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切
qiē
①<动>切割;用刀分割东西。《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而啖之。”
②<动>磨。《诗经·卫风·淇奥》:“如~如磋,如琢如磨。”
qiè
①<动>贴近;切近。《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
②<形>恳切;深切。《柳毅传》:“迨诉频~,又得罪舅姑。”
③<形>迫切;急切。《黄生借书》:“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如是。”
④<形>严厉。《陈情表》:“诏书~峻,责臣逋慢。”
⑤<副>务必;一定。《失街亭》:“~宜小心在意。”
文言文中的切厉的意思
亦作“ 切励 ”。切磋砥砺。 宋 司马光 《贤良策问》:“至治之世,耕者让畔,渔者让泽。今国家修明礼仪以切励天下久矣。” 清 吴敏树 《业师两先生传》:“而先兄实攻苦制艺,与先生相切厉。”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录其三事,以与同志相切厉。”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简单而又切中主题)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 ◎ 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表(从……到……):从上而下。
古文注释中的“反”是什么意思?
1、“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证】:“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声母“L”+“之”的韵母“i”=“犁”的读音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复切摩”之意。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出处】: 《大宋重修广韵》,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注意事项】:
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记录套用于现代音。因为古音和现代音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比如上面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副>形>形>形>动>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