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什么意思?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是什么意思?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什么是对偶写法。
1.含义: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2.形式:
①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②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③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根据这样解释来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属于单句对偶。
对偶的分类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语文中“对偶”是怎样判断的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要修辞的重点不同
对比是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块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对偶是两两相对。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但不太讲究平仄。
对比
近义词:衬托
拼音 :[duì bǐ]
词语释义: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词语区分:
对比和衬托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对比类型: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对比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对偶
拼音:[duì ǒu]
汉语词语:
概述: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1.[Grammar] antithesis
2.[Mathematics] dual
释义:
基本解释:
1. [dual]∶在命题演算中,整个公式里交换合取与变换而得到的结果
2. [antithesis]
3. 两个相反成分中的第二个
与论题对立的对偶
4. 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5. [spouse]∶指配偶
详细解释:
1. 亦作“ 对耦 ”。1.犹对手。
《晋书·周顗传》:“ 顗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
2. 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
《左传·昭公二年》“非伉俪也” 唐孔颖达疏:“ 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
3. 泛指配偶。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紫燕黄莺,绿柳丛中寻对偶。”
4.修辞格之一。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属文者对耦。”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然汉魏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自谢灵运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
类型: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修辞方法: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分类
(一)从形式上分类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急于贬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二)从内容分类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置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三)从结构分类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例子:
1、《登高》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古今对偶句:
1、过五关?斩六将
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3、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4、室有惠崇山水 人怀与可风流
5、亲贤臣 远小人
6、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对偶句大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对偶的作用
第一,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第二,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应用于诗歌中:
昔我往依,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
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铁影。
来呀,大家齐努力,
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
第二,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例如:
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第三,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谚语)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四十三回标题)
什么是对偶可行基
修辞方法——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语言单位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三种。
1、正对。正对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偶。
例如: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后两句“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这些词语相近、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因而使对仗显得十分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2、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指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连。
例如:
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解析:“春种”和“秋收”是两个情景,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颗种子,秋天就可收获万担粮食,两句诗的意思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很显然是流水对。】
3、反对:反对的意思是相反的对偶。
例如:
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两句。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敌人“横眉冷对”,冷漠无情;对人民则“俯首甘为”,热情服务。这里“千夫指”,指人民痛恨的敌人,“孺子牛”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两句诗运用反对的手法,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还有一种叫宽对,他不一定要求严格的对仗,也不限于句子各部分完全对应,只要某些句子成分适当对应就可以。有时在文章的布局上,也可以采用对偶的方法。
望采纳,谢谢!
对偶句有什么特点 20分
【对偶的特点】: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憨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什么是对仗句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