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的意象在对联中的应用
古代诗词的意象对楹联的影响一直很大,自古以来一副好的楹联作品离不开好的意象。用好的意象能使楹联作品升华,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无尽诗意的美,读起来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意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例句:伤春不过常折柳;绝色当归客葬花。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例句:长亭一曲琵琶泪;细雨千弦杨柳风。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例句: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例句:薄奠几杯西凤酒; 空留一点贡心香。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例句: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泼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呜咽,吹残后夜洞箫声。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例句: 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絮雪;自东坡去后,夜灯孤塔,一湖风月冷梅花。④清新感 ,幽情自在。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怀。例句1:我愿乘风破浪,鸿雁可传书; 谁能坐享其成,缘份能通灵。
。。。。。。
对联谋篇与创作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作者:李岫春)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
一、立意
1.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
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2.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
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待续)
二、取象
1.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
**【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
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2.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3.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
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
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抔[póu]
1)用手捧东西:~饮(双手捧水而饮)。2)量词,指土、沙一类的东西:一~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4.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
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竹”这个意象在诗词,对联中有
一、象征高风亮节的品德
朱淑真《咏直竹》
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
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二、表现谦虚的品格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三、赞扬坚忍不拔的毅力
郑板桥《竹石》
咬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表现气冲云霄的志气
高适《酬马八效古见赠》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五、表现勃勃生机和昂扬的气概
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三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六、颂扬顽强的生命力
刘禹锡《庭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七、表现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
杜牧《题刘秀才新竹》
罗隐《竹》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八、象征爱情忠贞的湘妃竹
李商隐《湘江竹》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龙门石窟景区内的对联大全
大全不敢说,为你奉上几则,请参考:
洛阳龙门石窟的对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论定:“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位于洛阳南12公里,古时称为“伊阙”。“阙”就是大门,不仅是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门,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大门。
佛学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学派,并不主张崇拜偶像。后来宗教化以后,开始在石山中凿洞,树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别是佛学东渐以后,从西域开始,不断开窟凿洞,经克孜尔、敦煌,沿阴山东进,留下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佛陀被北魏鲜卑人奉为至尊。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从公元5世纪孝文帝掌权开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汉化,学汉语,穿汉服,习汉人礼节,当然更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水河畔、龙门山上继续营造,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几个政权)、宋等多个朝代的连续斧凿,留下了让世界人瞩目的洞窟大观。这里有副对联,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凿佛像尊。
这是对工程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进行概括。平淡语中却感觉出整个工程的艰辛。
龙门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破坏,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龛2100多个,佛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多座,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处。这绵延一公里长的龙门就是中国佛教史的博物馆,人类文化的宝库。
龙门石窟在东方美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云冈石窟中,人们看到的雕像大多是头大身短,不成比例,强调的是意象;而到龙门石窟时期,很明显人物雕象趋向现实,头与身体的比例较为适中。到了唐、辽时期,已经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现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卢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传说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确实是成功的范例。所以在龙门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发展的轨迹,因此而具有世界意义。。
如何用楹联来概括龙门石窟的伟大呢?用了两个在中华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数字:“九”与“百”。“九朝”表示时间之长,“百洞”表示规模之大。原本夸大形容之词,结果反而不及实际的多,可见想象之局限。然而这是文学上通用的手法。
上联可以理解为,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周围景色不变;由于其将“青山色”与“佛像尊”相对,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始终不变。
对联中的中腰部分“不改”与“斧凿”,初看似乎对的不够工整。其实,主要是动词“凿”与“改”对,而“斧”与“不”都是用以修饰后面动词的,虽不规矩,也不算错。
祝寿的对联 中出现的关于长寿的意象2词
现代,祝寿相关的意象词有:
*
松
*
鹤
*
柏
但像“龟”,现在有了不好的意象,所以最中了不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选择。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 李岫春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
李岫春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
一、立意
1.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
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2.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
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待续)
二、取象
1.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
**【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
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2.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3.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
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
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抔[póu]
1)用手捧东西:~饮(双手捧水而饮)。2)量词,指土、沙一类的东西:一~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4.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
**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浅谈古诗词中的意象在对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