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内容:精彩段落摘抄和文学欣赏)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描写刘备经谋士徐庶指点(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当时刘备正处在穷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际,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因为前两次恰逢诸葛亮出游(或有意躲避刘备,试探其是否诚心厢请)。然而,刘备为了表达一片赤诚之心,连续三天斋戒,并且在关羽和张飞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愿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连续打了几次胜仗,迅速扩充了领地,为刘备后来建立蜀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称为"三顾茅庐"。
历史上虽然对"三顾茅庐"众说纷纭,但作者用本故事启发后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动力和根本。
兴趣之三------草船借箭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39集"火烧赤壁",讲的是刘备与东吴联合抵御曹操的故事。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怕以后成为东吴的后患,几番设计陷害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支凋零箭,以备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机会杀害自己,但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的大事,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利用大雾天气,巧妙的从曹操那里借来(巧取)了10万余支凋零箭,史称"草船借箭"。
该段故事虚构成分极多,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那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故事。"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因而船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极其夸张描绘了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进了孙刘的进一步联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狭窄,同时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诸葛亮,有为后来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笔;既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军事上势力的强大,又衬托出骄兵必败得哲理。该故事给我们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遐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来谁都能讲上几个段子,但真正要读懂《三国演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虽 爱《三国演义》,尽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几次电视剧,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难读懂罗贯中先生之真谛,也只能是从几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肤浅的启迪和错略的领悟罢了。
一是做人要谦虚谨慎,取得一点成绩决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讲的那样,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二是说明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诸葛亮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识。假设当时要有现在的天气预报,曹操怎么会如此上当,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识别只能靠经验和推测。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场,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产力。四是团结就是力量,在机关团结出干部,在商界团结出效益,在战场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古人为了抵御强敌都能做到孙刘联合。五是重义气,讲感情,当然不是拉山头搞帮派。刘备当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夺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义气和感情"帮助刘备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国演义》属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尤其是拍成电视连续后,更让人有流连忘返,韵味无穷,编排得当,紧张刺激,给人一种深陷其中之感。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著,便有一次收获,看一遍电视剧便有一次体会,本人只能愚钝的告诉各位同仁,《三国演义》好书,其情节妙哉,令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 。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 空城计 、挥泪 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锏的【刘备】 ,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望梅止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草船借箭】,【舌战群儒】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2)(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 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 【周瑜】)打(【 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 【诸葛亮 】)
三国演义的每回读书笔记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
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李儒让董......余下全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概括、人物性格、感悟)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
引证 : 明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
人物性格: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
相关质疑: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计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感受良深。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三国时代的群雄争霸的故事。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备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关羽,直爽豪迈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有别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刘备写得十分仁义,还携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携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义君子,只是为了取得民心,这样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刘备太喜欢哭了,简直是“哭神”。在《三国演义》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丧气事就哭,这样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刘备太依靠诸葛亮了,什么事情都交给诸葛亮。人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重视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个依靠,找个有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而已。
《三国演义》说曹操是奸雄,可我认为他才应该是大英雄。他很重视人才,许攸来投靠他,他连鞋子都没穿就去接待他。刘备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才智来管理军队,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00字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霎那间风起云涌,各路英雄群聚与此。
魏国兵强马壮,曹操在位时,拥有百万雄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我认为曹操是千古难遇的英雄。曹操刺杀董卓,虽然未果,但足显其吞吐日月星辰的气魄。袁绍虽有挟天子的先机,但昏庸的袁绍不听许攸的劝告,曹操便将这大好的机会抢夺了过来。曹操为防止自己夜里被杀,就编出来自己会梦中杀人的故事,以防自己成为第二个董卓。曹操也极其赏识忠勇之士,在关羽投降之际,曹操将赤兔马送与他。当得知刘备还活着时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杀了曹操诸多将士,但曹操最终却放了关羽,以此足见他的爱才之心。
曹操真不愧是三国时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王者。
蜀国君王刘备三顾茅庐,委身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恩涕零,于是忠心辅佐刘备。当陶谦遭遇曹操围攻之时,无人愿意援助与他,只有当时拥有几千军队的刘备愿意相助。曹操撤军后,陶谦欲将徐州送给刘备,但无安身之地的刘备毅然的拒绝了他,在他看来,仁义比什么都重要。自古得民心着,得天下。蜀军所在之地,百姓们无不安居乐业,连连称赞刘备贤德。当庞统在半晌处理完100日的公文时,张飞急忙去请刘备,并派士兵严守于此。刘备得知,连夜赶路,在半夜于庞统门外等待直至其睡醒。庞统醒后,吆喝着要喝酒,刘备亲自为其买酒。庞统临行时刘备又将自己的的卢马送与他,并制止张飞杀庞统,狠狠地呵斥了张飞,于是卧龙凤雏就都成了刘备的军师。
蜀军乃仁义之师,刘备乃仁义之王。
吴王孙权九岁时担任使者,奉命要回父亲的尸体,小小年纪气宇轩昂,他最终不负众望,将父亲的尸体索要回来。吴国面向长江天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对曹操百万雄兵,江东各才俊丝毫不惧,纷纷出计谋,其中出现了一派,其主张孙刘联合,但江东各才俊看法不一,孙权权衡利弊后决定实行孙刘联合。为防止内乱,孙权说了一些话便凝聚了江东文人武士的心。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国孝义属孙权。
至勇、至仁、至孝,皆王者之风。
学习至勇,待人至仁,对老至孝,乃新一代的朝气蓬勃的少年。
多么希望我生于这乱世中!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精选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谋士。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致使领土沦陷,自己归天。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自己也没好下场。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马腾是由于忠诚而被曹操杀死。刘备则是仁义之君……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公元184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即三国时期。在此期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在卧龙沟的草庐中,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虽然身在世外桃源,却时刻牵挂着天下的兴亡盛衰。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机缘,三国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波澜起伏……
他,就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第一谋士,他身肩重任,正如出师表中描述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出山之时,刘备正寄人篱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块不大的领地以及少许兵权,但是和袁绍、曹操、孙权比还是相距甚远。诸葛亮凭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随后的三气周瑜、智取汉中、水淹七军……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一个可以和魏、吴相鼎立的国家――蜀,实现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目标。可惜的是,隆中对中所言的“兴复汉室”,却因诸葛亮的英年早逝而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不客气地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近乎神化了。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之力,呼风唤雨。无论到哪里都能所向披靡,一生少有不得志之时。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正如“演义”的定义――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正是这一“加工”,便把诸葛亮神话了,变得人不像人,妖不像妖。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褪去了草船借箭的光环,少了借东风的际遇,原因在于,前者是根据历史事件移花接木而成,后者却是根据民间传言加工而成。“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这是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确实,《三国志》中体描述的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实际上更善于治国,他治国的能力可以和汉代的萧何、陈平相比,也能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齐平。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无法达到姜子牙、张子房的水平。如果说到用人看人的本事,就更平庸了。街亭一战,他错任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街亭守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街亭失守,就是因为这一战,使兴复汉室的愿望成为了泡影,致使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越过这个门槛。虽然诸葛亮不善用兵,但却通晓萧何的治国之道、孙武的治军之道。在街亭失守后,他挥泪斩马谡,然后自贬三级。正是诸葛亮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使蜀国的政治风貌走上了正轨,也为历史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这是我从《三国志》中读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常言道“一百个人的眼睛里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又有哪些功过,历史的长河总有一天会向我们一一揭示!
三国演义第七回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主要事件:公孙瓒败于袁绍,刘表打败孙坚,孙坚战死。故事背景:孙坚在京师洛阳救火得到了玉玺,而后借机脱身。大意概述: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评论:袁绍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但是却无忠君爱国之心,赵云这匹千里马无安身之处,空有一腔热血,却无计可从,好不容易遇到公孙瓒兵败,被赵云救出,可惜公孙瓒不识人,并没有重用赵云,可谓是白长了一双眼睛啊,赵云这头猛虎在乱世中跌跌撞撞,终于遇到了他心里的明主——刘备。可见以后的刘备能成就大业,是很有学问的,他善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描写刘备经谋士徐庶指点(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当时刘备正处在穷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际,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因为前两次恰逢诸葛亮出游(或有意躲避刘备,试探其是否诚心厢请)。然而,刘备为了表达一片赤诚之心,连续三天斋戒,并且在关羽和张飞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愿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连续打了几次胜仗,迅速扩充了领地,为刘备后来建立蜀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称为"三顾茅庐"。
历史上虽然对"三顾茅庐"众说纷纭,但作者用本故事启发后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动力和根本。
兴趣之三------草船借箭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39集"火烧赤壁",讲的是刘备与东吴联合抵御曹操的故事。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怕以后成为东吴的后患,几番设计陷害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支凋零箭,以备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机会杀害自己,但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的大事,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利用大雾天气,巧妙的从曹操那里借来(巧取)了10万余支凋零箭,史称"草船借箭"。
该段故事虚构成分极多,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那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故事。"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因而船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极其夸张描绘了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进了孙刘的进一步联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狭窄,同时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诸葛亮,有为后来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笔;既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军事上势力的强大,又衬托出骄兵必败得哲理。该故事给我们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遐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来谁都能讲上几个段子,但真正要读懂《三国演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虽 爱《三国演义》,尽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几次电视剧,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难读懂罗贯中先生之真谛,也只能是从几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肤浅的启迪和错略的领悟罢了。
一是做人要谦虚谨慎,取得一点成绩决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讲的那样,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二是说明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诸葛亮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识。假设当时要有现在的天气预报,曹操怎么会如此上当,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识别只能靠经验和推测。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场,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产力。四是团结就是力量,在机关团结出干部,在商界团结出效益,在战场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古人为了抵御强敌都能做到孙刘联合。五是重义气,讲感情,当然不是拉山头搞帮派。刘备当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夺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义气和感情"帮助刘备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国演义》属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尤其是拍成电视连续后,更让人有流连忘返,韵味无穷,编排得当,紧张刺激,给人一种深陷其中之感。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著,便有一次收获,看一遍电视剧便有一次体会,本人只能愚钝的告诉各位同仁,《三国演义》好书,其情节妙哉,令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其中有一幕妙策献宝刀,王允借过生日召集大臣想办法除去董卓,因为一天不除去董卓,百姓便一天没好日子过。
就在大臣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曹操说:“大家想不出好办法,我可以去杀了董卓,就是我死了也可以。
曹操借了王允的七口宝刀,到了董卓见曹操来了,便问你怎么才来,我的马老了跑不快了,曹操想让吕布去牵马杀了董卓。突然在拔刀时,吕布回来了,董卓起身问“你干什么?”“我特来献宝刀一把。”曹操见刺杀不成,只能快逃,所以说:“丞相可否让我试马?”董卓答应后,曹操飞身上马,逃离了董卓。
《三国演义 》的5篇读书笔记
第一章
(李肃携带金银珠宝和赤兔马来见吕布,先将赤兔马献上。)
吕布:“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
李肃:“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
布置酒相待,酒酣。
李肃:“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
吕布:“兄罪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
李肃:“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
吕布:“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李肃:“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
吕布:“恨不逢其主耳。”
李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吕布:“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
李肃:“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礼贤下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
吕布:“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
吕布:“何为有此?”
李肃:“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
吕布:“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
李肃:“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吕布:“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李肃:“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
吕布:“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
李肃:“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是夜,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
主要内容:
李肃游说吕布杀丁原投董卓
感想:
凡劝人反叛,本是最难启齿之事,可偏偏这段劝辞,说得花团锦簇,先用赤兔马拉近关系,换取感激,然后借“与兄少得相见,令尊却常来相会。”一句,将话题引到丁原身上,诱其吐露心迹,顺坡下驴进一步钓出“恨不逢其主耳”这句心底话。再由“逢其主”切入正题,话题自然就谈到了董卓身上,此时再取出金银珠宝并告之赤兔马也是董卓所赠,使其将感激之情转移到董卓身上,诱发其对投奔董卓之后的前程产生极大幻想。最后以“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尔”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微妙地传递了信息。然而“我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这句话却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吕布自己嘴里说出,实在妙不可言。这篇说辞的艺术特色就在于挖坑设套这四个字,李肃的每句话就是一个个坑,一个个套,每每能将对方纳入自己设置的话题范围内,引诱对方说出自己想听的话。李肃不愧是劝人背主投敌的行家。要论三国第一说客,李肃实质名归。
好词好句:
龙驹、擎天驾海、探囊取物、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礼贤下士、赏罚分明、涓埃之功、事不宜迟。
第二章
“操教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主要内容: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感想:
若平庸之辈来写这段,势必会从正面大肆渲染关羽与华雄战斗之激烈,作战之勇猛。然而此段文字,仅写到众诸侯的从耳朵里听来和其酒尚温这一现象,关羽威风凛凛,武艺超群的大将形象立马跃然纸上。
好词好句: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第三章
王允游说吕布杀董卓
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郿坞,只得扶病出送,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
布曰:“正为公女耳。”
允佯惊曰:“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
布曰:“老贼自宠幸久矣!”
允佯大惊曰:“不信有此事!”
布将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
乃言曰:“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
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议。”
布随允归。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
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
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
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
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
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
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
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
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
允见其意已决,便说之曰:“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布避席下拜曰:“布意已决,司徒勿疑。”
允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祸。”
布拔带刀,刺臂出血为誓。
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
主要内容:
董卓祸乱朝廷,司徒王允为除掉他,设一美人计,将府中歌妓貂蝉先嫁与吕布,后赐予董卓。貂蝉于中取便,最终离间他父子反目成仇。此段即为王允巧劝吕布杀卓。
感想:
王允抓住了吕布、董卓皆为好色之徒这一弱点,不用军事,不动干戈,即让董贼死于红粉佳人之手。这篇说辞,精彩绝伦!先佯装不知,继而故作大惊失色以激怒吕布,接着装无辜,待吕布表露心迹后,又推波助澜,吕布说到为难之处,一句“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彻底打消其顾虑,接着以至公至正的君臣大义坚定其杀卓之心。短短几句说辞,每每根据吕布的情绪变化,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如河水之流,遇巨石阻挡则激起千层浪花,遇微风徐来则呈现波光粼粼,遇悬崖断路则一泻千里,遇平坦之途则涓涓细流。
好词好句:
老迈无能、盖世英雄、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青史传名,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第四章
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
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
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
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
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
内容:
曹操与张秀作战,袁绍乘机入侵许都,曹操急忙撤军回守,绍见操防守甚严就改变主意去打公孙瓒,致书曹操借粮借兵,词意傲慢,曹操有灭袁之心,恨力不及。郭嘉就提出这篇十胜十败之论,意在激励曹操,鼓舞士气。
感想:
郭嘉投奔曹操之前是在袁绍手下做事的,当时绍强操弱,郭嘉却能独具慧眼,认为袁绍只是表面强大,不懂用人之法,非成大事之人,毅然决然离开了袁绍。正因为对其性格了如指掌,才能分别从其待人、接物、处事、肚量等方面作出极为透彻的分析,洞若观火,如金石之言,掷地有声。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操能有郭嘉为谋士,正是对这句话的经典诠释。
好词好句:
繁礼多仪、体任自然、外宽内忌、外简内明、恤近忽远、虑无不周、听谗惑乱、浸润不行、以少克众、用兵如神。
第五章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内容:
国舅董承受献帝血字密诏以图曹操,夜访刘备共谋此事。刘备恐曹操发觉,每日种菜浇地,让曹操误以为自己本无大志,乃韬光养晦之计。曹操不知虚实,故借酒后与之共论当世英雄,探其底细。
感想:
曹操表面上与刘备共论天下英雄,实则是试探他是否胸怀大志。对于曹操的动机刘备心如明镜,怎么办呢?只好装傻充愣,拿些不着调的人以搪塞曹操,曹操也不傻,一问没试探出,便再问
试探,面对这步步紧逼,刘备从容应答,最后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观听了这句是何反应。那刘备先与董承密谋,听了这话还以为事情泄露,安能不心虚吃惊?还好急中生智,借闻雷受惊一事隐瞒了过去。这篇对话,将曹操老奸巨猾的奸雄本色,和刘皇叔心思缜密,从容淡定的机智形象,活脱脱展现在读者面前。
好词好句:
阴云漠漠、冢中枯骨、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威镇九州、血气方刚、守户之犬、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跪求《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内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