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写的诗有哪几首?
宗白华:我和诗
旧体诗写出来很容易太老气,现在回看不象十几岁人写的东西,所以我后来也不大写旧体涛了。二十多年以后住嘉陵江边才又写一首《柏溪夏晚归棹》:
飙风天际来,绿压群峰暝。云罅漏夕晖,光写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淡淡孤霞回。系缆月华生,万象浴清影。
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我开始写哲学文字,然而浓厚的兴趣还是在文学。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深入我的心坎。歌德的小诗我很欢喜。康白情、郭沫若的创作引起我对新体诗的注意。但我那时仅试写过一首《问祖国》。
一九二○年我到德国去求学,广大世界的接触和多方面人生的体验,使我的精神非常兴奋,从静默的沉思,转到生活的飞跃。三个星期中间,足迹踏遍巴黎的文化区域。罗丹的生动的人生造像是我这时最崇拜的诗。
这时我了解近代人生的悲壮剧、都会的韵律、力的姿式。对于近代各问题,我都感到兴趣,我不那样悲观,我期待着一个更有力的更光明的人类社会到来。然而莱茵河上的故垒寒流、残灯古梦,仍然萦系在心坎深处,使我常时做做古典的浪漫的美梦。前年我有一首诗,是追抚着那时的情趣,一个近代人的矛盾心情:
《生命之窗的内外》
白天,打开了生命的窗,
绿杨丝丝拂着窗槛。
一层层的屋脊,一行行的烟囱,
成千成万的窗户,成堆成伙的人生。
活动、创造、憧憬、享受。
是电影、是图画、是速度、是转变?
生活的节奏,机器的节奏,
推动着社会的车轮,宇宙的旋律。
白云在青空飘荡,
人群在都会匆忙!
黑夜,闭上了生命的窗。
窗里的红灯,
掩映着绰约的心影:
雅典的庙宇,莱因的残堡,
山中的冷月,海上的孤棹。
是诗意、是梦境、是凄凉、是回想?
缕缕的情丝,织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内的人心,
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
在都市的危楼上俯眺风驰电掣的匆忙的人群,通力合作地推动人类的前进;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渺渺的微躯只是洪涛的一沤,然而内心的孤迥,也希望能烛照未来的微茫,听到永恒的深秘节奏,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
一九二一年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教授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时以后,横亘约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黄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坐;大庭广众中的孤寂,时常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是夜里躺在床上熄了灯,大都会千万人声归于休息的时候,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动的大海,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不禁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似惆怅,又似喜悦,似觉悟,又似恍惚。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夜”与“晨”两诗曾记下这黑夜不眠而诗兴勃勃的情景。
然而我并不完全是“夜”的爱好者,朝霞满窗时,我也赞颂红日的初生。我爱光,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爱,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高尔基说过:“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歌德也说:“应该拿现实提举到和诗一般地高。”这也就是我对于诗和现实的见解。
宗白华的《小诗》赏析 急~~!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 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根据《文艺心理学》改作的通俗读本《谈美》,曾在青年读者中广为传播。《诗论》从建立诗学的角度着眼,广泛涉及诗的起源、诗的性质、诗的特征等诗学基本理论问题;又从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入手,着重研究了中国诗歌的节奏和声韵;并从汉赋的影响和佛经的翻译、梵音的输入,探讨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诗论》的写作包含着推动新诗创作的目的。朱光潜认为当时迫切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这两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推动新诗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他采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既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又以中外诗歌进行横向比较,即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1933年朱光潜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同时,他还加强了和作家们的联系。约在1936年初,邀集北平的一些诗人学者梁宗岱、朱自清、冯至、俞平伯、卞之琳、何其芳、沈从文、李健吾、曹葆华等,组成“读诗会”;同年5月,又与胡适、顾颉刚、罗常培、吴世昌、沈从文等发起成立“中国风谣学会”。1937年5月,《文学杂志》创刊,朱光潜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了“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口号。这个刊物成为“京派”作家的主要阵地,在当时文艺界有过较大影响。这一阶段,朱光潜在文学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明确表示反对文学创作以侦探、色情、黑幕、风花雪月、口号教条为内容,反对作家抱“无病呻吟”、“油腔滑调”、“党同伐异”、 “道学冬烘”、“涂脂抹粉”的创作态度;另一方面又主张文艺要与生活保持“距离”,提倡“冷静超脱”,推崇“静穆”。他过去美学著作中的“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的“无所为而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治学精神:
一、自我解剖,不断批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 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 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
二、寻求真理、学风端正。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三此主义”,忘我精神。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 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只是艺术理论,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中国美学经典之作
美学入门必读书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这位欣赏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作者用他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应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穿,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关于中国民族美学体系的建构,宗白华先生是最具开拓性的,我们可以从其大量的概念和话语的使用中获得诠释,为此冯友兰就曾指出,宗白华是最早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人。
--邹其昌
散步者的灵光
初识宗白华先生,是在刚进大学的那一个月,当时买到了一本赵士林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从中得知宗白华是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的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之一,并知道了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再后来了解稍多一些,对宗白华的学品、人品更为敬佩。但随着自己学习兴趣的"西移",好奇感也减弱了许多。待到三年前读了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中的《湖畔漫步者的身影》,这个身影才又亲切起来。
《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而是按几个大的专题来编排:自述治学之道、中国美学诸问题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西方美学的几个专论。从中也许不太容易把握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流变轨迹,但还是能够较为完整地理解他治学中所专注的方面,以及他处理这些学术问题的方法。不过,在我心中仍然有这样一个疑团:为什么早年深受德国生命哲学影响的宗白华在旅欧回来后竟会专注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这种转变的契机是什么?又是怎么发生的?--也许只有亲聆教诲者才能体会到转变后面的选择的迫切感与压力。
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学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知",即能广涉多方而显得博,这个层次也可以成为大家,但终会显得薄;第二个层次是"信",即把学术上升为可引领实践的信仰,这时的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人生,这才会显得厚,这种学术里出的大家已是艺术家,如尼采等。
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形式。同样,想像一种艺术(更何况还是"体认"这种艺术,再者,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宗白华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但我们还应藉着散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天地之间去不断求索。
请问,宗白华诗歌代表作是﹖
《美学散步,《艺境》。现已出版《宗白华全集》。
我们 宗白华 赏析
《我们》宗白华
我们并立在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
(《我们》宗白华)
赏析一 宗白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诗人。是“五四”时期“小诗”这一自由诗体的首创者。他善于利用小诗写景、抒情、议论(通过形象表达哲理)。《我们》这首小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星光下的静夜,一对痴情的青年男女手握着手,他们一会儿仰望灿烂的星空,想那古老、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含羞对视,用眼睛交流。宏观的天地与微观的“我们”,具体的“我们”与无限的神思……构成了一幅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的画面。
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首小诗写景抒情的技巧。
(一)部分与总体并称,另创一个天地。
“我们并立天河下,人间已落沉睡里。”“我们”本是“人间”的组成部分,但诗中的主人公似乎更喜欢这个“人间”皆睡,“我们”独醒的时刻,因而把“我们”与“人间”并称。这样,此时的世界就似乎成了“我们”的世界。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景。但“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这是多么美妙、神秘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主观”与“客观”倒置,别有一番意味。
本来是“我们”仰望“星空”而看到“双星”(牛郎、织女)。但是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写道:“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这“反客为主”的一招,把“双星”写成有情的“主体”,“我们”成为“被动”的“客体”。这就勾勒出一对情人的痴情,忘我、深沉,从而完成了形象的创造。
(三)含蓄隽永的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小诗结束两句,是“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而荡起的微波。这“神秘的微颤”到底是什么呢?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或许是为牛郎,织女的痴情而激动?或许是为他们只有每年一度的鹊桥会而遗憾?或许对制造牛郎、织女悲剧的“王母娘娘”而想到现实人间?……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这“神秘的微颤”里,令人回味无穷。
“小诗”不小。短短七句,有形象,有诗意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若非美学家诗人的手笔断难写出。
赏析二
二、《我们》
宗白华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理念主张“意境”。《流云小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一次美学实践。《我们》就是一首很有意境的小诗。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形象、画面来表现的。《我们》一诗,将地上的“我们”和“天上的双星”相对照,展开了一幅静谧、和谐的图画。夜是安静的,而此时的夜已是“人间已落沉睡中”,惟“我们”还“并立天河下”,望“天上的双星”。在这安静的夜里,沉静如“我们”,看到“天上的双星”会想到什么?会不会想到地上并立的我们宛如天上的双星一般?会不会更因此感到一种相知的默契?感到一种温暖的情谊流过心田?于是,“天上的双星”便像“我们”的影子一般“映在我们的两心里”。“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应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心灵相通,一切便都可以在不言中传递了。在握手和看天的时候,“我们”交换着彼此间的相知相契,也和大自然,和天空,和天上如“我们”一般的双星交换着一种和谐的默契。于是,“一个神秘的微颤”便在这时,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里,“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这是怎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微颤!这“神秘的微颤”虽然只是瞬间来临的刹那感受,却因为“我们”的心有灵犀,而成为了永恒的一瞬。
整首小诗语言简洁,并无惊人之语,描绘出的画面却有层次,有情节,表现出的意境是丰富的,意味深长的。
宗白华《小诗》
[fysn.myanyp.cn]
请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①在荷蕾上,立一只红蜻蜓;②在夕阳里,点点鸦的影儿;③在母亲眼角,挂一滴照见游子的泪。(答案不唯一)
请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诗宗白华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 在微风里,
答案示例:在荷蕾上,立一只红蜻蜓;在夕阳里,点点鸦的影儿;在母亲眼角,挂一滴照见游子的泪。(对一句给1分,全部正确的给4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求宗白华《流云小诗》10首!!!!急!!!
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晨
夜将去。
晓色来。
清冷的蓝光
进披几席。
剩残的夜影
遁居墙阴。
现实展开了。
空间呈现了。
森罗的世界
又笼罩了脆弱的孤心!
飞蛾
一切群生中
我颂扬投火的飞蛾!
唯有他,
得着了光明中伟大的死!
问祖国
祖国!祖国!
你这样灿烂明丽的河山
怎蒙了漫天无际的黑雾?
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
怎堕入长梦不醒的迷途?
你沉雾几时消?
你长梦几时寤?
我在此独立苍茫
你对我默然无语!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花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系住
那含羞伏案时
回眸的一粲,
永远地系住了我
横流四海的放心。
红花
我立在光的泉上。
眼看滟滟的波,流到人间。
我随手掷下红花一朵,
人间添了一分春色。
冬
莹白的雪
深黄的叶
盖住了宇宙的心。
但是,我的朋友,
我知道你心中的热烈
在孕育着明春之花
彩虹
彩虹一弓
艳绝天地。
我欲造一句之诗,
表现人生。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
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宗白华《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表格怎么填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人文学科 > 历史学
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示用诗表示 2009-6-14 11:45 提问者: egfiugb | 浏览次数:1129次
比如,从低垂的谷穗上,我学会了谦虚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09-6-14 11:48 满意回答 从翠绿的白桦上,我学会了坚忍
从奔腾的小溪上,我学会了执着
从广阔的大海上,我学会了包容赞同41|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liu47213 | 二级
擅长领域: 网络游戏 单机游戏 魔兽世界 高考 文化/艺术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8-4-14 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示 65 2010-10-16 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有什么发明创造 44 2006-8-23 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什么启示? 13 2010-6-21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许多启示。请你模仿下面... 23 2011-12-6 千岛湖( )是一首人类与大自然合写的诗,( )还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绿色... 更多关于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写的诗歌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人类 大自然 启示 表示
大自然:启示 大自然:人类 大自然:作文 大自然:资料 2012-3-18人类从大自然得到的启示有哪些?62012-3-18大自然的启示 如:蚂蚁让我们知道团结。400字12012-3-17关于大自然启示的作文72012-3-17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有开头,有结尾,20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442012-3-17大自然的启示手抄报15更多关于大自然:启示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7条 2009-6-14 11:52 の魔鬣獣 | 二级
从坚硬的仙人掌上,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求生;
从猎豹和羚羊身上,我明白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赞同1| 评论 2009-6-14 15:17 delow | 五级
从白色的医院里,我学会了有开始就必有结束。 赞同0| 评论 2009-6-14 17:57 ninianglaop | 五级
从翠绿的白桦上,我学会了坚忍
从奔腾的小溪上,我学会了执着
从广阔的大海上,我学会了包容
从坚硬的仙人掌上,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求生;
从猎豹和羚羊身上,我学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白色的医院里,我学会了有开始就必有结束。
最重要的是从动物不断的灭绝中,我学会了再不保护坏境,离人类灭绝的日子不远
从珠峰落黑雪中,我学会了生态的破坏,人类的眼泪将会成为地球是最后1滴水 赞同1| 评论 2009-6-15 19:38 黑榜咖啡 |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大自然的启示
以前,爸爸带我去海洋世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鱼,有:鳐、裸胸鳝、蛇鳗、水母、乌贼、鲉、大白鲨、天竺鲷、石斑鱼、蝴蝶鱼、刺盖鱼、隆头鱼、鹦嘴鱼、刺尾鱼、比目鱼、鲀……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
其中,大白鲨最引人注目。他的身体呈流线型,体大而凶猛,而且抵抗力很强,体内还有一种抗癌物质。如果人类能把它提取后再繁殖,那人们就不用害怕癌的袭击,癌就不会再成为“不治之症”了。
回到家,我翻书查找鲨鱼的资料,一看,令我大吃一惊:鲨鱼在海洋里已经生活了3亿多年,而且时速高达70千米。科学家在显微镜下检查深海鲨鱼的皮肤时,意外地发现鲨鱼的鳞屑是扇形的,而且有小槽。过去人们认为,表面越光滑产生的阻力就越小。科学家们把数百个模型鳞片按不同的角度摆放,经过测试表明:这样,摩擦损失比光滑表面还要小10%,这项新发现如果利用在仿生学上,将飞机的外壳改进后,便会使每架飞机每年减少了350吨的燃料。如果每年来往于世界各地的客机都装上这种外壳,节省的燃料可达数十亿美元,并且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也会大大降低,改善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人们从大自然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赞同0| 评论 2009-6-15 20:25 龙骑士MXD | 四级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大雁成群结队得飞过天际,那是在启示我们要目标一致。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大地能载物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绳锯可以木断,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大海能容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宏大量.
壁立能够千仞,是在告诉我们要无私无欲.
粒沙可以成漠,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坚持到底.
蜜蜂在花丛飞舞着,那是在启示我们工作要勤劳;
树木在风雪中傲立,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逆境中要坚强;
雨后高挂天空的彩虹,那是在启示我们不经历困苦,怎能获得成功!
你可以自己转一下 赞同0| 评论 2009-6-19 19:39 朱广耀12 | 二级
从翠绿的白桦上,我学会了坚忍
从奔腾的小溪上,我学会了执着
从广阔的大海上,我学会了包容 赞同1| 评论 2009-6-21 18:36 笑似花 | 二级
在浩瀚的大海前,我领悟到宽容。
在无限的星空下,我感觉到渺小。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全部共四十八首,哪里有下载或是在线阅读?
网上没全的,我自己整理了一套,你要留言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宗白华写的诗有哪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