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的文章
远远望去,气势恢弘的午门印入眼帘,高十多米的红墙上刻着美
丽的花纹,尖耸的屋顶,一派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风格;屋顶上斑驳
的黄瓦向我们展示着故宫的悠久历史和它所经历的沧海巨变。
穿过那扇笨重的红漆大门,踏着古代君王所经过的花岗岩路,我
们进入了紫禁城。哇,我的眼前一亮:宽阔的广场使你体会到古代建
筑的大气;雄伟的太和殿屹立在广场之后。沿着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盘
龙图样的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了古代君王议事的场所- 太和殿。空荡
荡的大厅内,两边粗壮的柱子撑起了金碧辉煌的屋顶,中间的龙椅上
铺着黄色锦缎,这个就是皇帝的龙椅了。看着雕龙的扶手和那块“正
大光明”的匾牌,我感慨万千:围绕着这把龙椅发生了多少宫闱密事?
又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崇祯皇帝从故宫匆匆逃往景山自缢;雍正皇帝
在此篡改诏书而登上了王位;慈禧太后在故宫演义的故事也就更加路
人皆知了……回目四望,长约三公里的长方形宫墙和宽阔的护城河使
紫禁城成为壁垒森严的堡垒,住在里面的王公大臣、后宫佳丽也就失
去了自由,所谓“伴君如伴虎”,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我觉得,当今
时代人们的居所虽然不大,但很温馨、富有人情味,不禁让我感叹:
时代进步了!
经过一重又一重的宫殿,最后来到了御花园。这儿楼阁林立、古
木参天、鸟语花香,各式各样的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更是千姿百态,
有十二生肖、空中云彩等,可以看出古代君王的奢侈,正是这些八旗
子弟纵情享乐,才导致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酿成了“火烧圆明园”
的惨剧。我暗暗发誓:历史的教训决不能重演。
我认为,故宫本身就是一座待人开掘的宝藏,下次来北京,我一
定会旧地重游。
我跪求一篇描写故宫的文章,很有文采,很有文化底蕴的那种
从故宫吧找了几篇散文。
触摸故宫的灵魂
我在故宫寻找灵魂,寻找故宫的灵魂。
夕阳西下,最后的一抹余辉斜射在故宫金色的琉璃瓦上,虽已黯淡,却丝毫掩饰不住从那里泛出的特有的王者气度。不时有几只乌鸦,悠然的从空中飞过,与身后那片被落日染红了的云霞一道,构成了故宫苍凉的华丽。此时的故宫,犹如湮没的辉煌。
雪纷纷扬扬的下着,遮没了重重朱门,遮没了深深庭院,却从未遮没那些追求自由的灵魂。雪花纷飞,仿佛要为故宫拂去历史的尘埃;白雪皑皑,似乎在向人们演奏千古的华章。此时的故宫,宛若凝固的音乐。
当所有的喧嚣渐渐远去,故宫终又恢复了寂静。夜色渐深,月光缓缓流入宫殿、楼阁还有庭院,歌舞升平仿佛就在昨夜,转眼,却已是人去楼空。惟有那些高墙深院,伴着如水的月光,兀自坚守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此时的故宫,却似历史的遗孤。
寻寻觅觅,故宫的灵魂,你究竟在哪里?我穿过金水桥,迈入太和殿,空气里仿佛充满了一双双怅望苍天的眼睛,里面满是压抑已久喷薄欲出的幽怨和权利驱使下的野心,还有关于两个王朝江山社稷的荣辱得失。但他们都不是故宫的灵魂。我继续寻找着,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找到了那个在故宫蛰伏已久的灵魂——传统文化。
漫步在故宫,近距离的参观那些巍峨的宫殿,我才愕然发现,原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故宫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桥,象征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德,而乾隆在斋宫的御笔“敬天”更是将“敬天畏人”的传统道德展露无余。传统文化,竟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故宫的空气里扩散开来,愈久弥香。
2006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际,“故宫”来到了上海,带来了故宫的宫廷珍宝,更带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君子比德于玉”,玉,自古就是君子道德标准的象征,以玉载礼,寄玉器以人文精神。在这次的参展展品中,“秋山行旅图”玉山布局巧妙,层次有序,兼以人物、建筑为点缀,反映了自然之美的本质,特色鲜明,臻于化境,堪称清代玉雕艺术巅峰之作。那些玉器无不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它们在岁月中积累,积累起一种文化精神的厚度;在静默中等待,等待在今人和后人的心灵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声的诉说。这些不正与君子谦恭有为、注重精神攻养相吻合吗?
玉器之外,钟表也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的英国钟表、瑞士钟表和中国广州制作的钟表均代表了当时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中西文化的交融充分表现了中国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展品得以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文化日益多元的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过度崇拜,对传统文化的置之不理、不屑一顾愈演愈烈。他们高喊着“与西方接轨”“现代化”,却忘了任何现代化都只能从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离经叛道、数典忘祖,失去归依。以“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固然有着其封闭性和狭隘性,然而审慎、冷静的态度,敢于扬弃的精神却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所奇缺的。传统文化决非一潭死水,相反,它正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力量源泉。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年轻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触摸故宫的灵魂,感受到的是深深的震撼,震撼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其日益流失忧心忡忡。然而我坚信,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民族精神葬送在自己手中。故宫,在见证了明清两代的盛衰荣辱之后,还必将见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余下全文>>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明清美文十种有哪些
目前只出了四种
《陶庵梦忆》
紫禁城出版社
2011年11月版
《嫏嬛文集》
故宫出版社
2012年5月版
帝京景物略 平装 – 2013年3月1日
浮生六记 平装 – 2013年7月1日
下面的文章道出了出版社背后的详细经过
这是一个发生在微博上的读书故事,说不上多特别,但在各种唱衰阅读的言论环伺之时,却能传达出一种暖意。更重要的,故事里传达出的几点信息值得出版人注意:一是当下读者对阅读体验而非内容本身的需求,已经足以形成商业价值;一是出版商与读者的直接沟通甚至更大规模的沟通,已经成为可能。做书的人,能否从这个小故事当中体味一二呢?
一、惊艳
今年四月,我买了一本紫禁城出版社的《陶庵梦忆》。
一翻开,就惊艳了。这是迄今为止,在大陆新出版的古典文学类图书中,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本。从纸张的质感到排版的疏朗,从正文的字体到评注的套色,更不要提配的全彩印十竹斋笺谱。之清秀,之隽丽,之古雅,之精致……只是那种精致是清淡宜人的,没有浓妆艳抹的宣传装帧书腰封,是轻描眉浅梳妆的美人。
在看多了近年以节约成本的宗旨下出版的书籍之后,这本书简直就是给一个吃了多日白水青菜豆腐的人,突然上了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珍馐佳肴;简直就是让一个整日在无盐东施中混迹的人,突然看到了翩若惊鸿的洛神;简直就是白居易笔下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后来细细品读,栾保群老师的评注别具风格自不必提,让我惊喜的是:连配的每一幅十竹斋笺谱都不是随手一摘,而是尽量和每一篇文字两相呼应的。
惊艳的结果就是后来我又买了一本,第一本随手评注已经快要写满了,第二本用来收藏,装在盒子里供在书架上。
也许有人要问,有这么好吗?有这么值钱吗?我想说:也许没有古籍善本值钱(不过许多年后谁又知道呢?大浪淘沙,总是只有精品留下来。)但这本《陶庵梦忆》让我看到的,是出书人对书本的倾心,对读者的用心。那份倾注的心意,作为一个读者,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当然作者多是用心的,但出版和市场又是另一回事。
二、式微
从收了这本《陶庵梦忆》开始,我就心心念念等着紫禁城出版社,要把这套《明清美文十种》收齐。
几个月后,等来了《嫏嬛文集》。依旧是张岱著,依旧是栾保群注,只是出版社的名字,从紫禁城,换成了故宫。
还是竖排繁体,单排夹注。只是装订从锁线变成了胶背,没有了套色,没有了彩色的配图,只有扉页和末页留了两幅彩色的十竹斋,如果《陶庵梦忆》是一个美梦,《嫏嬛文集》就是刚醒来时欲断未断似醒非醒的一个梦影。
我买了,继续等后面的,剩下八本即使只和《嫏嬛文集》一样,我也会买的。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市面大多数书好多了。大概《陶庵梦忆》只是一个梦,大概理想总是要遇到现实和市场的冲击。我能理解出版社有它的不容易。
书还没等到,前两天,我在微博上认识了@故宫钱传强先生。简介是故宫出版社发行部主任。
微博就是这点好,这个平台让你可以和以前没有机会接触的人和机构直接建立联系,比方出版社,在有微博之前要联系他们,我印象中好像只能发一封几乎得不到回复的邮件。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去请教他,《明清美文十种》的下一本什么时候能问世呢?
结果得到了一个冷水浇头的回复:“最快能出来的一本是《浮生六记》,但不是栾保群注了,内文也改成简体横排了。”
简!体!横!排!
我憋了好久才回复:“我觉得,从这套书的第一本到第三本,我看到了理想的式微……”
三、转折
我老公对我的评价是:毫无侠力,空有侠气。这个侠气主要表现在:心里存不住话,看到不平事不发表点意见会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