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边塞(杨炯)诗的这个特点反映了初唐怎样的历史背
唐朝的历史,从初唐的边塞动乱,到盛唐德守土扩边及中晚唐的战火频烧,唐王朝几乎年年有战事。
作者:
杨炯(650~?)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千古流传的古诗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堪旗如马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进临津房少府
皎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筋。
阶树含斜日,油风泛早凉。
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垄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基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紫骝马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紧。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有所思
及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干年。
不掩晓红缕,无能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退递白云天。
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骡马
骏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带钱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校车轴,秋风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出塞
塞外欲纷纷,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湾辞风闻,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生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
白壁或知己,黄金谢主人。
剑锋生赤电,马思起红尘。
日暮歌钟发,嘻嘻动四邻。
送丰城王少府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
离事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
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进郑州周司空
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
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骁歌。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
唯徐三五夕,明月暂经过。
进粹州周司功
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
言笑方无日,离忧独米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
别后风情夜,思君蜀路难。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雁门归去远,垂者脱袈裟。
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演千岁树,黄控四时花。
别怨应无限,门前挂水斜。
途中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销。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进刘校书从军
天将下三富,星门召五戎。
坐谋资庙略,卫激位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
秋阴生蜀道,杀气绕煌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
离事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游废视
青峰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夭。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悠然出尘网,从此押神仙。
和石侍彻山庄
烟霞非俗累,若壑只幽居。
水浸何曾败,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
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
萧然陷城市,酌酸焚枯鱼。
送李底子致仕还洛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事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帕,绿草覆江沙。
沼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早行
做朗东方......余下全文>>
唐代诗人杨炯简介 杨炯的诗代表作有哪些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
有杨炯写的关于爱情的诗吗
我心依旧蕴珍爱,
爱随春风看大海。
杨柳飞舞志向远,
炯思如意幸福来。
及时采纳哦,谢谢
王勃的写诗风格
对于王勃诗歌的风格,历来评论不一,意见纷纭,但综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王勃诗歌的风格以“绮丽”为主,如宋代王应麟说王勃诗歌具有“江左卑弱之风”;南宋词人刘克庄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元代辛文房说王勃诗歌风格“属文绮丽”;明代张逊业也说王勃“富丽径捷,称罕一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勃“文章钜丽,为四杰之首”。近代学者也有不少人认为王勃诗歌深受梁陈浮靡之风的影响,其风格仍可用“艳丽”二字来概括,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四杰,也是承袭了梁陈的风格的”;这里所谓“绮丽”中的“绮”指的是词藻运用的繁富,“丽”指的是语言色彩的华美,这种人仅从语言形式上去观察,更何况王勃等四杰的诗歌,有“浓妆”也有“淡抹”,这种人的评论不免失之偏颇。另一种观点则注意到王勃等人诗歌内容上的感情基调,如王明居在《王勃诗歌风格发微》中指出:“其(王勃)主导风格则可用‘雄放刚健’四个字来概括,而其‘柔润富丽’的特色则居次要地位。”王先生从“风骨”的角度评论王勃诗歌的风格,无疑比前一种意见高明得多。正像前一种人只看一个人的衣着,王先生才注意这个人的气质一样。但是王明居先生没有注意到王勃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执之一端,也失之于偏狭。
一个人生活轨迹的急转,会使这个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巨变,这差不多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常见现象。王勃一生以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为转折点,以此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前期的诗歌可用“雄放刚健”四字概括,后期诗歌的风格主要是“苍凉沉郁”。下面拟从王勃的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上作粗浅的探讨。
一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其祖父开创的“河汾之学”系隋末唐初北方儒学重要分支,是王勃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兄弟多文学之士,其父督促又早,故“六岁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十五岁作《上刘右相书》,刘右相“见面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作为年少才高、聪颖早慧早年得志的诗人,其胸中蕴聚的功业志向与进取精神就不可能不在诗文中表露出来。这种自负心态在自荐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指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以至被人讥为“浮躁浅露”,至今还有人这样评论王勃。其实,像初唐四杰及半千等少年才子锋芒毕露,缺少“恭谦让”的气质,贬之者讥为“浮躁浅露”,誉之者完全可赞曰“雄放刚健”,正如“狡猾”和“机智”一样。
某种思潮、文体、文风的兴起,都是朝代的产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金猴。考初唐,李世民自是英雄胸襟,从政治经济上较快地驱除隋代积弊,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但在思想文化战线,不仅没有根除齐梁的“宫体诗”的污垢,反推其波而助其澜,当四方平定之后,也吟风雪,弄花草,戏作艳诗“殊无丈夫气”,上行下效,朝阁重臣,也时有侧艳之篇,皆淫靡之音。高宗朝,歌功颂德“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又风靡文坛。诗歌变成了统治阶级卖弄风流文雅的消遣品,帮闲文人邀宠取荣的工具,与国力强盛,经济上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王勃等四杰向淫靡浮艳之风宣战,高倡改革,是顺乎时代,应乎潮流的,更何况王勃的前辈已从各个角度,批判了淫靡文风,如其祖父王通持“贯通济义”的思想角度,批判六朝诗文“傲、治、碎、诞、淫、繁、捷、虚”。⑿魏征等从史学的角度,说六朝“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余下全文>>
杨炯有名的诗句是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堪旗如马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进临津房少府
皎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筋。
阶树含斜日,油风泛早凉。
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垄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基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紫骝马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紧。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有所思
及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干年。
不掩晓红缕,无能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退递白云天。
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骡马
骏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带钱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校车轴,秋风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出塞
塞外欲纷纷,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湾辞风闻,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生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
白壁或知己,黄金谢主人。
剑锋生赤电,马思起红尘。
日暮歌钟发,嘻嘻动四邻。
送丰城王少府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
离事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
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进郑州周司空
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
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骁歌。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
唯徐三五夕,明月暂经过。
进粹州周司功
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
言笑方无日,离忧独米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
别后风情夜,思君蜀路难。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雁门归去远,垂者脱袈裟。
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演千岁树,黄控四时花。
别怨应无限,门前挂水斜。
途中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销。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进刘校书从军
天将下三富,星门召五戎。
坐谋资庙略,卫激位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
秋阴生蜀道,杀气绕煌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
离事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游废视
青峰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夭。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悠然出尘网,从此押神仙。
和石侍彻山庄
烟霞非俗累,若壑只幽居。
水浸何曾败,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
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
萧然陷城市,酌酸焚枯鱼。
送李底子致仕还洛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事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帕,绿草覆江沙。
沼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余下全文>>
杨炯第一首诗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杨炯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罔极,易礼光前式。天焕三辰辉,灵书五云色。 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五纬聚华轩,重光入望园。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 瑶台凉景荐,银阙秋阴遍。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深仁洽蛮徼,恺乐周寰县。宣室召群臣,明庭礼百神。 仰德还符日,沾恩更似春。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满意请采纳
唐代诗歌的主题思想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出自他人回答
回答者:夜夜曳叶 - 魔法师 四级 10-21 18:21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军行》杨炯古诗鉴赏。拜托了!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杨炯,的主要内容
也已无心埋头读诗书。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匹夫有责。读书人向来是一个极富激情,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却说“烽火照西京”,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极易冲动的 群体,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分凹凸两块。”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清醒地看待时势.凤阙:皇宫,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胜作一书生,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长安。
3.牙璋,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往日心仪的功名利禄在边关战事面前显得如此微不道,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大国不存,小 家安在?心中的慷慨因国家的危亡油然而生,安坐南窗,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投笔从戎,百夫长足矣!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为保卫边疆而战,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故以凤阙指皇宫。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诗的最后两句......余下全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初唐边塞(杨炯)诗的这个特点反映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