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宦官有哪些﹖
*
黄皓(三国时蜀汉宦官)
三国时蜀国的宦官,董允死后,在侍中陈祗推荐下,黄皓先成为中常侍并得到后主宠幸,官至奉车都尉,总揽朝政并排挤位在北 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导致蜀汉朝政败坏,“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并最终被魏国所灭 。蜀中常侍、奉车都尉。后主渐长,日益宠皓,景耀元年,皓始专政。甘陵王刘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
张让
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
管霸
东汉宦官。桓帝时受命杂考李云。桓帝欲诛李云、杜众时曾加以卫护。后甚奢侈,取天下良田美业。颇有才略,灵帝时专制宫省。窦武诛宦官时被杀。
*
曹节
字汉丰,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宦官。本籍魏郡,家族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汉顺帝初年,曹节以西园骑之职,升任小黄门。汉桓帝时,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建宁元年(168年),因迎奉汉灵帝之功,封为长安乡侯。同年与长乐五官史朱瑀等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升任长乐卫尉,改封育阳侯。建宁二年(169年),曹节病重,汉灵帝任他为车骑将军。不久病愈,免去车骑将军之职,仍任中常侍,官位特进,不久调任大长秋。光和二年(179年),担任尚书令。光和四年(181年),曹节去世,追赠车骑将军。
三国演义里欲尽洙宦官是什么意思
欲 yù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念。欲望。欲火。食欲。情欲。禁欲。纵欲。
想要,希望:欲盖弥彰。欲罢不能。欲速不达。
需要:胆欲大而心欲细。
能要: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
婉顺的样子。
笔画数:11;
部首:欠;
诛 zhū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笔画数:8;
部首:讠;
宦官:太监。
欲尽洙就是希望尽数诛杀。就想杀光所有太监,可见当时这里的太监有多么可恶不得人心
看三国,为什么老是说曹操是宦官之后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三国宦官四候是什么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常识文学篇。
三国时期的魏严是个太监吗
不是。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三国中的太监扮演着什么角色
我们先来看看东汉末年,太监们和‘好人’们的斗争。
太监们和官员们的第一次斗争,三国演义上是这么描述的:【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藩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一:拉帮结派并不是坏蛋们的特权,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这两个和太监作斗争的‘好人’,也结成了自己的联盟,准备【共相辅佐】皇帝。
也就是说,在汉灵帝刚刚即位,皇帝的权力还不太稳定的时候,大将军和太傅这一文一武两个手握重权的大官,就立刻结盟在了一起。
请注意:窦武陈藩的这一举动,和后来的十个太监(十常侍)互相结盟其实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
同时,这两个手握重权的大臣联合起来【共相辅佐】皇帝的这种行为,说好听点叫共相辅佐,说难听点,其实他们就像后来的李傕郭汜一样,是在共同把持朝政。皇帝文也好武也罢,只能听他们的。
二:太监们和官员们的斗争中,先出手陷害对方的并不是坏人太监,而是这群好人官员。是窦武陈藩两个人,先要将太监曹节给【谋诛之】。
为什么窦武陈藩想要把曹节给谋诛之呢?书上写的很明白,是因为曹节【等】弄权。
一个【等】字,就表明曹节并不是一个人在弄权,他背后也有很多人和他结成了联盟。
由于罗贯中是秉承着士族官员等于好人,无耻太监等于坏人这样的一个立场去看待这件事的,所以官员们勾结在了一起,肯定是想做好事的,是想要【共相辅佐】皇帝的。而太监们勾结在了一起,肯就就是要做坏事的,是要【弄权】的。
如果曹节【等】这群太监的话,朝廷里是窦武陈藩等官员说了算的,他们的实力最为强大,但如今,曹节等妨碍了窦武陈藩的地位和利益,所以,他们要将曹节【谋诛之】。
简单地说,这群官员们之所以要杀曹节,就是因为曹节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和曹节这个人坏不坏,和他是不是太监,其实是没关系的。
可以说,第一次太监与官员们的斗争,完全是由官员们一手挑起来的,至于后来窦武计划不周详,反被曹节给杀了,也是很正常的,这里面并不存在罗贯中所说的窦武被曹节给害了的说法,这个说法主观因素太强烈,因为如果窦武的计划没有泄漏的话,死的就是曹节了,这里面没有谁害谁,谁好谁坏之分的。
第一次太监与官员的斗争结束之后,第二次的斗争,也是官员们率先挑起来的。
汉灵帝登基后,大汉发生了一些很特别的事情,比如建宁二年,天上掉下一条大青蛇,把皇帝给吓倒了,然后,天上下了一场冰雹,砸坏了一些房屋。
再比如建宁四年,洛阳地震,沿海又闹海啸。
还比如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同时,五原山又闹了一次地震。
这时候,好人官员们的代表,蔡邕(蔡文姬的父亲)就想借机会搞死那群太监了,他说之所以这些灾害会发生,都是因为太监们太坏了,老天爷看不过去,所以降下了天灾。
除了这些天灾,蔡邕还隆重描述了一下【雌鸡化雄】这件事,他说雌鸡化雄,其实就是老天爷在警告皇帝不要重用这群半男不女的太监。
你看,官员代表蔡邕这完全是在诬陷太监,而且是手段极其拙劣的诬陷。
我们先来看看时间表。
建宁元年,是公元168年,而光和元年,则是公元179年。也就是说,这些个天灾,并不是在太监弄权的那一瞬间就发生的,而是至少跨越了差不多十年左右,才一件有一件的发生的,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关联。
大汉领土宽广,足足十年的时间,这片宽广的领土上闹过几次地震海啸什么的,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这种事情,居然还能怨到太监头上去?
至于雌鸡化雄,更是毫无逻辑。
雌鸡化雄,我们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真实的发生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现在这件事情已经死无对证了。
这件事情发生过的唯一证据,可能就是官员们拿着一只公鸡上朝,然后厚着脸皮硬说这只公鸡原来是只母鸡,因为太监们太坏了,所以它才变成了公鸡。至于当场表演让母鸡变公鸡,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所以,这种诬陷手段其实很低级,除非皇帝傻了,不然的话不可能相信的。
不过,人们总是站在‘正义’一方的角度看事情,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所以,大家也没觉得官员们诬陷别人有什么不对,倒是都觉得太监很坏。
由于在太监和官员们的斗争中,官员们是正义方,太监们则是反派,所以读者们就都下意识的站在了官员这一边,觉得【雌鸡化雄】这样的谣言其实也没那么的荒谬,甚至可能是真的。
正义方用这种荒谬白痴的手段攻击反派,会引来读者们的同情甚至认可。但反派用这种手段来攻击正义的一方呢?肯定会立刻遭人唾骂。
比如说后来曹丕的手下用这种手段来攻击汉献帝。
曹丕的手下说道:【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甘露下降。】说完,就逼着汉献帝退位让贤——汉献帝不应该当皇帝,曹丕才应该当皇帝,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证据就是上面那一连串扯淡。
这一段剧情里面,由于曹丕是反派,汉朝是正统,所以大部分读者看到这一段剧情时,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胡扯!怎么可能会麒麟降生凤凰来仪什么的,甘露下降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和曹丕有什么关系!凭这个就要逼走汉献帝,这不是胡扯吗?
那我现在就要说了:胡扯!怎么可能会有雌鸡化雄这样的事情发生!闹地震闹水灾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和太监们有什么关系!凭这个就要逼走太监们,这不是胡扯吗!
你看,正义的一方使出了诬陷,会被人认可。反派使出了诬陷,却只能被攻击。
蔡邕诬陷完了太监之后,皇帝看了,【览奏叹息】。
由于太监们本身并不具备在官场上升职的能力,所以太监混得好,基本都是靠皇帝的提拔。所以皇帝见蔡邕说天灾人祸都是因为太监权力太大才引起的,就忍不住叹息,因为这就等于间接的在骂皇帝,骂皇帝惹来了天灾。
而且蔡邕的言辞还【言颇切直】,估计说的话都很刺耳吧,所以皇帝看了,只是叹息,根本就没做出什么相应的举动,也没去处罚太监。毕竟太监能混的这么大,证明皇帝还是比较喜欢太监的,至少太监们比那群朝着自己【言颇切直】的官员们是讨人喜欢。
比如说皇宫里有条大青蛇掉下来的那次,皇帝吓得一下子就尿了,然后【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
你看,关键时刻还是靠太监吧!由于太监的权力全是皇帝给的,皇帝一死,太监就立刻完蛋了,所以关键时刻,哪怕是蛇妖现身了,太监也会舍命把皇帝给【急救入宫】。
相对的,文武百官们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本事,能力和背景的,这个皇帝死了,下个皇帝上台我仍然混的开,所以一见蛇妖现身,立刻就丢下皇帝,各跑各的。
你说,如果你是皇帝,你更爱谁?
后来,蔡邕准备害死太监们的事情也泄露了(为什么每次官员们害太监都会泄露机密?会不会是皇帝故意让这个机密泄漏的?),太监们知道了蔡邕要害死自己,也没特别的难为蔡邕,只是让他别当官了,回家养老而已,多善良。
再看后来的好人官员王允,把持了朝政之后,蔡邕得罪了他,王允立刻处死蔡邕,谁劝都没用,朝廷的形势比当时太监当权的时候,还要黑暗一千倍。
所以说最开始时,官员们不弄权,不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不想弄权,仅仅是因为他们没资格没机会弄权而已。一旦给了他们机会,他们的狠毒程度,远远超过之前他们要除掉的太监。
古代太监从何时开始说咱家的?新三国中董卓称咱家又是什么意思
太监是避讳谈自己性别的
太监通常有很多种自称
多数为带有男性特征的自称
“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现在所说念作“杂”这是安徽的方言的读音,在戏曲中大量采用(京剧大家都知道),于是流传了下来
“爷们”原指男性,而在明朝太监们把它作为一种自称,当“我们”讲,用于辈分有差别的人互相称呼,后一直流传到现在
“爷”原本只能称呼有爵位的人,而明朝太监们的权顷朝野将这种有明显政治特点的称呼平民化了
“洒家”不管你信不信,很多太监是这样称呼自己的
注意一点,太监的自称或相互称呼,是没有性别特点的
尤其在“公公”一词上,原本指代有威望而且年长的男性
三国演义 为什么十常侍几个宦官要夺权要当换皇帝?
首先,三国里面十常侍只是乱政,并没有要换皇帝。
其次,十常侍是因为先帝和太后的恩宠而骄纵跋扈,但是他们的依靠屏障还是皇帝。
再次,十常侍夺权是因为大将军何进的逼迫,大将军欲出去十常侍,所以十常侍才奋力反抗。
最后,就是十常侍没有什么兵权,杀了何进以后就被袁绍曹操杀的无路可走,最后只能携带皇帝一起逃窜。十常侍属于小人乱政,不能动摇皇帝的权利。
揭秘三国演义,太监为什么要杀何进
汉灵帝死后,董家完全对付不了何家,汉灵帝死前,董家则还有机会对付何家,所以董家必须选择主动出手,绝对不可以像何家一样默默等待。所以太监蹇硕就提议杀 死何进,只有杀 死何进,董家才能战胜何家。
三国机密小黄门是什么意思 汉代宦官都是怎么来的揭晓
其实就是跟在主子旁边的太监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三国时期的宦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