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王母娘娘生日对联
王母娘娘”的生日,传说是三月初三日,也是道家的说法,也有说是七月十八日,两种说法都有的,农历三月三,也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同时也为王母庆寿。
传说八仙给王母娘娘祝寿的对联是上联:洞滨背剑清风客,拐李提葫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彩和花篮献蟠桃;下联是:钟离点石把扇摇,国老骑驴走赵桥,国舅手执云杨板,湘子瑶池品玉箫:还有的是这样写的:拐李提葫得道高,钟离点石把扇摇,国舅手执云杨板,湘子瑶池品玉箫;下联是:洞滨背剑清风客,国老骑驴走赵桥,仙姑敬奉长生酒,彩和花篮献蟠桃:
三月三接佛祖对联
祓除衅浴诚迎佛祖,
曲水流觞喜接财神。
招财进宝
对联 三月三三三得九九九重阳
你的上联有点不符合对联规则,帮你改了一下。对之:
三月三三三得九九九重阳敬老
五重五五五归十十十团圆深情
帮我出一幅三月三王母寿辰对联
三月三节王母寿辰万人敬仰;
五湖四海公众云集隆重祝福。
出不出马跟写那对联有关系吗?我家三月三刚立保家仙堂口,立堂口的师傅说跟出马堂口两用的,但我看别人
没关系,保家仙是报家平安。
仙堂有的是看病堂,有的是保家堂口。
跟对联没关系。
收集童谣 (只要昆明的)
斗虫虫,咬手手,鸡飞飞,飞到后院下个蛋,拿给妈妈做晚饭
拉锯扯锯,外婆门口有好戏。请我狗狗来看戏,没得哪样吃,买个包子夹狗屁
金钩钩,银钩钩,你的东西给我吃,我的东西给你吃,我俩从小挨到老,不挨就是短命佬
告嘴婆,洗裹脚,洗到太阳落,滑下洗马河,捞也捞不着,捞着一只小拐脚(这个我们小时侯吵架经常说,现在想起来还想笑)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你有大头
瘪嘴老奶奶,走到三市街,想吃糯米饭,嘴也张不开
尾巴狗,尾着老爹走,老爹吃麻花,你吃老爹呢脚丫巴
"螃蟹螃蟹哥哥,一个一个壳..." 在风起风落的日子里,我们听着童谣也长大了,昨天听到华星的<老昆明童谣>,不尽又乐开了。
旧时昆明的儿歌源远流长。为了教唱儿歌,一代一代的父母、老爹和奶奶为他们的儿孙不知倾注过多少爱心。训练娃娃语言,辅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逗乐,那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儿歌教唱,构成一幅幅老昆明动人的天伦之乐图。
当老昆明的娃娃们刚懂事时,大人们就爱拉着他们的两只小手,用食指碰食指,做“斗虫虫,虫虫飞”的动作,嘴中甜甜地念道:“斗虫虫,咬手手,鸡飞飞,飞到后院下个蛋,拿给妈妈做晚饭。”
传说早在清代,昆明每逢天遭大旱,大人们就要发动城内外的小娃娃,他们三四十人成群,五六十个结队,大孩子抬着板凳龙,小孩子每人各持一炷清香,沿街高唱:“小小童子苦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祈求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齐来……跪!”唰地一声,娃娃们全在街上一起下跪,朝天磕头,然后又群起前行,如此反复不止。以此来祈求天降甘霖,保佑禾苗长大。由此,娃娃们还从大人那点儿学会了看风雨的谚语:“云朝东,有雨变成风;云朝南,有雨下不长;云朝西,骑马披蓑衣;云朝北,有雨下到黑。”
两个娃娃在发誓要友好的相处时,也对将来可能的反悔作出了约束,因此各自就伸出小指头钩住对方,边甩边念道:“金钩钩,银钩钩,你的东西给我吃,我的东西给你吃,我俩从小挨到老,不挨就是短命佬!”
老昆明的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是非常纯朴的,两个小伙伴希望友谊地久天长时,他们并没有刻骨铭心的海誓山盟,而是手拉着手一起唱道:“我们两个好好,买只鸡来炒炒,你吃鸡胸鸡大胯,我吃鸡皮鸡虼蚤。”
哪个娃娃闯了祸,却被别人向他家的爹妈或先生告了状,并挨了一顿打或责骂后,那他就会诅咒“告密者”了:“告嘴婆,洗裹脚,洗到太阳落,滑下洗马河,捞也捞不着,捞着一只小拐脚。”
哪个小伙伴的头长得较大时,他们会一起冲着他喊道:“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你有大头!”
哪个娃娃较瘦时,他们又会唱道:“香棍脖子橄榄头,秧鸡脚杆火盆嘴,铜头铁尾巴,腰格豆腐渣。”
哪个娃娃生气不理人时,旁边的娃娃就会呱嗒呱嗒地念道:“瘪嘴老奶奶,走到三市街,想吃糯米饭,嘴也张不开!”
谁要是肚子疼了,便会惹来一阵哄叫:“肚子疼,找老陈,老陈不在家,关起门来生娃娃!”
大眼睛的孩子惹了谁,那就会被好一阵数落:“大眼睛,偷钱买点心,你不给我吃,我告你老母亲,点心买不着,挨了两排陀,你妈打了你,我拍手高兴!”
有人头上沾了点草或纸,他自己还不知道。就有娃娃在一旁幸灾乐祸似地念道:“哪个头上有根草,今天明天倒粪草!”
一群小孩不愿跟某个娃娃玩了,可受孤立者又偏要跟在大伙儿后面,不愿离群,于是,娃娃们开始吼道:“尾巴狗,尾着老爹走,老爹吃麻花,你吃老爹呢脚丫巴!”
面对教堂里的修女,或许是对外来者的厌恶。老昆明的娃娃是看不起她们的。只要见她们走过,娃娃们就会跟在修女的后面奚落道:“洋老咪,洋老咪,吃饭一筲箕,屙屎一滴滴!”
当然,也有一些顽劣儿童是让人讨厌而头痛的。闲极无聊时,他们会冲着来往的行人乱吼:“我老倌,本姓张,讨得一个胖婆娘,瘪胸膛,凹脊梁,大脚大手大裤裆,吃饭要吃几斗米,喝水要喝几大缸。”
顽童也会跑进中药店问:“嗝有天亮火烧完(丸)?”却被店家怒目骂道:“只有白跑小鬼玩。”
旧时昆明,社会不安定,常有“背娃娃”——拐卖儿童的事件发生,这也反映到儿歌上:“东寺街,西寺街,城里街,对排排。我妈说,小乖乖,年纪小,莫上街,‘背娃娃’的把你卖。我爹真奇怪,天天跑街街,又不会打失.自己走回来。”
也有敬佩乡下人吃苦耐劳精神的:“乡下人,进城来,赶街街,卖菜菜,挑萝卜,挑菜苔。妈妈说,学勤快,光会吃,懒材材,多做活,有能耐,勤快娃娃人人爱。”
老昆明的娃娃最喜欢过节了,因为到那时,他们可以不用上学而尽情地玩耍,他们可以吃到平常难得吃到的好东西,还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同样的,有关过节的儿歌也让他们朗朗上口。过春节时,他们最高兴,因为又长了一岁:“过年过年又过年,门神对联,穿上新衣,过个新年,煮着‘嘎嘎’(昆明方言:指好吃的熟肉),白酒汤圆,蒸蒸年糕,供在神前,拜拜爹妈,要点压岁钱,放放炮仗,贺贺新年!”
过去的年节习俗,是老昆明人生活中的大事,每当这时,娃娃们都跟前跑后地帮忙,从中寻得了好吃的、好玩的和好看的。有段童谣就这样唱道:“正月正,狮子闹龙灯;二月二,老龙抬起头。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四月四,四个铜锤溜一字;五月五,五只龙船漂花鼓;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七月七,七个果子甜如蜜;八月八,八丫西瓜赛月牙;九月九.九朵菊花泡老酒;十月十,十个老倌偷食吃;冬月冬,家家围着向烘笼;腊月腊,吃稀饭来煮嘎嘎。”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不限)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 、“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 、“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 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请问供奉(不出马只是保家平安的)保家仙用黄色的纸写对么?
必须是黄纸啊!!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用红纸写。。。。千万千万。。。。记住!!
要不然少则三年,多则5年你肯定出大事。
红色的纸是招兵买马的堂口了!千万别那么弄,,,,,,,
记住是黄色的!!
至于谁写。谁写都行。。。。但是千万要记住,别用红色纸。千万。
(个人意见。但是千万别用红色。)
我家请了观音。别人又让立了保家仙堂子。结果给立得出马仙堂子。我总浑身疼。拜完观音才会好。应该怎么办
附@体了呗 ···········堂@口 是你自己报名字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三月三王母娘娘生日对联
老昆明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