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的所有诗词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轼”意指车上的扶手,“辙”意为车碾过的痕迹。想当初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想到两个儿子日后无论在家庭、仕途,还是在文学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
苏辙在《遥堂二首并引》(《栾城集》卷七)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在《祭亡兄端明文》(《栾城后集》卷二十)中,对这种手足相依的亲情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求学期间,兄弟间也时有调侃。例如苏东坡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称建用、杨尧咨、弟辙做大雨联句。称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最后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子由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词描写男女柔情的不计其数,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涉及。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之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余下全文>>
苏轼苏辙的诗句
1、苏轼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2、苏辙的诗句: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关于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队长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花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沾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画堂春》寄子由
花满银塘水漫流,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求一篇文,苏轼×苏辙的
还有别的要求吗,没有的话我可就开始写了哦,。。
苏辙给苏轼的祭文谁有完整的求大神帮助
主维建中靖国元年岁次辛巳,九月己未朔初五日癸亥,弟具官辙,谨遣男远,以家馔酒果之奠,致祭于亡兄端明子瞻之灵。呜呼!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従,逮壮而分。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渡岭涉海,前后七期。瘴气所烝,飓风所吹。有来中原,人鲜克还。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真人龙翔,雷雨浃天。自儋而廉,自廉而永。道路数千,亦未出岭。终止毗陵,有田数顷。逝将归休,筑室凿井。呜呼!天之难忱,命不可期。秋暑涉江,宿瘴乘之。上燥下寒,气不能支。启手无言,时惟我思。念我伯仲,我处其季。零落尽矣,形影无继。嗟乎不淑,不见而逝!号呼不闻,泣血至地。兄之文章,今世第一。忠言嘉谟,古之遗直。名冠多士,义动蛮貊。流窜虽久,此声不没。遗文粲然,四海所传。《易》、《书》之秘,古所未闻。时无孔子,孰知其贤。以俟圣人,后则当然。丧来自东,病不克迎。卜葬嵩阳,既有治命。三子孝敬,罔留于行。陟冈望之,涕泗雨零。尚飨。
有关苏轼与苏辙
1、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2、苏轼旷达,苏辙内敛,苏轼不拘小节,苏辙沉静严谨(一对互补的兄弟)
3、例子一:苏轼把自己科举考试时候写的文章收入文集,有一处引用的典籍记错了一个地方,苏轼也不改,直接就收入,说明苏轼不拘小节,而且率直,错了就错了,不愿意掩饰。苏辙在将自己小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收入文集的时候,对不合适的地方做了改动,说明苏辙严谨,要求比较完美。具体是那篇文章我记不清了,好像是《缸砚赋》。
例子二:在晚年两兄弟被贬蛮荒之地,分手时苏辙要哥哥答应他一不再写诗,二不再喝酒(因为苏轼经常以诗获罪,不让他喝酒是因为苏轼当时身体不好),苏轼为了不让弟弟担心,就答应了,结果在一次打盹的时候在梦中做了首诗,苏轼醒来心痒难耐,就把这首诗记录下来了,又一想,反正答应弟弟不写诗也没做到,干脆再喝杯酒吧。说明苏辙从实际出发,而苏轼则大而化之,不甚在意现实的毁誉。
例子三:……
写累了,= =,他们两个的例子太 多~说不过来,我最喜欢这对兄弟了,苏辙对他哥哥实在很好,苏轼也实在喜欢这个弟弟~~而且两人又都这么有才华~比如写诗写文,兄弟俩经常唱和~
看看以下一段:
“黄州为全鄂胜境,子由《快哉亭记》谓其南合湖、沅、北合汉、沔,其势奔流肆放,益张于赤壁之下。余尝三至其地,凭苏子吊古之墟,瞰长江之清流,慨然想见其为人。夫以天地之大,白露清风,长江皓月,何在非供骚人笔墨资者?然非所性不失,有以胜造化鼓铸之情,鲜不动于物而生其羡矣。坡仙以象外之神,写个中之境,物皆自得,兴与人同,故能使一时望君吁古之怀,遂成为千百世凭吊兴亡之所。而其穷耳目之胜,又适如子由之记《快哉》,令人读之,真有难为兄难为弟者。此所由壮色江山,而江山皆乐为之助也欤!”
苏辙太好了,好的做他哥哥难,苏轼太好了,好的做他弟弟难~~苏轼曾把自己和弟弟比作二陆,初来俱少年~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
奔走呼号未果,他烹制鲜美的鱼到狱中送饭,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千里共婵娟,我们共有一轮月亮。
“乌台诗案”十余年之后,苏辙遵循朝廷“规章制度”,千古风流人物”,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浪淘尽,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为苏轼(字子瞻。
学习是枯燥的,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学习也是快乐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一起读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天上人间,悲欢离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翩翩美少年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竹杖芒鞋,笑对风雨人生,如果事态恶化,就送鱼告知。
苏轼以为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哥俩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十分推崇苏轼,宰相韩琦则喜欢苏洵的老道,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继而万念俱灰。因为他和妻子约定。起落之间,让他受尽坎坷磨难。耳目繁杂,不通音讯,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苏辙淡泊名利,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多病的父亲,膝下承欢尽孝。
苏轼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见到鱼大惊,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就“苏门三学士”的不二法宝。苏轼十分疼爱弟弟,号东坡)、苏辙(字子由,一泻千里。他是北宋顶尖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墨竹遒劲挺拔,呼之欲出。他为人正直,敢说敢为。“大江东去,一种是作恶多端,他写了一首诗《狱中示子由》,用亲情和热爱,用不能化解的悲伤和绵绵思念。居不可无竹,据说郏县三苏园的竹子青翠挺拔。但愿人长久,号颖滨)兄弟做表率,如果事态平静就一直送些简单的蔬菜和米饭果腹。
北宋嘉年间,文人自身的狂狷和不肯苟同,让一些人无法遏制心中的羡慕、嫉妒化作有形无形的力量,把他像线偶一样提捏着。但苏轼依然从容淡定。为官清正廉洁,杭州西湖的苏堤是他被贬后修建的“民心工程”。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挨刀的情形有两种,他被关进开封监狱。一直沉默的苏辙站了出来,上书皇帝要求自己效法缇萦,一种是作秀到了顶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绝望之际,能够托付的只有苏辙了,亲手把苏轼葬在距开封不到500里的郏县,苏轼不知道这顿饭是苏辙送的。苏洵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他的词开豪放先河,大手笔大写意,清风明月之际,父子三人对月抒怀不亦乐乎。苏轼天资绝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被写进《三字经》,激励后世,替哥哥坐牢。
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无以匹敌的艺术成就,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巩固学习成果。苏辙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尽管自己也可以发光,但只能是一颗星星。
对于苏轼来说,最大的打击是“乌台诗案” “苏门三学士”中的老爸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27岁那年才开始发奋读书做学问
求苏辙评价苏轼诗的原句和出处。意思大致是:我们二人诗歌差距不大。但是黄州以后,我远远赶不上了。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历史三大苏诗人如苏轼,苏辙,不有苏什么?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上网搜集苏辙和苏轼的作品,背诵你喜欢的名诗和名句。
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苏轼与苏辙的所有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