对来人说:“病要是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炙或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 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但扁 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侯不几天就死掉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蔡桓候讳疾忌医,就非常生动表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认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决矛盾。
8、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
时,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采取容
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
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 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
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贼先擒王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
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
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其中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死了,晋襄公继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晋国大丧之机,出兵去远征晋国的盟友郑国。老臣蹇叔听说后,就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去偷袭很远的国家,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行军路程这么长。这能瞒得过谁啊!偷袭不成,白白地兴师动众,就会毫无所得。”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便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做主将,带领军队从京都的东门悄悄地出发了。蹇叔流着眼泪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眼看大军出发,可不能看到他们回来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袭郑国的秦军来到滑国境内,就被郑国的国君郑穆公知道了。孟明无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进,消灭了滑国,准备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国。没料到,秦军一到淆山就遭到晋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孟母、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被晋军活捉。晋襄公的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在她的要求下,晋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国的三员败将。
当孟明等人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穿上丧服,在城外迎接他们。他对着回来将士们流着眼泪说:“我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害得你们打了败战,受了侮辱,这都是应当由我来负责的。”他没有把孟明革职,并且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说,这是我的过失,你有什么罪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点小小过失,就抹杀他们过去建立的大功绩。
成语、熟语、典故中的哲学道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读 音
yuè ying zé kuī,shuǐ mǎn zé yì
出 处
《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示 例
常言“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之亏且溢,可立而待,不会亦何伤乎?》
亦作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亏缺万事有度, 谁都不是弹性无限的藤条, 扯得太紧总有崩溃的那一刻,出现“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的现象,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矛盾的两方面。当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面占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了,事物就呈现出由它所决定而具有的性质。但其中又蕴含着对立面,并会不断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占统治地位,使事物走向反面。所谓此消彼长,物盛则衰,是万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2月盈则亏的易学基础编辑
原文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昃,是指太阳偏西,盈说的就是月亮圆了,亏,就是月亮缺了,亏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升到最高的时候,中午、正午,那么它也就开始向西偏落下去了,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也就开始缺损了。后人把这两句话呢,概括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水满则溢就是一桶水满了它就要流出去了。形容呢,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走下坡路。
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 -”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 少阳。“-’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二太阳和少阴。继续发展,太阴二二变为 坤和 艮;少阳 变为 巽和坎;太阳 变为三乾和兑;少阴二二变为 震和 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对立面转化无疑产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发展也不是原样不变,而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了质变。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谷粒变成了“谷堆”,滴水变成了“大海”。
文学体现
小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呢,在贾府极其兴盛的时候,就开始悟出了这个道理。
一天夜里,王熙凤做了个梦,梦见宁国府的少奶奶秦可卿来向她告别。秦可卿说:婶子,我要走了,可是呢,我还有一件心事非对您说不可。王熙凤说:你有什么心事就说吧,就托付给我得了。秦可卿说:婶子,您是女人堆里出类拨萃的人物,怎么就不明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个道理呢。咱们贾家啊,这个大家族啊,繁荣兴盛了快一百年了,难免有一天树倒猢狲散啊。王熙凤说:你这话说的有道理,可是还有没有办法让咱们这个大家族维持下去,不衰败呢?秦可卿说:婶子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不要以为荣华富贵世世代代可以享受不尽,不,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您倒不如啊,在咱们这个家族还兴旺的时候,就提前准备退路,或许还可以保护自己。秦可卿呢,临走的时候,最后说:婶子,您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她这句话呢,三春,也就是说春三月吧,春天过去了,这个花呢都凋谢了。它形容的是这个大家族衰败了,这些人呢,自己找自己的出路去吧。俗话说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秦可卿在王熙凤的梦里说的这些话,其实呢,都是王熙凤白天所想到的这些事,这些道理。王熙凤她懂得“月满则亏”这个道理,知道轰轰烈烈的贾氏家族终归要有一天要走向衰败。这正是王熙凤比别人精明之处。
思想体现
《谦》卦辞:谦 亨 ,君子有终
序卦传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卦彖辞:“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易经《谦》卦,艮在下,坤在上。地卑下,山高大,以己之卑下容纳他之高大,为谦的表现。“地中有山"象征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谦虚谨慎,谦德积福。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连天地鬼神都讨厌骄狂自大的人,让谦虚谦和的人获益。让利益流入谦虚谦和的人。谦虚精进,自然感动天地。《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人不可逆天道而行,否则当焚如,死如。人具备谦德,谦虚谨慎,则必定亨通。而谦之难可贵,在于有始有终。一时之谦和易,一生之谦和难。故曰:“谦,亨,君子有终。”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体现哲学道理的诗句和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