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倡导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凸显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要重视写作教学.
3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掌握一些实用的语文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
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中国文化中对教师的有关隐喻。
教师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天,这个说法还能适应我们的新课改要求吗?
①有关教师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类:
正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球队教练”,“教师是导演”,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负面:“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医生)”,“教师是条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师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师是身心摧残者”。
②有关教师的敬业献身精神:“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太阳”。
③有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水,不断更新,长流不断”,“教师是活的诸葛亮”。
④有关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是酸酸(甘肃某县俗谚,有两重意思:一是“穷酸”;二是“摆臭架子酸”)”。
⑤有关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我们以其中的“蜡烛”角色做一个分析: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尽了口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元穷。
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看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他的文章解说的更详细。
二、新课程标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现代教育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余下全文>>
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新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在视导听课过程中,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看起来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课堂上似乎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毫无美感可言。记得曾经在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一文《<冬天>教学课堂实录》中看到:“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共鸣,就是欣赏;读出问题就是研究,还包括质疑。”“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的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表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理解。”试想,如果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被他用“发音”的形式读出来,没有共鸣,没有欣赏,更没有研究质疑,连文章基本内容都没读懂,那还去哪里寻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的渗透?不会写基本常用的汉字,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谈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理想境界。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在平时视导听课过程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说:“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学习,第一组学习第一部分,第二组学习第二部分……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一会儿组内选代表进行展示。”然后学生开始了看似自由民主的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三五分钟过去之后,老师组织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交流。有的老师在评价时,只要学生敢说、能说,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更不注意学生所说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或小组讨论所得还是照着参考书念的。而我在仔细观察后发现,有的讨论学习“效率高”的小组,只是组内的优秀学生按照参考资料念一遍,让组内同学在书上做记录;有的小组只有少数人参与探讨,其他人在说悄悄话;还有的小组学生干脆就大眼瞪小眼干坐着。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钻研文本。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只关注了自己学习的内容,不能全面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忽视了老师的引导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才能逐渐清晰,否则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余下全文>>
哪里有地道的杭邦菜啊?
想吃正宗的杭邦菜还是得来杭州才行!
不过我吃了这么几年了还是觉的没盯川火锅好吃,味道太淡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新课标倡导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理念
冬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