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的成语有哪些
襄的成语有哪些 :
襄萤映雪、
宋襄之仁、
怀山襄陵
襄萤映雪 [xiāng yíng yìng xuě]
基本释义
用袋装萤火虫照书本用雪反光苦学
出 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
以衷字开头的成语
31个衷字开头的成语及词语
查 词
衷情, zhōng qíng 内心的感情
抒发衷情
衷心, zhōng xīn 无保留地,忠实的、热情
发自内心的;真心
衷心赞美
衷创, zhōng chuàng 基本解释
裹伤。 宋 陆游 《鹅湖夜坐书怀》诗:“ 裴度 请讨 蔡 ,奏事犹衷创。”按,此指 元和 十年 裴度 遇刺。
衷鉴, zhōng jiàn 基本解释
明察衷曲。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臣再抽慊情,辞伪理屈,侧守圭漏,伏望衷鉴。”
衷据, zhōng jù 基本解释
正确的根据。 清 章学诚 《邵与桐别传》:“ 宋 明 两朝纪载,皆稾荟於 浙 东,史馆取为衷据。”
衷甸, zhōng diàn 基本解释
亦作“ 衷乘 ”。古代指两马一辕的卿车。甸,通“ 乘 ”。《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两牡。” 杜预 注:“衷甸,一辕,卿车。” 陆德明 释文:“甸,时证切。” 孔颖达 疏:“甸,即乘也。四丘为甸,出车一乘,故以甸为名,是古者乘、甸同也……兵车,一辕而二马夹之,其外更有二骖,是为四马。今止乘两牡,而谓之衷乘者,衷,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丘为甸” 汉 郑玄 注:“甸之言乘也,读如衷甸之甸。”
衷私, zhōng sī 基本解释
(1).内中私下。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第二状》:“既是衷私舍施僧院,即朝廷难为回赐。”
(2).指内中隐私。 宋 赵升 《朝野类要·文书》:“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衷襦, zhōng rú 基本解释
衬在里面的短衣。 清 唐甄 《潜书·富民》:“昔者 明太祖 衷襦之衣,皆以梭布。”
衷音, zhōng yīn 基本解释
中音。指介于小大、轻重、清浊之间的雅正和谐之音。《吕氏春秋·适音》:“何谓适?衷音之适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衷臆, zhōng yì 基本解释
内心的情怀。 明 李东阳 《送钱先生致仕得臆字》诗:“入朝未浃宸,具疏写衷臆。” 清 陈维崧 《念奴娇·用前韵酬柘城李子金》词:“轰豗拉杂,酒酣披沥衷臆。”
衷衵, zhōng yì 基本解释
贴身内衣。 清 洪亮吉 《适王氏亡姑权厝志铭》:“割肌晨馈,则血溢衷衵。”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命尽褫姬之衣服裙钗,仅留衷衵,逐令速去。”
衷乘, zhōng chéng 基本解释
见“ 衷甸 ”。
衷愚, zhōng yú 基本解释
愚忠。谓尽忠而不明事理。多用作臣子上言于帝王的自谦之词。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易生避难》:“臣子道:‘愿竭衷愚,挂冠去,复何辞。’”
衷愫, zhōng sù 基本解释
见“ 衷素 ”。
衷藏, zhōng cáng 基本解释
胸怀,内心。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赋》:“匪衷藏之雅尚,羌得志而弗为。”
衷诚, zhōng chéng 基本解释
内心的诚意。《陈书·虞寄传》:“将军运动微之鉴,折从衡之辩,策名委质,自托宗盟,此将军妙筭远图,发於衷诚者也。” 明 高启 《送客至海上得诚字》诗:“结驩谁云浅,一杯吐衷诚。”
衷服, zhōng fú 基本解释
即衷里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一日曰:‘妾质单弱,不任生产。婢子 樊英 颇健,可使代之。’乃脱衷服衣 英 ,闭诸室。” 何垠 注:“衷服,近身服也。”参见“ 衷里衣 ”。
衷里衣, zhōng lǐ yī 基本解释
贴身内衣。 明 夏完淳 《送别》诗:“佩君衷里衣,明我长相忆。”亦省称“ 衷衣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其母嗔其归晚,具告所以,妪心德女,视紫布果为女之衷衣,疑有染,叱责之。”
衷衣, zhōng yī 基本解释
见“ 衷里衣 ”。
衷表, zhōng biǎo 内心和外表:关切之情,溢于衷表。
衷恳, zhōng kěn 基本解释
出自内心的真诚情意。 唐 裴铏 《传奇·韦自东》:“有道士出於稠人中,揖 自东 曰:‘某有衷恳,欲披告於长者,可乎?’”
衷素, zhōng sù 基本解释
亦作“ 衷愫 ”。内心真情。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之三:“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众甫》:“吟咏性灵,陶陈衷素,皆有佳篇,不能湮落。”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陈我度言辞俸守制》:“恐公不达鄙意,而以孤为疎外于左右,故敢直吐衷愫如此。”
衷正, zhōng zhèng 基本解释
中正。《国语·周语上》:“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国语·楚语下》:“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 韦昭 注:“衷,中也。”
衷赤, zhōng chì 基本解释
赤诚的心。 明 李贽 《答邓明府书》:“非公聪明,孰能遽信余之衷赤也哉!” 明 李贽 《覆邓石阳书》:“苟一毫衷赤不尽,尚有纤芥为名作诳之语,青霄白日,照耀我心。”
衷肠, zhōng cháng 心里的话;衷情
倾吐衷肠
衷曲, zhōng qǔ 衷肠;心事
诉说衷曲
衷肠话, zhōng cháng huà 基本解释
出自内心的话。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不是俺一家儿乔作衙,说几句衷肠话。”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鬻女》:“临行再说句衷肠话。”《红楼梦》第十一回:“这里 凤姐儿 又劝解了一番,又低低说许多衷肠话儿。”
衷言, zhōng yán 基本解释
心里话。 明 陈子龙 《杂诗》之十三:“遇物皆衷言,当险若履夷。”
衷款, zhōng kuǎn 基本解释
出自内心的真诚情意。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希笃亲邻,敬闻衷款。”
衷甲, zhōng jiǎ 基本解释
(1).在衣服里面穿铠甲。《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将盟於 宋 西门之外, 楚 人衷甲。” 杜预 注:“甲在衣中。”《后汉书·董卓传》:“ 肃 以戟刺之, 卓 衷甲,不入,伤臂,墯车。”《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衷甲者,披甲於内,而加衣甲上。” 宋 李清照 《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衷甲昔时闻 楚 幕,乘城前日记 平凉 。” 清 许旭 《闽中纪略》:“ 靖南 疑有密切处分,旁皇中夜,每每衷甲而寝。”
(2).指穿上盔甲登台演戏。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际兹新运,犹踵前非,人乐棼丝,心争衷甲。”
衷襟, zhōng jīn 基本解释
襄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襄萤映雪 [xiāng yíng yìng xuě]
基本释义
用袋装萤火虫照书本用雪反光苦学
出 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
百科释义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什么什么锦襄成语
[jǐn náng miào jì]
锦 囊 妙 计
锦囊妙计,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有关宋襄公的成语
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那么关于宋襄公的成语是什么呢?
关于宋襄公的成语是“宋襄之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宋襄公想当盟主不成,反被楚王侮辱了一番,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及,又怪郑文公提议尊楚王为盟主,就想去打郑国,出一出气。正在这时,郑文公向楚国行朝礼,宋襄公知道后,更加恼火,就起倾国之兵,去讨伐郑国。郑文公大惊,赶紧派人向楚国告急。
楚成王闻讯后说:“我们对郑国的事,要象父亲对儿子的事一样,宜急救。”大夫成得臣说:“救郑不如代宋。”楚王问:“这是为什么?”成得臣说:“今宋襄公又不自量,出兵伐郑,国内必定空虚,我们乘虚而攻之,必定取胜。如果宋襄公回兵自救,军队就很疲劳,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打胜仗?”楚王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就命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兴兵伐宋。
宋襄公得了楚军伐宋的信,急忙带领军队日夜兼程回国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以南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成得臣派人下战书。宋国司马子鱼对襄公说:“楚国派兵来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我们放弃郑国和楚国讲和,楚军就会退回去,不可交战。”宋襄公说:“昔日齐桓公兴兵伐楚,今楚军来打我们,我们不与他交战,怎么能继桓公的霸主之业?”子鱼又说:“宋国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强,你依靠什么来战胜楚军?”襄公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说完,就批了战书,约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与楚军交战,还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字吗?我是一向主张仁义的,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子鱼暗暗叫苦。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一泓水,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襄公厉声地就:“ 咄!你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子鱼又暗暗叫苦。楚军列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见了都很害怕。此时,两军一齐擂鼓交战。襄公自挺长戈,带着公子荡和向訾守二将及许多门官,驾着战车向楚军阵营冲去。成得臣见来势凶猛,就暗传号令,开了阵门,放襄公一队车骑进来。子鱼随后赶上去护驾,襄公已装进“口袋”里了。楚将斗勃和蒍氏吕臣在阵门挡住宋将子鱼和乐仆伊,两对儿厮杀了一阵,宋将华秀老冲出来牵住了斗勃,子鱼拨开刀杀入楚阵,见楚军甲士如林,把襄公团团围住。宋将向訾守血流满面,大声叫喊:“司马快来救主!”子鱼跟随向訾守杀入重围,只见公子荡身负重伤倒在车下,“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了,襄公数处受伤,已不能起立。子鱼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车上,历力杀出,好不容易脱离了楚阵,所随门官全部战死。乐仆伊和华秀老见襄公已离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
宋襄公由于受伤过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们还一直笑他,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宋襄公的四字成语的典故
石陨鶂退, 筑台望母,宋襄之仁
跟宋襄公相关的成语
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基本释义
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百科释义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之战中,由于坚持自己的战术而失败,从此,人们便将宋襄公的这种战术思想称为“宋襄之仁”。
与宋襄公相关的成语
宋襄公的四字成语的典故 石陨鶂退
关于宋襄公的四字成语典故有哪些?
石陨鶂退,筑台望母,宋襄之仁。
1、石陨鶂退 [shí yǔn yì tuì]
【典故】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国下了一场流星雨,陨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国都城一些居民无意间抬头看,竟然有六只鶂(yì,鸟名)在宫廷上方盘旋,远方刮起一股风,刮至宋国都城时,风速加快,于是六只鶂遇风退去。
宋襄公以为石陨、鶂退,是祸福的启示,所以聘请周国的内史叔兴来到,宋襄公问叔兴:“是什么祥兆?吉凶如何?”
叔兴回答说:“如今鲁国大丧,明年齐国将有乱事,国君您将得诸侯而不长久。”
叔兴退下之后告诉别人说:“宋国君问的不对。此事是阴阳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2、筑台望母 [zhù tái wàng mǔ]
【典故】
宋襄公的母亲是卫国人,而卫国遭受了敌人的攻击,仅仅只剩下几千人从战争中幸免,于是出于同情宋桓公与夫人将这些人收留并安顿下来。见到这些逃难的人,本为卫国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于是请求宋桓公出兵支援卫国,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没有得到允许。最后宋桓公以夫人讨论国事的罪名把她休了,并送回卫国。
回到卫国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帮助家人保家卫国,最终卫国得以恢复实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却再也不能回到宋国了,她与儿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为思念母亲,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脑袋才想出修筑望母台的办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亲从卫国接回宋国,那么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让母亲沦落在外那他这个儿子就是不孝。所以权衡再三,他便在宋国临近卫国的地方修建了望母台,这样一来忠孝两全,一举两得。
百姓听闻宋襄公因为思念母亲想要修筑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所以很多人前来帮忙,结果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后每到母亲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总是会到望母台上来遥望母亲。
3、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释】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示例】小师父此心,~也。 ★金庸《天龙八部》第三十章
【典故】
宋楚交战
宋襄公得了楚军伐宋的信,急忙带领军队日夜兼程回国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以南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成得臣派人下战书。宋国司马子鱼对襄公说:“楚国派兵来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我们放弃郑国和楚国讲和,楚军就会退回去,不可交战。”宋襄公说:“昔日齐桓公兴兵伐楚,今楚军来打我们,我们不与他交战,怎么能继桓公的霸主之业?”子鱼又说:“宋国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强,你依靠什么来战胜楚军?”襄公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说完,就批了战书,约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与楚军交战,还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字吗?我是一向主张仁义的,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子鱼暗暗叫苦。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一泓水,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襄公厉声地就:“ 咄!你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子鱼又暗暗叫苦。楚军列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见了都很害怕。此时,两军一齐擂鼓交战。襄公自挺长戈,带着公子荡和向訾守二将及许多门官,驾着战车向楚军阵营冲去。成得臣见来势凶猛,就暗传号令,开了阵门,放襄公一队车骑进来。子鱼随后赶上去护驾,襄公已装进“口袋”里了。楚将斗勃和蒍氏吕臣在阵门挡住宋将子鱼和乐仆伊,两对儿厮杀了一阵,宋将华秀老冲出来牵住了斗勃,子鱼拨开刀杀入楚阵,见楚军甲士如林,把襄公团团围住。宋将向訾守血流满面,大声叫喊:“司马快来救主!”子鱼跟随向訾守杀入重围,只见公子荡身负重伤倒在车下,“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了,襄公数处受伤,已不能起立。子鱼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车上,历力杀出,好不容易脱离了楚阵,所随门官全部战死。乐仆伊和华秀老见襄公已离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
宋襄公由于受伤过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们还一直笑他,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有关“宋襄公”的成语有哪些?
*
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
【释义】: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春秋五霸[ chūn qiū wǔ bà ]
*
【释义】: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别饶风致 [ bié ráo fēng zhì ]
【释义】:别有一番风趣
*
葵丘之会 [kuí qiū zhī huì]
【释义】: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
狄人伐卫 [dí rén fá wèi]
【释义】:《狄人伐卫》是由出自《左传》的一篇历史散文,狄人指卫国北部的少数民族。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