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语,很多个
比较有名的:
江郎才尽——江淹
典出《南史·江淹传》。比喻人的文思减退。江淹,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刻苦自学,写出了很精彩的诗文,很受当时文人的重视,称他为“江郎”。年老时,多半因做了大官和享受盛名,不再努力,作的诗文大不如以前,人都说他才尽了。当时却有一个神话似的传说:江淹一天晚上梦见一个自称郭璞(晋代著名文学家)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留在你处多年,请归还我吧!”江淹自怀中一摸,果然有一枝五彩笔,就还给那人了。从此他就写不出精彩的诗文了。
下笔成章——曹植
典出《三国志·魏志》。曹植,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曹操有一次看儿子曹植的文章,心中惊喜,故意问道:“汝倩人耶(“倩”意为请人代写)?”曹植答道:“言出为论,下笔成文(我用嘴说出来就是言论,用笔写下来就是文章),愿当面试,奈何倩人!”此成语指写文章很快,很好。
洛阳纸贵——左思
典出《晋书·左思传》。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作品的质量高,书籍销量大,很受读者欢迎。左思,西晋作家。他为写《三都赋》,整天苦心构思,在书房外走廊里、庭院中甚至厕所内,都挂着纸笔,每得佳句,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十年,终于写成《三都赋》。起初人们并不知它是篇杰作,左思便把它拿去向当时学者皇甫谧请教,皇甫谧大加赞赏,并为之写序。接着受到一些文史界权威人士的称誉,使《三都赋》出了名。这篇杰作很快流传开来,京城中的人纷纷抢先抄录,洛阳的纸价顿时上涨。
梦笔生花——李白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指文思俊逸,有杰出的写作才能。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赞誉他“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故世称之为“谪仙”。
压倒元白——元稹、白居易
“元”、“白”,指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载:一次,宰相杨嗣复请客,元、白、杨汝士都即席赋诗,杨诗最好,元、白叹服。这天杨汝士喝得大醉,回去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作者的作品。
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
“郊”、“岛”,指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苏轼《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的诗写得古朴生涩,清奇苦僻,不够开朗豪放。后来用“郊寒岛瘦”形容这类风格的诗文。
关于文人作品 成语150个
1,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2,旧瓶装新酒:意为新原理与旧形式格格不入,应用新形式表现新原理。“五四”以来,反其意而用之。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新约·马太福音》第九章。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3,象牙之塔: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象牙之塔】原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后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
4,杀鸡取卵: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5,天方夜谭:(1)书籍:即《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2)词【书名注释】“天方”即阿拉伯地,“夜谭”释为故事即阿拉伯的故事
6,火中取栗:栗:板栗,坚果。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7,功德无量:原为佛教语。后亦用以称颂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 《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8, 普渡众生:佛教语。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普渡众生: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9,大山临盆:“大山临盆”是《拉封丹寓言》里的一则故事,因为王小波在自己文章中引用了它来讽刺中国的人文学者而变得出名,这个词汇逐渐变成一个典故式词汇。 以下全是佛教传来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10,二而得烛:这是个外国成语,大致意思是与中国的“三个臭皮匠合作一个诸葛亮”相近 11,醍醐灌顶: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12,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13,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5,色即是空
16,解铃还需系铃人
17,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18,无事不登三宝殿
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
出自于古代故事的成语
叶公好龙?[ yè gōng hào lóng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 yè gōng hào lóng ]
*
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见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出 处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有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有:指鹿为马、 悬梁刺股、三顾茅庐、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画龙点睛、 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卧薪尝胆。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 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释】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成语: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关于文人作品的成语,及成语的意思和故事
1【一无是处】
解释: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 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
解释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
解释 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
出处 《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
解释 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
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忧:担忧,忧愁。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
解释 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
释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10【枕戈待旦】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梦死】
释义: 生:活着。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12【花天酒地】
解释:形容荒淫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13【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释:粗疏。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16【马马虎虎】
解释: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17【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8【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19【请君入瓮】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20【洛阳纸贵】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1【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2【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这样的很多,
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围魏救赵等等
十个成语历史名人故事及人物,出处,意思,时间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多次拜访诸葛亮的茅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①选自《战国策》。②臣:我。③太行:太行山。④方:正在。⑤持:驾驭。⑥驾:车马。⑦之:往。⑧奚(x9):何,为什么。⑨非:不是。⑩用:资财。(11)御(y))者:车夫。(12)善:好,指驾车技术高明。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囫囵吞枣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枣子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
追问:
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十个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廉颇) 精忠报国(岳飞)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四面楚歌(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铁杵磨针(李白) 舍本逐末(赵威后) 响遏行云(薛潭、秦青)
程门立雪(程颐) 手不释卷(吕蒙) 水滴石穿(枚乘)
入木三分(王羲之) 胸有成竹(文与可) 指鹿为马(赵高)
卧薪尝胆(勾践) 煮豆燃萁(曹植) 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
巧用天时(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时间有限,就写这么多了
成语故事中的名人故事和它的出处
破釜沉舟 项羽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近义词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词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歇后语
项羽砸锅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示例
1.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2.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
3.部队迅速接受的外线作战的方针,决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胜仗,搞好群众工作,开创新的根据地.
提示
"釜"不可写成"斧".
典故
历史背景: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过了不久,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赶快率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如陈婴、英布、吕臣等率领的武装,都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使这支部队一下子增长到六七万人。但是这时陈王已经被叛徒庄贾杀死,张楚政权已经四分五裂。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县(今山东省滕县南)召开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商量要公推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有个叫范增的70多岁的老头子赶来献计,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不幸。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死在秦国,楚国人至今怀念着他。您从江东起兵,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您,这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人们希望您恢复楚国。您如果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就一定能够号召更多的老百姓。”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四处寻访楚怀王的后代。没过多久,大家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时他才13岁,正替人家当放羊娃。于是项梁带领大家把熊心立为楚王,为了顺应楚人怀念故国的心情,仍称他做“楚怀王”。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赶来参加项梁的队伍。
项梁把楚怀王安置在盱眙(今山东省盱眙县东北),自己带兵继续西进。他在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打败章邯,又在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东面大破秦军,接着又攻下了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南)。这时候,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项梁命令项羽和不久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急速西进。项羽和刘邦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秦朝政府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没有防备的机会,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项梁一死,起义军的队伍受到很大损失,项羽、刘邦、吕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
再说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就败,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授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都缩头缩脑地远离秦军驻扎。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派人到咸阳去求援兵。但赵高正忙着夺位,一个援兵也没派,章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率领剩下的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这一场恶战,项羽的楚军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强大的秦王朝已经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了。不久,刘邦的队打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立即带兵西进,却跟刘邦争夺天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语,很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