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
描写古代儿童的诗
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6.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
7.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 震
10.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11.春山游骥图
人人说道,
牧童尚小。
那是我,
独享最好。
多梦季节,
知音非少。
看:
鸟儿唱,
鱼儿游,
马儿跑。
春光依旧,
红颜已老。
只可惜,
旧情未了。
朝思夜盼,
问君知否?
有:
片片云,
淡淡风,
青青草。
古代形容童子用什么词
童子-垂髫
老人-黄发
写几句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
1、采白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归: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3、不识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6、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7、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8、学小姑:
“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骑黄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10、折扬柳: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念牧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13、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4、弄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5、追黄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关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17、恋小车: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18、笑问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吹短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0、开门: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1、不识衣冠: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2、指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挑促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4、吹曲: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唐·卢肇《牧童》)
25、载诗:
“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绝句》)
26、拾花钿: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27、捉柳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28、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田家》)
29、扫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30、柳阴眠:
“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31、吹笛: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黄庭坚《牧童》)
32、出门望: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33、放纸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34、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35、作钓钩: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36、拈蛱蝶: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37、解吟: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38、轻岁月:
“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痾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39、牧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唐·李涉《牧童词》)
40、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41、怕羞:
“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牧牛图》)
42、雨中牧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43、吹火: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44、挽衣裳: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唐·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45、误认: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46、剪风鸢:
“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明·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补录:
47、吹短笛: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补录于10月13日)
48、放风筝: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放风筝》,补录于10月14日)
49、放纸鸢
“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补录于10月14日)
50、斗风筝: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补录于10月14日)
51、弄笛: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明·牧童《答钟弱翁》,补录于10月15日)
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
1、采白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归: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3、不识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6、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7、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8、学小姑:
“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骑黄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10、折扬柳: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念牧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13、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4、弄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5、追黄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关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17、恋小车: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18、笑问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吹短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0、开门: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1、不识衣冠: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2、指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挑促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4、吹曲: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唐·卢肇《牧童》)
25、载诗:
“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绝句》)
26、拾花钿: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27、捉柳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28、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田家》)
29、扫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30、柳阴眠:
“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31、吹笛: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黄庭坚《牧童》)
32、出门望: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33、放纸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34、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35、作钓钩: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36、拈蛱蝶: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37、解吟: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38、轻岁月:
“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痾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39、牧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唐·李涉《牧童词》)
40、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41、怕羞:
“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牧牛图》)
42、雨中牧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43、吹火: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44、挽衣裳: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唐·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45、误认: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46、剪风鸢:
“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明·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补录:
47、吹短笛: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补录于10月13日)
48、放风筝: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放风筝》,补录于10月14日)
49、放纸鸢
“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补录于10月14日)
50、斗风筝: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补录于10月14日)
51、弄笛: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明·牧童《答钟弱翁》,
古代儿童学些什么书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在教学的顺序上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最末。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必由之路,引伸义就是规律、原理、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人的书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有四书、五经等经典。《三字经》既敢称为经,而且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三字经》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三字经》,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但《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 …… 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我们作为《三字经》故乡的同胞,今天不但不会背诵《三字经》,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三字经》,为此你将给自己下一个什么样的评语呢
此次我们讲解《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千字文》。《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三字经》讲座则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气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弟 子 规
弟子规拼音版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英文版
弟子规读诵
弟子规动画
二十四孝图
蔡礼旭老师讲座
弟子规论坛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姓氏、自然常识等。
由于《千字文》字数多,又被大家广泛知道,所以在古代还经常被用做仓库、监狱、书籍(如佛经)及刻印书刊的书版等建筑、物品的编号,所以古代小说有“天字一号”等字眼。
古时学童上学时为什么一拜孔子二拜老师呢?
孔子是公认的,第一个开课授受的老师。并且他的理论指导了中华思想的建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祖。同时,孔倡导礼,下拜上是必要的礼节。
不只学童上学拜孔子,皇帝和大臣也视拜孔子为一个必要的礼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什么意思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请采纳,谢谢
评论 | 0 0
2014-03-12 20:15 凌霜傲雨 | 来自:腾讯微博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学完伤仲永老师让我们写古代神童故事谁有好一点的材料
一、善于独立思考 神童大都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据《儿世说》所记,神童岳柱8岁时,观其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画的陶母家贫为待客人,剪发以换酒,岳柱观画发现陶母手上戴着金钏,他就指着金钏问其师说:“此可易酒,何用剪发?”老师何澄大为惊奇。 清代著名学者戴东原10岁时老师对他说:“《大学》里头的章句是圣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论,那是由曾子的学生记述下来的。”戴东原听了便问:“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论,由曾子的学生记述的呢?”老师回答说:“那是先儒朱熹的注解里说的。”戴东原纳闷了,又问:“朱熹何时人?”老师说:“南宋时人。”戴东原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老师说:“东周时人。”戴东原又问:“东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师说:“大概二千多年。”戴东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答。 神童不但善于独立思考,还能在此基础上独创解决问题。据《儿世说》记,“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以石击瓮和以水灌穴,这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也是超出常规的解决办法,其他幼儿或警走,或无以策对,而司马光和文彦博却能机敏、独立地找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他们与一般幼儿智能上的差异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甘罗现在愿先往赵国报信,请允许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并遣使赵国。赵襄王亲自到城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质秦国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过。”又说:“听说过张唐入燕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秦,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联合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秦相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攻赵以扩展河间地区。大王不如赠我五座城池,以广河间,我回国请秦王遣还燕太子,这样,强大的赵国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国了。”赵王当即割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归还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联盟。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国十一座城。甘罗回报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汉代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史失其姓名),年仅十三岁,当时项羽攻打外黄城,不几日,外黄的守城人投降。项羽命令将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个县令舍人的儿子前去对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哉?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他说的有道理,便赦免了准备坑杀的人,这之后,外黄以东至睢阳各城,听到这个消息,都争着投降项羽。 二、反应敏捷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所记,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思维之灵活,反应之敏捷。 另据《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以果品赐给金龙。他对曰:“一盂果子赐五岁之神童。”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李东阳,被举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对曰:“天子门高。”何妥,八岁,顾良与他开玩笑说:“汝姓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他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张玄之,八岁时缺齿。别人对他戏言:“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他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三、记忆力强 据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任嘏,十二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三经。当时乡人歌曰:“蒋氏翁,任氏童。”说蒋家之人,大器晚成,老而方笃,任家之童,幼儿多慧。张霸七岁,通《春秋》。宛人任贤,年十二岁时,明《诗》、《易》、《春秋》,因而被人号称任圣童。贾逵十岁,已能背诵六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元文遥年十岁,当时《何逊集》初传入洛阳,他只看一遍便能背诵。晏年十四岁,杨年十一岁,宋真宗亲自考试九经,不漏一字。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通《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舍利弗生,八岁,能诵十八部经书。释道安七岁,过目成诵,他十二岁时出家,他的师傅交给他《光明经》一卷,不下万言,释道安看罢,即还其师,复诵,一字不差。 四、求异思维能力强 晋明帝数岁时,坐其父元帝膝上玩耍,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路上情况,来人告之。元帝接着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远,还是日头远?”明帝答:“日远。因为从来没有听人说从日边来。”元帝惊奇。第二天,集群臣宴会,元帝便把此事告诉了群臣,又重新问明帝。而明帝回答说:“日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能看见日头,却看不见长安。”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徐孺子,九岁,在月下玩耍时,别人对他说:“假如使月中无物,应当特别明亮吧?”他回答说:“不然,就像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五、求知欲旺盛 据《儿世说》记,祖茔,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父母恐怕其过劳成疾,禁止他读书。他偷偷地将火藏于灰中,等父母睡觉后,然后燃火读书。并以衣被遮其窗,恐漏火光为别人察觉。范注,年少父母亡,住外公家,家贫无法供范注读书,范注在园中点柴以读书。 据宋濂《王冕传》中所述,王冕七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给有钱人家做针线活儿维持一家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便把王冕送到人家去当牧童。当他放牛时,看到雨后,湖边的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湖里十来支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动,便产生了把此景画下来的想法。从此他开始学画,把放牛得来的钱,买了颜色和画笔等,天天练画。因家里穷,点不起灯,他每天晚上便偷偷跑到佛寺里去,坐在泥塑佛像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灯光,常常读书、学画到天亮。那些泥塑的佛像,龇牙咧嘴,青面獠牙,奇形怪状,狰狞可怕,王冕好象没看见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后来成了元朝末年有名的民间画家。 六、各方面成熟较早 据刘劭《幼童传》记,丘养浩,三岁父亲抱其去外祖父家,第二天,他就自己跑到了外祖父家,后父亲找到了,诘问他,他答曰:“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他答曰:“实翁家物,安得奉母。”可见其不但智力早慧,且道德观也形成得早。据《儿世说》记,袁君正,数岁时,父患病,君正昼夜侍奉,别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答曰:“尊患未瘥,眠亦不安。”王修,七岁丧母,母在社日时亡,来年,邻里修社,他感念亡母,哀甚。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 参考文献: [edu.zjol.com.cn]
古代关于童年的诗
高鼎 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在古代,老师喊学童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