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抒情散文,题目:我的偶像
我心中的偶像
我心中的偶像便是那著名的英雄保尔·柯察金,他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这本书以保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事迹,这本书之所以能永垂不朽,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讴歌了人们为了和平不断追求的信心与勇气,它让我们这些后人都为它的价值而喝彩!
提到这本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大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了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常常被尼古拉那看似平淡而又充满内涵的语句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不能干部市为了曲折的情节,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与结局,我早已熟知。我一再地阅读这部作品,知识因为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激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少的年轻人受到它的教育和鼓舞。保尔·柯察金和我国的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受到我们的崇敬与爱戴。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干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又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句话已被我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的确,我们应该像保尔所说的那样,待到年龄已大时让我们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果做到了,我想那我们一定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英雄。
不是要追星吗?那就把保尔作为你心中的偶像吧,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我们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不会让你虚度年华,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你向着目标奋勇冲击……
我心中的偶像
她们是我的偶像,她们不是万众注目的歌手和影视明星,也许她们根本不能用“偶像”这个词取代我心中的位置。但不管怎么样,她们流水一样的文字与暖风般的笑容在我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花开花谢天涯人远———三毛从第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开始,我发疯地迷恋这样一个作家,一个流浪者。只为了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跑到神秘的沙漠,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好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象她如何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中行走,她用怎样的眼神去眺望那遥远的地平线。去撒哈拉成了我那时的一个理想,但没过多久我发现那只是我的幻想而非理想,因为我根本没有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三毛笔下的东西让人觉得亲切,那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生活琐事。与琼瑶笔下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三毛的故事无疑是让人可望又可及的。
三毛的死对于众多喜欢她的读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遗憾,但既然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么这就是一种解脱,也许在天堂的她能找到她的荷西。
紫陌红尘一生传奇———张爱玲她像一朵玫瑰,虽美丽但是生着让我们不可触及的尖历的刺;也许她似一朵鸢尾花,冰冷、孤独、忧伤,带着破碎的蓝色。
她不被世人所理解,因为她的孤傲与天赋。
她的母亲给她一个中国女子中最平凡的名字———爱玲,她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因为她认为自己不漂亮的面孔只有靠奇装异服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奇怪的是再俗气的话和事,放在她的身上便不再俗气了。
张爱玲的任何作品都会有一个最坏的结局,让人有接触冰水的刺骨或是触碰热水的灼烧,经历太多次,让人心态苍凉。
她如黑夜般诡异,在滚滚红尘中,她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苍白感伤的背影。
后记她们是我最喜欢的,我希望能拥有这样两个朋友,一个浪漫,一个感伤,能够弥补心中所有的空白与失望。
托物言志的散文 偶像的力量
情感散文《郊外的秋》,描述主人翁从省机关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绝望,于是,借景言情,托物言志,感叹前景像秋天一样,叶子开始飘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感觉到郊外的秋,并不像自己心中所想象的那样失落,而是充满着一片飘逸的情景,郊外那一片充满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深深吸引着他,使他感悟到,尽管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可是,它象征着成熟和收获。从此,他重新点燃起生活的火花……文笔简洁,词语优美。有兴趣可点击《派派网》,听听为这篇名家散文作美妙的朗诵。
焦点 偶像和信仰 议论文或散文
“『关天茶舍』信仰论 ”
[www.tianya.cn]
拒绝信仰,你是正确的,因为你将不可避免地消失掉;
有信仰,你也是正确的,因为你会拯救自己。
一.
信仰与人类一同产生。马克思说人类产生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创造并使用劳动工具。”其实即为“智慧”。人开始以“智慧”的理念与实践去影响这个依照其自身规律运行了几十亿年的自然的世界,使其从此有了不同的声音与色彩。
在人类产生最初的时代,世界荒蛮凄凉,人类最强烈的理念就是生存。因此,生存信仰是人类最初竖立的信仰。而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仅限于观察层面,面对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风生水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原始的直观认识阶段的人类无法提出一系列科学论证以给自身一个解释,但人又总是不甘无知的荒蛮,于是只能对世界做出幻想的解释,将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体化,另一类的解释开始在人类脑海中始现雏形并日益丰满,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绚烂生动的——神话。人类将自己的人性赋予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给自然运行规律找出一个神性其实是人性的解释。至今我们仍为那些生动繁荣的神话所吸引,可见在那个时代,它们给予了人类怎样的慰藉与寄托。与此同时,另一些的崇拜也开始产生,如图腾崇拜,生殖器崇拜等,在东方的中国则有五行之说,既“金木水火土”这与原始的自然物崇拜密切相关。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崇敬与希冀的生活情感方向。
由此可知,信仰的本质是人的非理性成分。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使人们越来越崇尚理性,但即使是理性信仰本身也绝对带有非理性成分,信仰中无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情感,无论是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还是理性的科学信仰,在一种理念上升为一种信仰时,人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西方净土与共产主义所刺激发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对某物或某种主张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是对可能性持肯定态度的信念。因此,在清晰严格地将信仰分类之前,我们必须先承认其中的非理性成分。
二
在生存信仰引导人们走过血腥的原始社会后,人类迎来了理性信仰光辉的照耀,其时为西方的古希腊文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智慧”为信仰的一类人——哲学家——开始产生。他们的思考范围由原始人类关注的与生村息息相关的世界——姑且称之为“生存世界”——转向了更大的范畴——宇宙。他们开始探索万物的本源,得出的结论看似五花八门实则惊人相似:伊奥尼亚和爱非斯的哲学家们依据水、气、火等物质形态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构成图式,而毕答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认为宇宙的始基是一种抽象物质如数,中国的道家更是创出了玄乎其玄的“道”……从他们提出的构成始基可看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抽象理性构成,即一切都源于唯一或唯几的根系。在西方自然哲学家之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以认识自己为生命理念的智者——苏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图又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理念先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亚里斯多德则转向了: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他认为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人类的总思路基本是:自然——社会——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
而如何将主体的理性转化为主体的行动,信仰于是在此成为中介且与理性相渗透,只有将理性内化为主体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动,理性信仰终于产生。其根植与人自己的体验,根植与人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信仰的信赖,其本质表明着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持有。
三
然而,人类的理性在繁荣的古希腊罗马氛围中放射出璀璨却短暂的光辉后,迎来了令人诅咒的中世纪。
在这个时代,非理性的宗教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农民与市民反对封建宗教制度的行动也是带有“异教”性质。各种宗教几乎统治了整个社会,此时的教育体系、哲学以及文学乃至医学都沦为宗教的奴婢。当时的哲学名为哲学实乃神学。教父学代表德而图良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圣奥古斯丁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宣告僧侣权位高于世俗权力;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派别——繁琐的经院哲学形成,它从属于基督教神学,并且完全支配了教学系统,导致那时的教育机构为教堂,教区学校,教师为僧侣,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教义,为信仰提供好处。
这个时期的信仰完全是宗教信仰,现在许多人将信仰与宗教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宗教信仰是非理性信仰的一支,除宗教信仰外信仰还包括理性的科学信仰,以及对某种理论体系,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宗教也许不会消失,也许会,但只要人类存在,信仰就永远不会消失。
可以说整个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那个时代的非理性信仰就如“催眠”,这是一场全民的催眠,人民臣服与宗教的权威,他们的思想感觉都由宗教指挥,甚至当他们从催眠中苏醒过来后,他们依然遵从催眠者的示意,虽然他们以为此时是自己在判断。或者如神学家安瑟伦所说:“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在此我们看到了宗教信仰带来的漫长而残酷的黑暗,但若将此完全归结为对盲目力量在思想上的软弱抗议与行为上的屈服乞求,完全归结为颠倒和虚妄的人类认识,认为宗教仅有负面价值是错误的。追溯宗教的开端可发现其源泉是人类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因此在此基础上人类用信仰的永恒对抗世俗的死亡与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类追求,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追求——神与人、灵与肉、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天国与人间、今生与来世、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形上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的……宗教所探索寻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终极关怀。而对于终极的关怀,是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所以应该肯定宗教的正面价值,肯定真正的宗教徒都曾对世界和人生有过严肃的询问和思考。(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个的政治、文化甚至军事都为宗教所奴役的社会生活的没有思想自由的民众。)宗教把一切可证实与证伪的问题给予哲学与科学,而将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问题留给了神,神是一切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是对终极关怀的关怀。但神的本质是:人造就了神,失落了自我。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问题——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统统被转化为神与人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非理性信仰时代,理智虽未完全消失却是屈服奴役于非理性,如当时的哲学之于神学。但若将这种信仰从情感压抑的中世纪泥潭拖离出来,置于整个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为人类的情感提供了对象与归宿。人类追求的永恒与自由都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与思维之中。人用以与死亡与困难相抗衡的就是信仰,在信仰中完成了生命的坚固与不可征服。人除了靠理性还依靠情感与精神生存,而后者的力量在许多时候是惊人的。恩格斯甚至给中世纪的信仰以这样的评价:“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可见在任何一个时代,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所聚集的力量提供给人类情感的慰藉与满足是巨大的,这是任何理性所无法代替的。而事实上,信仰从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就需要将信仰的非理性与非理性的信仰区分开来。可以说非理性的信仰的本质是没有怀疑、也拒绝怀疑,它的“相信”不是建立在以事实为基础的真理上,而是建立在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盲目忠诚的基础上。而信仰的非理性则是信仰的本质,倘若离开了非理性成分,可以说是无信仰可言的。因此,我们不提倡将信仰异化的非理性信仰,但要坚持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
四
在终于走过了中世纪的漫漫黑夜后,人类应来了理性张扬的新时代——以文艺复兴作为序幕的近代。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是西方社会走向近代的两大变革。近代文化的氛围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文化”来概括。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哲学家以惊人的毅力编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对人类的一切文化成就作了理性的总结。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更始从哲学层面奠定了理性对人类文化的控制地位。紧接着德国出现了大批理性哲学家,代表人物为黑格尔。正如中世纪文化被神学统治了一样,近代文化被理性驾驭了。作为文艺复兴时代新的思想体系与文化特征的人文主义深刻地发现了人的理性,他们对宗教持否定态度,并用古典文化对抗经院哲学。理性思维使人文主义者敢于大胆怀疑,大胆否定,甚至是对被教会奉为权威、使天主教的基本教义神化的亚里斯多德理论。逐渐,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辩,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开始产生了。在当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看来,所谓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则,人类就是理性的动物,人们具有用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一切奇迹的产生当归功于人类的理性。他们甚至将理性绝对化起来,将其说成是出自抽象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类固有的,他们把理性作为评判、衡量一切的尺度,认为理性是人类唯一的朋友,宗教狂热与迷信是人类永恒的敌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摆脱偏见,改造社会;决定世间事物的最高依据不是圣经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包括上帝都没有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为那个时代的指导思想。
在理性高扬的时代,人们如在中世纪排斥理性般地排斥信仰,几乎所有崇尚理性的哲学家,无一不或轻或重地把理性与信仰对立起来。人们为了确立自己的理性和知识地位,改变其长期被上帝奴役的命运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这些代价曾使人们把信仰作为与理性丝毫不能相容的东西排斥在理性大门之外,而事实上,无论人类的理性创造出多么光辉的成就,它都是在一种信仰的支撑下取得的。而所谓理性信仰,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弗洛姆说:“理性信仰是基于在理性和情感的生产性活动中所产生的坚定信念。”理性信仰,不是把理性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持有。
五
自从文艺复兴重燃了人类理性之火,这火就沿着近代文明蔓延开去,一时间,科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尤其近代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勇猛不可阻挡之势,更将理性推崇到了另人不可逼视的高度。理性成一种历史潮流不断向前涌进!
但当一切轰烈进行到十九世界末叶时,空前的危机出现了。高科技的战争给人列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危机爆发……人们曾信仰的唯一真理——理性遭到了怀疑。而上帝在这个时候,也惨遭屠杀。一个激情狂妄的德国老头——尼采——站出来大吼一声:“上帝死了!”于是人们长久以来赖以支撑的精神大厦楼柱轰然坍塌。其实在尼采宣布上帝死讯之前,另一位温文而雅的德国人——康德已亲手杀死了上帝。他从人类理性或科学认识的角度毫不留情地杀死了上帝,却又用情感重建起那个被他用理智推翻的东西。因为他发现了上帝是人类信仰的宿营地,上帝死后人将魂无所依,于是他重新给信仰留出了地盘,“老兰培一定要有一个上帝,否则这个可怜的人就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应当享有幸福——实践的理性这样说——我倒没有关系——那么实践的理性也无妨保证上帝的存在”。
于是,在上帝死亡,而理性带来的灾难比比皆是的情况下,人类感到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困惑与否定。客观社会存在与评判体系的和谐被破坏,类与个体的关系被割裂,现实无可奈何,未来无法把握,神至高无上的地位被驱逐,理性则无比冰冷。这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大都无所谓信仰,原来的绝对理念不寻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被颠倒;为了现在,牺牲未来;只求实惠,不要理想;类与个体的关系走向极端,或是个体对类的否定,或是类对个体的否定;人或堕落于伪善与虚无,或绝对服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一切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变动不居的,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前途无望,及时行乐的心理开始产生,人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揭露、叛逆的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存在迷茫、悲观和盲目。这种思想状态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是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迷茫一代”的文学和现代实用美术;反映在哲学思潮上则主要有存在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精神分析……信仰危机时代到来了!
马斯洛在《人类价值新论》中指出“人们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断裂时期”,表现出来即:信仰沦丧、价值颠覆、人们无可相信、一切遁入虚无。海德格尔也曾描述:“就是一个旧的神祗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因此它陷入双重的空泛,双重的困境,即神祗离去不再来,将来临的上帝还没出现”。现代人走入了旷漠的荒原,没有了赖以栖息的场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虚无的深渊之中,政治经济行为的无度、教育的无效、理论的无知,使得信仰整体循环对局部中断的制约和克服功能全然丧失,由此导致局部中断扩展为整体中断。处于信仰危机状态时,信仰主题无路可走但又四处寻求出路,或者说信仰的指导作用丧失了,但信仰的抑制作用继续存在。
从本质上讲,信仰危机是由文化冲击的外因和社会存在无法自我复制的内因共同造成的,我们不能将其仅归咎于文化的冲击,所以对传统的反思不能仅放在信仰革命的开端予以论述,而应将其列入信仰危机的表现。
就信仰发生、成熟、衰亡的宏观过程看,危机是衰亡阶段的必然现象。同时,信仰危机是信仰革命的前奏,危机标志着某一个特定的文化正处于质变的前夜,是旧信仰体系崩溃、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所必然伴随的痛苦迷茫和普遍失落。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前景看,人类是永远不会绝望的,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信仰革命的本质,乃是今人对前人的信仰行为及其创造物的抛弃和超越。因此,信仰革命的目的,应当在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现在许多人面临着宗教信仰的不复存在与绝对理性的冰冷带来的空虚恐慌中,于是想着要重拾宗教信仰而冷却理性,这是荒谬的。宗教的确曾经给人带来过巨大的精神慰藉与满足,但那是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特定的产物或者说是历史必然,而当一切进行到以人类的情感与理智都可以判定其不可信时,我们尚存以此为信仰危机解救者的念头,当然是不可行且可笑的。而理性本身也并没有罪恶,它曾为世界“解除魔咒”,这种功劳是永垂千古的。只是当现在人面临着巨大的信仰空缺时出现的慌乱使人们不知道现实的一切该何去何从,于是做了无价值比较的扬弃,这是一种草率。须知现在的无当然不等于最初的无,这种在过度经验后心灵重新面对的空白与最初一无所知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
在终于认识了信仰的本质是人的一种非理性成分,它溶入了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状态的规定中去,而理智是高尚却不是万能的这一切后,我们就了解了非理性的信仰在理智的极限处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它把握着理智把握不了的东西。理智又引领着信仰的方向,所以拯救信仰必须重建理性,只是在高扬理性的同时要正视理性自身的历史局限。一个仅有丰富艺术想象力的人是决不敢直面死亡的,而一个理性的人则愈是清醒愈坑死不瞑目。所以,人惟有通过发展理性寻找一种新的和谐的信仰才能正确而坦然地面对死亡,才能在死亡之外坚定地生活。
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综观历史发展全局,不难发现我们要建立的信仰其实就是:真理与对真理的追求!这与一直以来的具象信仰略有不同,所有的具象信仰都有某种特定而明确的指向,相对此,“真理”二字就宽泛的让人有些无从把握。而信仰本身是对可能性的确定,是带有强烈的非理性的肯定性的,所以对普遍真理的把握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将对一切真理的信仰具体成为某种可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与理想相结合就成为信仰。然而必须明白的是人的理想各不相同,那么是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信念,一千种信念于是引领了一千种不同的信仰方式?不是!回顾我们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宗教信仰或是理性主义,都是代表着全民性的大规模的信仰方向。一种正确或是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信仰,都是有大众参与的,否则它的力量绝对不至于强大到影响甚至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信仰控制实则应归属与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控制形式。那么,重建信仰实际上要做的是重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换而言之,我们应该完成的是社会体系的改革,使其朝着一个自由、和平、公正、超越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信仰是真理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个信仰外显为建立一个更适合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社会体系。虽然这个信仰在现在看来其影响力尚不如风靡的“无信仰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但应该相信人类的潜能如果有足够适当的条件,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由,和平的社会,这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享有的社会环境。所以,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清醒者(哪怕仅为少数)的责任与理想,而肩负这份责任与理想,我们就应着手于培育全民的真理信仰,并让这种信仰引领人类创建出一个本应属于我们的生存宇宙!
参考资料:[www.tianya.cn]
推荐几本写粉丝对偶像的小说或散文,我以前看过蔡康永的如果你喜欢了一个偶像,很好看想看还有什麽类似的
我看过一本小说,写的还不错《路过蜻蜓》,网上有资源下载;作者是唐蜜
内容简介
你知道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譬如男人女人,譬如爱情,譬如分离。我们一直试图描摹爱情,却无法准确地拿捏它的形状、材质、颜色乃至气味,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有一个事实——即便相爱再深,终有一个要先行一步。分离,不过是迟早的事……
本书作者曾在娱乐时尚杂志工作多年,采访过无数明星,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不是文学读本,也不是什么明星自传,只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娱乐圈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以一个超级粉丝对偶像的追逐为主干,引起读者(同样追星的粉丝们)的共鸣;其间夹杂了许多有关娱记的真实工作状态,也夹杂了一个偶像明星的内心独白,并完整地记录了从1991年到2005年这15年里的香港娱乐流年记,展现了15载素手摘星全记录的过程。
国内数一数二的畅销杂志《瑞丽·时尚先锋》的出版人、资深媒体人赵亦靓特别推荐本书的时候说:“即使拥有全世界的心疼,依然抵不过对某个人的需要。即使能够唱出最深情的歌曲,依然抵不过渴求一颗心的痛楚。当他把自己绽裂成一个绝色的伤口,最后的幕徐徐落下。那些与一个人共同成长的歌声,就此定格在记忆里。”“不想跟偶像亲密接触的粉丝不是好粉丝———这本书归根结底讲的就是这样的终极粉丝法则,套用王菲的话,反正男人都是花心的,不如找个花心的明星。当然正是因为明星不可能跟绝大多数粉丝亲密接触,所以这些粉丝的经历才显得尤其珍贵并被写成了小说。”资深娱记袁蕾给本书作序的时候如是说。
--------------------------------------------------------------------------------
作者简介
唐蜜@Tammy,资深编辑,曾任职《瑞丽》、《虹》、《青春一族》等知名杂志社,采访过周杰伦、苏有朋、陈冠希、余文乐、潘玮柏、陆毅等数十位当红男明星……
--------------------------------------------------------------------------------
媒体推荐
书评
让我做只路过蜻蜓,留下能被怀念过程
让你被爱是我光荣,无论谁在嫌我煽情
——张国荣 《路过蜻蜓》
粉丝需要热情过度,嗅觉敏锐,声势浩大,时刻沸腾
娱记需要冷眼旁观,行动诡秘,外交强势,笔下无情
当超级粉丝和娱乐记者同为一体时……
当娱记粉丝和偶像明星亲密接触时……
不想跟偶像亲密接触的粉丝不是好粉丝——这本书归根结底讲的就是这样的终极粉丝法则。套用王菲的话,反正男人都是花心的,不如找个花心的明星。当然正是因为明星不可能跟绝大多数粉丝亲密接触,所以这些粉丝的经历才显得尤其珍贵并被写成了小说。
——南方报业集团娱乐版名嘴 袁蕾
平凡女子和明星的一场倾城之恋,这本身就是年少时我们会做的梦吧?而故事更深入地延展,她对他的爱慕,由仰望走至贴近,走至毫发之间的细微情感。是爱情小说还是有关粉丝与明星的未来寓言?作者以清婉的笔调细细写来,倒令我觉出一种苍凉的愉悦。
——《爱人》、《广东电视周刊》等多家娱乐杂志专栏写手 程灵素
即使拥有全世界的心疼,依然抵不过对某个人的需要。
即使能够唱出最深情的歌曲,依然抵不过渴求一颗心的痛楚。
当他把自己绽裂成绝色的伤口,最后的幕徐徐落下。那些与一个人共同成长的歌声,就此定格在记忆里。
——《瑞丽·时尚先锋》出版人,资深媒体人 赵亦靓
终极粉丝法则
1、不要评价偶像的作品。
2、不要怀疑偶像的爱。
3、不要理会任何媒体。
4、关心并参加偶像参加的所有活动。
5、不要以爱偶像的名义来骂其他星星。
6、努力去理解偶像的世界。
7、过因为偶像而更幸福的生活。
8、要拿出终极粉丝的团结精神。
9、要记住明星也是人。
10、永远爱他/她。没有理由,就是爱。
美文摘抄
又到草黄时节。遍野的绿色斑驳着消失,只有那干枯的浅黄渐次布满了人的视线,是生命终结时最柔韧的余唱。
喜欢看落叶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红的叶片,黄的草茎,很鲜明的美丽,看着它们,会想起夕阳一轮西下,缓缓下坠时那种有些凄凉的辉煌,会想起石阶上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携手而行,从容安然的那一抹温馨,那一些些的感动。
寒冬的第一场风雪后,它们会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安息。等待,漫长的等待之后,第一声春风轻柔的呼唤,就会将它们的子孙全部叫醒。
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一茎茎新绿哦,在石缝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长,一点点把堤坡,大地湮染,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人振奋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轻轻地触摸吧,仿佛婴儿皮肤般细腻,一丝丝在手掌心滑过,若干纤小的生命韵律从手传递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叹:如此细弱的植物竟然有这样顽强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应春风,引来了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光明媚。
喜欢看盛夏里的草长莺飞,小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生命里所有的美丽一起释放,无边无际的绿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里也变低了,似乎弯了腰屈尊来与小草亲近。
这个时间里的小草是最硕大最柔软的新床,诱惑着我们把自己的身躯无比舒坦地交给她们,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烦恼,在青草的簇拥下,做一个最轻松的美梦。
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抱的味道。
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马羊们的主要食物,通过它们,你变身为洁白的乳汁,鲜美的肉食,温暖的毛皮,奔腾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民族和国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光苍茫处,仿佛见一代雄主成吉思汗,扬鞭策马统领万千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小草,造就了前无古人的马背英豪。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韧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无数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们是平凡的草民,却也可以描绘春天,为大地梳妆,弱小的生命联合起来,还可以改变环境,创造世界。
那首熟悉的歌曲在我的心里,婉转悠扬地响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一、真情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于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成了亲情永恒的写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友情不变的承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了爱情永恒的誓言。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
二、精神
精神是一座丰碑,是一块基石,是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是灿烂人生的标尺。有了谦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孔子缓缓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终成一代儒学大师;有了宽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齐桓公摈弃私仇,任人唯贤,成就千秋伟业,终成一代霸主;有了坚贞,寂寞忧愁、孤寂郁愤的苏武始终不扔掉手中的汉使族节,心系祖国,终成千秋爱国楷模;有了奉献,善良质朴、平凡无闻的徐虎才能够十年如一日,情洒百姓,温暖万家,终成当今的“活雷......余下全文>>
我的偶像-朱自清 散文作文网
你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你清贫而有节气,你清贫而有节气,你有民族英雄气概的知识分子,自清,自美而又清雅。你的风度,你的节气,你的洒脱。溢满在你的散文里,我感受到你的美丽。
一幅春画,一方诗意
你的《春》,便觉得有春风春雨的交融,像母亲的手,让我陶醉,梦回儿时,在乡村,和妹妹在嬉戏,在春天放风筝,感受桃花、兴华、梨花的清香,和妹妹在雨中感受牛毛、花针般的细雨。在梦里尽情的荡漾,回忆儿时的快乐,让思绪尽情飞翔。
春天里是机遇,是希望。
一寸迷茫,一丝惋惜
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转眼间,无数的春天过去了,从童年,我到了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接下来,我该干什么,时间飞逝,却没有作为。你告诉我,时间如轻烟般的消散,如流水般的逝去,你激励我,让我珍惜他。
时间匆匆的走了,留下的是一丝惋惜。
一个背影,一份感悟
文章里的背影,让我学会感恩,至今依然记得,那些细细的爱,买橘子,翻栏杆,那些场景,依然印在我的脑海中。晶莹的泪光写了你对父亲的思念,告诉我父爱的真挚,是啊,那一个个细节,浓缩成背影,你可还在想你的父亲?
父亲的背影,深深地影响着你我。
心中的你,不只是文章,还有你那铮铮铁骨,那是中华名族的骨气,龙的传人的脊梁。
心中的你,生而为文,死而为国,这个你,一个真正的朱自清。
我的偶像冰心作文 600字
假如有人问我:“你心中的偶像是谁?”那么我可以镇定地告诉你,我心中的偶像是:冰心、鲁迅,还有郭沫若。”
说起冰心,关于她所写的散文和诗歌我看过不少。
例如:《纸船》和《远道》。她在《纸船》这首诗当中,描述了祖国壮观优美的景色,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感。
《远道》描写了家乡的景色,冰心将痛苦和悲哀在诗中表达出来、最后一再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悲哀。《假如我是作家》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一心想成为一名作家并将她的理想和当作家的感受一一地写了下来,后来她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这是值得我十分崇拜的。
值得我崇拜的还有鲁迅。他的文章有几篇是“五四”运动期间写的,第一篇是《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也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的形象。第二篇是《秋》,描写了作者游玩时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美,也详细描述了很多游人的心情。
最突出的是《狂人日记》。文章刻画了一下“五四”运动的社会非常复杂,还刻画了一下“五四”运动时期那些贫苦的农民的生活,可鲁迅在“五四”期间反封建,揭露了社会残酷的剥削。
鲁迅的文章反映了有些人无家可归,有人身上没有一分钱、有些人做乞丐等等。鲁迅详细刻画了那些资本家乱打、乱骂那些贫苦的人甚至活活被饿死的形象。
作者表达对旧社会的不满、揭露了旧社会的弊病。难怪在“五四”运动后,有些人说:“鲁迅的文章就像匕首,刺痛敌人的心脏,鲁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地使我感动着。”这话一点都不假。
还有郭沫若的诗也是我最喜欢欣赏的,他的诗有很多我都看过了,例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
《天上的街市》是通过描写天上的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出作者渴望新生活的诞生、表现对旧社会丑恶现象的厌恶。
他们都是大作家,是我心中的偶像。
借物写事有关正能量的美文
关于正能量的作文
篇一:偶像正能量
偶像,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名词。通常,我们把它理解为受人崇拜或尊敬的一类人。在我眼里,我的偶像一定是一个能带给我向上精神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就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美籍德裔犹太人,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人物:他被公认为是继牛顿,伽利略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而正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才智却并非早就显现出来的。
在刚开始上学时,爱因斯坦被老师看做是一个“不爱言语的小老头”。他极少和同学们交往,似乎还有些自闭。就这样,爱因斯坦默默地度过了几年。直到某一天,他转学去了另一所学校。那里健全的设备和热情的老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从此他开始沉浸在科学的世界里。并且研究出了一系列成果。
小时候的我,总是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秘密的,它把一切都敞开在人类面前,毫无神秘感。但逐渐长大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富哦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尤其在了解了爱因斯坦这个人物后,我便开始寻找身边那些奇怪的现象,并试图用科学去解释它。因为有爱因斯坦这个偶像,我明白了探求才能造就真理;因为有爱因斯坦这个偶像,我知道了信念支持人生;因为有爱因斯坦这个偶像,我懂得了别人的眼光并不重要。哪怕这一秒你并不被认可,但只有你努力,总有一天能让整个世界瞩目你的成就。
爱因斯坦说:“The value of a man should be seen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able to receive.”我认为他做到了,而我也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虽然爱因斯坦已经逝世多年,但只要我们心怀对科学的热爱,他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
我的偶像爱因斯坦带给了我前进的正能量,因此我崇敬他!
篇二:我的正能量
属于我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何方神圣?在我眼中,正能量就像是黎明的太阳,以无比的热情给世界带来光芒。正能量就是狂风暴雨中的一把伞,用挺拔的身姿挥散风的咆哮,雨的阻挠。正能量就是人性的光辉,在大地间传递的那份力量。
我是拖着九十年代的尾巴出生的,同样,现在的我生活与一个安逸的社会中,说真的,我在其中不断的学习如何成长!人生道路漫长,我在这条道路上慢慢行走,此时的我,多么如一株希望努力向上蹿的小青苗,我的根系也是越来越庞大,土壤给了我了一个成长的领地,而我的成长仍需要注入能量,这是,阳光是我生长得飞快,而雨水轻轻打击着我的臂膀,使我更加强大,勇敢。
它们所给予我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关爱。
我的正能量是我成长的动力,是我身处逆境中的一双温暖的手,是我前行路上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没错,身边的人对我的关爱是属于我的正能量。
我时常看到,父母的身上时常散发出了这股正能量,他们教我要坚强,当我身处逆境是,父母告诉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害怕打击,并且不断鼓励着我。而在我顺境时,他们也不忘时刻提醒我胜不骄,败不馁,得失泰然,这一次期考期考,考得还不错,此时,父母也便提醒我,不要太骄傲,你人需要掌握很多知识,一次的成绩并不代表什么。不管怎样,他们时刻提醒我的便是要坚强,这坚强便是父母给予我的正能量。
细心地去感受了一番,才发现,原来正能量已经将我包围,如身边的空气一般,我是需要的,同时,属于我的正能量是我引导我迈向成功的初始动力,身边的正能量鼓舞着我展望未来的美好。
篇三:人生还需正能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无论是时光,还是往事,或是容颜,都如昨日之日一般弃我而去,任我多么留恋,它们却毫无回头之意。而今日之日又有诸多烦忧纷纷扰扰,挥之不去。人生就是有这样的错觉:逝去的总是美好的,拥有的总是缺憾的,于是,在眺望昨日的背影时,眼里只有烦恼的身影来来回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别管往事有多美好,别问曾经有多辉煌,别说过去有多美貌,人生的岁月只会如东流水一样匆匆流逝,若想挽留,只能挽留住烦恼,别的什么也留不下。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美文欣赏 [meiwen.xiulibbs.com])昨天的辉煌,抵不过岁月的沧桑。面对诸多生活的风雨迷茫,人生还需正能量。
生活里去接收阳光豁达的正能量,自信岁月一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凡事都要往开出想,假若真的伤了一条腿,要庆幸自己还活着,不死就是幸福!生活中不是什么别人和灾祸打跨了你,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
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我们来到人世间,只是去品尝一场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绝对不是去践行埋怨、仇恨、无知、贪恋、傲慢、冷漠等种种人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可以说与那些正能量相对应的生命的负能量,它们能消耗我们的的精力,占据我们的快乐,侵蚀我们的生命。
别把痛苦的根源推给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己接收的这些负能量。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一辈子很短,真的需要好好地疼自己,你的世界,有了自己心灵的那束阳光才真的明媚温暖。一辈子,很累,真的不需要去苛求自己,什么都要完美,你的生活,有你的足迹,有你的泪水,有你的笑声,你的世界就已经完美了。对生活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一颗阳光的心,还自己一片澄净的艳阳天。
篇四:汇聚正能量
在历史的新时期,要实现“强国梦”,成就“中国梦”。就要汇聚正能量。成就“中国梦”,目标要明确。目标有多大,成果就会有多大,目标指向那里成果就生产在哪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贯彻十八大精神与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起来,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人民想要什么,发展需要什么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咬定目标,毫不动摇,排除干扰。成就“中国梦”,心态要阳光,树立什么样的信念,决定了一个人所能采取的行为方式与所能的工作成果,在改革开发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心态。修养,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清醒的认清那些自己该做。那些事不该做,要有进取心,敢于和强者拼,和快者比,要有包容心,多用善待的眼光看待事物,求同存异,维护团结:要有平常心,不抱怨,所处的环境,不埋怨,个人的境遇,乐观自信,守住底线。成就“中国梦”,思维要科学,思路有多宽,发展之路就有多宽,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这样就需要我们把关,重点始终放在“可能”上,而不要局限阻碍上,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一切能创造,打破思维定势,充分挖掘潜能,努力找寻更优的工作思路,更好的解决办法,创造性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成就“中国梦”,作风要端正,作风问题关乎民心所向,****在广东考察期间吃自助餐,住标准间,不搞封路,一切从简,赢得了人民群众一致称赞,也给各级党干部做出了表率,要按照中央八条规定要求,从改进文风,会风做起,进一步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了解民意,认真解决群众的艰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把人民群众的正能量汇聚起来,形成推动党的事业的巨大合力让我们团结起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篇五:正能量
这是一洌清泉,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种能量,冲击着人们的灵魂。
——题记
在这人心上了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早已没有了最初的信任、最初的关怀,社会也都变的冰冷了。但是,想起那一年的3月5日,想起动力十足的雷锋精神,便觉得这雷锋精神给社会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正能量。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或许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同意。虽然我从未否认过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道理,但是我始终相信:无论变强或弱,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不会变的。可是到了最后,我发现我错了,单纯的我低估了人们的欲望。放眼望去,多少人纸醉金迷,多少人醉生梦死,整个社会都充斥着铜臭的味道。但是转变就发生在1963年3月5日,自**同志为雷锋题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清风,刮走了污浊,刮走了阴暗。
随着雷锋精神在社会上盛行开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受着雷锋同志的感染,主动献身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从拦惊马救儿童壮烈牺牲的着名烈士刘英俊,到后面的奋力扑火的英雄少年赖宁,无私奉献的丛飞和此生不需浮名伴的朱光亚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的雷锋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奉献着,感染着他人,他们浑身散发着一股正能量,感染着社会。
当今的社会确实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了这种雷锋精神,这社会定能迅速向前发展,不过这些需要多数人的参与,正如雷锋同志所说的:“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如果有一天,雷锋精神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了,这社会就一定会像古代人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一样,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互帮互助,大家可以夜不闭户,坦诚相待,而这个时候,也就到了我们所期盼的共产主义时代。
雷锋精神,不是一个任务,不是一个称号,这是一种习惯,一种素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生命从此充满意义。
雷锋精神像是一阵暖和的春风,吹暖了冰冷的社会;雷锋精神又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封锁了多年的心锁。
我相信,雷锋精神:
是一洌可以洗涤人们心灵的清泉;
是一种可以冲击人们灵魂的能量。
史铁生写过一篇文章,收录在他的散文集秋天的怀念里,讲的是他的偶像,一个运动员失败的故事吧,但是更详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写一篇抒情散文,题目: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