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去大草原》
有时,看着随风摇晃的绿草,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古人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时,我也会无尽地瑕想草原风貌,好想自己能够早日去草原游玩噢;有时,我还会设想自己有一对翅膀,正飞翔在草原上。真的,大草原在我心中占了好重要的地位。偶尔,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草原上的人,恨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出生在草原,生活在草原,繁衍在草原(当然,我并不是厌恶我自己现在所在的地方,只不过是对草原的爱罢了)。爱草原的壮阔,爱草原的美丽,爱草原一切的一切,朋友,试想一下,在天与地似平相接的地方——草原,抬头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低头是无际的绿草,成群的牛羊,在风的陪伴下,骑着威风的马儿,驰骋在茫茫绿草之中,难道你不会动心吗?不会想去吗?不会期望它变成现实吗?草原生活,也太令我爱慕了。住在随时可以移动的帐逢里,脚下是一片绿草,多么舒畅,噢!每天,只要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大草原喂养,多么自由噢!还可以骑在威风凛凛的马匹上,尽情驰骋,耳边是风的细雨,头顶是阳光的微笑,脚下是碧草的招摇,多么潇洒噢!更是草原的一望无际令我羡慕!放眼四望,找不到边缘,它的宽阔胸襟令我佩服,它容纳了好多好多的人民,它仅管总是被牛羊滥吃,但它总是牺牲自己,养大它们,总是死了再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好崇高的心灵噢!草原,你是我日夜想着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来到你的怀抱,在你温暖的怀里美美地享受你给予我的天伦之福!草原,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等待着吧!总有一天,你会见到我这个女孩对你永恒的微笑!
*
《走进若尔盖草原》
在若尔盖高原,仰望夜空,似乎不需要太空望远镜,漫天的星宿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耀眼的北斗星给夜行者指明着方向。漫天星斗,像是一块巨大而镶满珠宝的锦缎,从头顶向四周铺盖下来,一直盖到天边。从遥远的夜幕中传来一声野狼的嚎叫,使人毛骨悚然,又叫人深感回到了真正大自然的怀抱。更让人领略到人类远古的生活……漫天星斗的天边,忽然有一处星星,越来越亮。直到行人走近,才发现这是寺庙以及周围“塔瓦”的灯光。原来这就的久负盛名的纳木镇。这是四川最西北的一个小镇和甘肃西南一个小镇组合而成的镇子。因为坐落在甘肃境内的藏传佛教寺庙——“那木寺”而得名。相隔一条小河,在四川境内,也有一座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格尔登寺”。据说这是黄教十八大寺庙中的第一座寺庙。由于这两座寺庙都有着各自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由于这里是川甘两省交界的枢纽,古有“南番中心”之称,所以使这一小镇在整个藏区乃至全国,都名声大造。清晨,迎着朝霞,南北对望的两大寺院佛号长鸣,“煨桑”(敬神、祭典)的香烟袅袅,弥漫山川,气势辉宏的寺院佛塔与峻峭威武的山脉浑然一体,其韵味叫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让人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宽容谦让。更让人感悟到世间真正的和谐美。回首若尔盖草原,她的广袤,她的深邃,她的多姿多彩,她的美丽富饶,象一幅幅画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田。她既象是一首世代传唱的歌谣,又象是一位喝着黄河母亲乳汁长大的美貌少女,永远牵动着我……她那春的妩媚,夏的多姿,秋的丰满,冬的庄重,象梦境那样的分明,更象梦境般模糊消隐……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而又柔顺、平滑得如毡如毯的碧草,草原上蜿蜒穿行的小河,绿毯上成群的牛羊,零星散落的蒙古包,嘶鸣着奔腾的骏马和马背上扬鞭策马驰骋的牧民,以及从遥远的天边传来马头琴那深沉而又粗犷、激昂的琴声;还有微风吹拂下那拂动如波的牧草,使草原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儿时记忆中对草原最初的印象。走进祖国雄鸡版图的上方,那个酷似鸡冠被誉为"北国碧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成为孩提至青年时脑海里一个久驻的向往,长久的占据着我的渴望。八月末走进这片辽阔的草原时,那曾经深深地扎根在自己幼小心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蓝天、白云、羊群、湖水,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她旷远的美。飞机安全着陆在海拉尔机场,倾盆大雨之下,那漫天迷蒙的烟雨,被冲刷成赭黄色的勒勒车、更有那宽袍大袖的褐色蒙古袍,以及展袖拂弹的马头琴,是那么令人不可瞬目地闯入你的视野。通往海拉尔机场中间甬道上那组蒙古族生活群体雕塑,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告诉远方的客人,这里是蒙古族的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颇具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这里的人民欢迎远方的客人,来到这蒙古长调诞生的大草原。第二天的清晨,天公作美,昨天还是阴云密布的天空放晴了。澄澈的天空,有几朵白云轻轻飘浮。旅游大巴离开海拉尔市,一路奔行,渐渐的进入到草原的腹地。车窗外硕大的一望无际的草原是那样的恢弘、恬静。那一个个坡,一个个谷随着地形的起伏,那样柔和、舒缓,草色还是深绿的,只是在坡地上会有一捆捆打好的牧草静静地停放在那里,待到风干就会变成最肥美的牧草。随着车子的移动地形也在变换着,远方出现一条条金黄色的光带,那是要收割的麦田。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近处的田地里偶尔出现了亮丽的金黄色,这个时节还能看到油菜花,仿若又看到了婺源乡村那抹静谧的黄。车子平稳的行驶在不太宽敞的道路上,突然,前方不远处有一群牛优哉游哉地踱着四方步,不紧不慢地穿过马路走向路那端的牧场。甚至都懒得看一眼冲它们驶来的车。车子被穿路而过的牛群挡住了,司机干脆熄火将车停下。当即,我们下车连蹦带跳地奔向路基下方的这片牧场。绿草不太高,刚刚没过脚脖子,看不到裸露在外面的沙砾,却难得的平整,纤细,远远地望去,无边无际。那广旷的草场,只能用地毯形容才最贴切不过。它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随着坡地的起伏,缓缓地向上移动,与那碧蓝的天空连成一片。那雪白的羊群,真的如蓝天上的白云飘浮于此。悠闲地吃着绿草的牛羊在这几乎静止的画面上缓缓地移动,它们不时地抬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天空,让你眼里的世界,除了天上的蓝,就是这草原的绿,除了天上的云朵,就是这地毯上的牛羊。那撼人心魄的绿,那深远澄净的蓝,让你的心一下安静下来。平时充斥在视野中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马行人还有山水阡陌,此时都已经成为前世依稀的记忆。俯下身去,仔细地端详着眼前这纤纤细草,草一丝不动,那一刻只感觉到自己怦然的心跳声,身体的四壁已经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旷远而静谧的草原、策马而驰的牧马人,与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如一幅清丽的油画。“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的飘,带去我的思念。陪你一起看草原,阳光多灿烂,让爱留心间。”从美丽的草原回来,又听到了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仿佛又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牧场,心又回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
《古坡草原》
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绿草茵茵,野花招摇,牛羊成群,牧歌飞扬,这是我想象中的草原;阳光灿灿,白云蓝天,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风儿掀起我的长发,这是我美丽的愿望。在兴奋中我盼望着去古坡草原。为了和绿色的草原相呼应,特意穿了条红色的裤子;为了不晕车,特意吃了两颗晕车宁,这两颗药竟让我一路昏昏沉沉的就睡到了古坡草原的山顶上。大家喊到了的时候,发现外面早已经停了好几辆车,车下好多的人。一打开车门,一股冷风就吹了进来,外面刮着大风,下着小雨。我试图跟着大家下车,但寒风把只穿了件白色薄短袖上衣的我吹着缩到了车上。看来,人的思维永远是跟不上大自然的变数的!我明明查了天气预报,气温是30度的,怎么会有这样的天气呢!望一眼眼前的草原,脚下浅鬣寸许的草儿也冻得如同我一样可怜怜兮兮的黏糊在地上,几步外可以看见几头被风吹得卧在地上的牛儿,远处一片迷雾。这不是我想象中的草原啊!我缩进车里不敢出去,儿子说既然来了就要跟着大家转转,硬把我又拉出了车。寒风呜呜的叫着,在我的两条细细的胳膊上肆虐抽打,让人寸步难行。雨点也乘机耀武扬威的随风一起张狂,我的胳膊很快就起满了鸡皮疙瘩,只感觉刺骨的冷,我怀疑是不是在下雪呢!正站在寒风里不知所错的时候,忽然看见茶香的车也跟在人群里凑热闹,我毫不犹豫地钻进了车,车上还缩着一个穿了条牛仔短裤的美丽的水。车下疯狂的友友们也终因抵挡不住七八级大风的威慑,终于放弃了穿越牧场,回车下山。山谷里绿草如茵,几只白色的蒙古包安闲的卧在那儿,远处点缀着几只藤条编成的黑色小屋。好一幅悠闲安适的草原图画啊!这里的风比山上小多了,但依然很冷,雨也依然下着,我们包了一间蒙古包暂作小憩。时间也快12点了,大家开始了共产主义的午餐。我催着让海川把他的炉子点着,让我烤烤。席间有无色大姐带来的青海高粱酒助兴,好久没喝过酒的我也尝了口,真是酒味醇香浓郁,人也暖和了许多。这时有友友给了我一对袖套套在了胳膊上,海川也给了我一个脖套。我突然意识到,我最怕的敌人应该是寒冷,一冷我就真没法活了。让人惊奇的是泡泡大侠这时候竟带了两个美女突然从天而降,俩姑娘一身洁白,浑身透着青春的朝气。只是一个上面露着胳膊,一个下面露着腿子,让人看了冷地没法躲藏。在这个时候,这个环境里,你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真真切切的“美丽动人”。吃完饭的友友开始在蒙古包外面骑马照相,骑在老头牵着的马背上走一圈,十元还是讲了半天价的。我冻得不敢出去,也不喜欢骑被人牵着的马,要骑就自己放马跑个尽情,不过后来还是小心翼翼的摸着马头照了张像。吃完饭大家提议再次爬上山顶。我虽然心有余悸,但也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然后我们开始沿着谷底的小溪前行。走了大约一公里,前面出现了三条沟,最后选择了右边的山沟,因为按方位这沟可以上山的。一路踩着花草,拍着照片,感受着山谷草原的风光。水源尽了,但人却还在沟里。时间不早了,只能原路返回。晚上六点半,车子返回市上,不知道谁喊了一句:“你看人家穿的是吊带裙子!”望一眼窗外,窗外依然盛夏,然而有谁知道我们却刚刚经历了寒冷的洗礼呢?
*
《想去大草原》
也许是因为太痴迷蒙古乐曲的缘故,我一直渴望去大草原,哪怕只是体会一下草原旷远的味道,看一看落日的黄昏,如血的夕阳怎样辉煌地消失于天际,使草原的黄昏变成蓝色。看一看洁白的毡房怎样像白云一样飘落于无边的绿色中。看一看牛羊怎样成群于草地上点缀着绵绵四野。看一看如洗的蓝天里苍鹰的翱翔……想去大草原,就想学席慕蓉那样坐着勒勒车,在她的家乡——那个发亮的绿草原上,在夕阳余辉的笼罩下,慢慢地向远方而去。看勒勒车碾过后草地上留下的轻浅辙痕……那一定是一种远俗的心境。想去大草原,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影片《啊!母亲》,电影的内容已忘了,而片中那位英俊的主人公——蒙古族青年巴特尔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还有影片的主题歌那充满神韵之旷美的一长串“啊—嗬哩—哪—”却从此让我对蒙古乐曲再也放不下了。直到后来长大了,寻觅那种神韵成了我这一生的最爱,以至于这种痴迷也在我的心灵深处系下了一个想看大草原的情结。心系这样的情结,曾经让我怀疑自己的生命中是不是带着前世蒙古人的魂魄?想去大草原,就想去拜望草原歌王拉苏荣,亲耳听听他的蒙古长调,再听听他的马头琴,让那份悠扬、隽美、神圣的天赖之音慰却我这半世对草原的苦苦梦想。曾经梦想跨一匹雪青色的高头骏马飞驰于开着野花的草原上,那野花一定有蓝色的马兰,金黄的蒲公英,火红的百合,粉白的芍药,亦紫亦蓝的紫菀。`还有许多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不曾见过的花,那种花只开在美丽辽阔的草原上,掩在茫茫绿野中,那一定是花神遗落的种子,开得奇异炫美,不去草原的人怎会有缘遇见它们呢?想去大草原,就想站在绿绒绒的草地上看月挂捎头近,日落苍山远。仰望清如净水的辽远夜空,那散落于清澈中的星星该是怎样的美丽啊!想起简贞在美文《远方有更美的天国》里写着“我忽然感到‘期盼’在生命里是多么甜美的一刻。有一个可盼的人,一处可盼的地方,最重要,犹有一颗能盼的心。”是啊,生命里总有一个明亮的点在遥远处牵情于我们,这岂是“甜美”能说得尽的?
关于描写草原的散文有哪些
您好。
我坐在车上,静静地等待着草原美景的出现。一路上山连着山,还有不时出现的村庄和小城市,草原似乎还很遥远。 终于到了草原,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无比的舒畅。草地一望无际,绿叶一样的颜色,但并不单调。
描写草原的唯美散文?
草 原 遐 想
骆驼和飞机
离开呼和浩特,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摆满旅游纪念品的柜台。都是些很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东西,特别是皮制品种类更繁多。但我最终还是选了一头毛茸茸的骆驼。等到千里迢迢带回来,女儿并不特别亲睐,摩挲了几下后,便抛在一边。
也难怪,骆驼不是他梦里有过的东西,仅仅靠形状的陌生和奇特,一个毫无生气的布袋难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产生“意义”。相反,我的选择却很有“意义”,因为骆驼几乎就是我儿时想象中的草原。所以如果选一个物件,纪念草原之行,当然选择骆驼。
一队骆驼叮叮当当从门前走过,回忆起来,是很神秘、很浪漫的场景。骆驼是从草原,从大漠戈壁来的客人,没有见过草原、戈壁的孩子,通过骆驼刻画自己心里的草原。“踏花归来马蹄香”。花香芬芳,画一群萦绕马蹄的蜜蜂就够了;草原的辽阔、草原的苦寒、草原与身边土地的大不同,看看骆驼非驴非马的怪样子,看看奇怪的驼峰就够了。
除了在草原、戈壁常见,北京以北这样所谓农耕文明向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比如我的故乡张家口一带,以前也是常见骆驼的。因此,草原于我,是一个熟悉的陌生所在。虽然从来没有踏上草原的土地,但冬春刺骨的西北风、漫天飞舞的黄土,莜面等草原吃食,都提醒这里的人们,我们是草原很近的邻居。骆驼的印象也是居住在草原边缘的人们感知自身,确认故乡的一个明显符号。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了描写老北京的经典之作,20年前同名电影得过金鸡、白花奖,差不多也是那个时代最唯美的电影,梳着童花头的小英子清澈无辜大眼睛,画外音:“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镜头中残阳、前门城楼、骆驼队。这是许多人印象中对2、30年代老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残片。这部电影还大大地推广了李叔同的《送别》,“夕阳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在说北京,还是在说一个北京城南孩子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虽然年代不同,但我能从这里读到自己的童年:偶从门口走过的驼队,永远不紧不慢的骆驼,不紧不慢的拉骆驼的汉子,因缓慢而显得悠扬的驼铃。如果骆驼队要在村里“打尖”,那就有了和小英子一样的机会,看骆驼呼出的白气,看它似乎永远不停地咀嚼。
现在的情况是彻底变了。以前是看着骆驼想象草原未知的远,今天是在目不暇接中经历时空穿梭。
从北京到呼和浩特,我原想坐火车的,想真切体会一下,奥运前夕北京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怎样抽丝剥茧的变化到草原、黄土地、破败的土坯房和玉米地里锄地的老农民。最后因为选择坐的飞机,感觉的变化就只能更加突兀。环北京一带,尤其是北部和西北,被称做环京津贫困带,拿“城市好的超欧洲,农村破的象非洲”来形容一下实在贴切。有一次 坐出租车,听北京的交通文艺台之类广播,说搞一个很八卦的统计,让北京人说说对中国各省市的熟悉程度,结果既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部分人觉着对上海、深圳等地方的了解,远远超过河北、内蒙。
的确,从首都机场富丽堂皇的T3航站楼起飞到呼和浩特和......余下全文>>
文学作品中描写黄土高原人情风貌的散文
《安塞腰鼓》
本文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名篇,附全文如下
安塞腰鼓
作者:刘成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秘密!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求一篇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
我的家乡呼伦贝尔是个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这里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飘动着细细的嫩芽,花儿在风中散发着无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开始盛开了,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块漂亮的地毯,披在呼伦贝尔的大地上。树木也穿上了绿色的纱衣,春燕欢笑着归来,整个大草原春意盎然。春天的呼伦贝尔变得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夏天这里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一场细雨过后,一览草原风光.美丽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蓝天白云、碧草绿浪、湖水涟漪、牛羊成群、点点毡房、袅袅炊烟,整个草原清新宁静。茫茫无际的牧场,传来悠扬的牧歌,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白
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远远望去,好像是白云飘浮在山间,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微风吹过,草浪滚滚,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着动
听的情歌,挥动着羊鞭,游走在美丽的草原上。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在霞光的映辉下,草原与天连成一片。蒙古包里响起了委婉动听的马头琴声,这动与静相结
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秋天,这里是一片金黄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微风吹来,草原翻卷起层层波浪,草香扑鼻,秋风佛过,散发开一阵阵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们忙着放牧,剪羊毛。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个草原好似一幅美丽的金色油画。
冬天,这里经常的大雪纷飞,整个大地都变成了琼雕的草、玉琢的树。漫天雪花飞舞,给草原穿上了洁白的盛装。小河也覆盖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树枝挂满了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呼伦贝尔变成了白色的世界,变成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人间的乐园.四季风光无限。拥有太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致。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虽然没有了五彩缤纷,却多了一片宁静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无际草原上的路似乎没有了尽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那高远的天空中,云彩随着月光的柔曼光影变幻着她轻柔而缠绵的舞姿,夜空中缀满了繁星,没有污染的大气清晰度极高,星星显得非常明亮。
徐徐清风拂面,月色下的河水静静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闪烁出点点波光。环顾四周,蒙古包闪着点点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开她宽大的胸怀,以特有的幽静欢迎远
方的客人。
这里的夜色最美丽,这里的夜色最迷人。微风拂人,草香袭人,月光诱人,水波撩人,鸟声动人。
好一个语言无法形容的草原夜色!置身于她的怀抱,整个人就融入朦胧的梦境之中。
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近处燃起一堆篝火,几个姑娘和小伙尽情地欢跳蒙古舞,酣畅淋漓地放声歌唱,此情此景,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故事,浅写着我的思念和眷恋。
姜玉文
课文对高原景色的描写和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述,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色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写高原的目的? 答:(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雄壮伟大的背景,从正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了高原的单调另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了铺垫 (3)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思想做铺垫 楠木:(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 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 (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 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答: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 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 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我的快乐心情作文高原地区写的
012年11月8日早,在孩子们的安排下,我和老伴乘机组团前往云南,作蜻蜓点水式的六日游。我们这是首次去云南,路长行程紧,转眼即去,回京后才断续作点滴漫记之。
1、穿越山水识灵气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得名于澜沧江、金沙江分水岭的云岭山,因为云南在云岭之南,即名云南也。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所以这里简称“滇”和“云”。全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高原、丘陵占总面积的94%。最高海拔6740多米,最低海拔只有76米。入住省城宾馆,导游告诉我们是睡在泰山顶上。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北回归线从南部横穿而过。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复杂地貌和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因之有“春城”之称。
云南虽为春城,却处于云贵高原山地,乘旅游车,越往里走,海拔就越高。坐着37人的3652大巴车,似乎不是在国道上行走,而是穿越在高山崇岭之间,时而山腰,时而山顶,时而山洞、时而山间,多亏了游师傅娴熟的技术,才有惊无险。一路上,总能看到苍山底处沿山而上的层层梯田和一片片白墙的房舍、一处处碧绿如蓝的水面,是那种《五朵金花》、《山间铃响马帮来》和《木府风云》中的情景。似乎没有看到什么大工业,这里的人们就是靠这些古老的山水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茶马古道、洱茶、云烟、精油及玉、银矿产,世世代代生存着。
云南风景盛地很多,玉龙山当为首屈之一了。海拔5596米的玉龙山,山势高峻,终年积雪,至今还没有人能攀上过顶峰呢!位于丽江市西北的云岭山主峰玉龙山,山上的积雪,并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据导游说,**曾到过三次,每一次,玉龙山都没有给好脸看。当地人把能看到玉龙山顶上的白雪视为玉龙山在笑;也因此说:“玉龙笑,贵人到。”我们这批旅游的人,正赶上大晴天,群峰苍山之中,远远地就看到了玉龙山顶上闪亮的白雪。
追随着这白雪,满载旅客的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地沿着玉龙山脚下,围着玉龙山,曲曲折折,盘旋而上,直到大巴车无法再开时,游客们就放弃大巴,排着长队,两个人、两个人地一起坐上栏车。悬于空中,居高临下,虽说头有些玄晕,但还是一览众山小,胜景尽收眼底,且悠然悠然地升到拦车终点,下了拦车,又下了个坡,再往上攀,上面有一处寺庙,往上面走着,喘气就困难起来。好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欣赏玉龙山的笑容了。玉龙山似乎就在额头上面,犬牙峰上的皑皑白雪正在向我们颔首致意呢!于是,我们这些游客也就被称为“贵人”。是啊,云南省的重要财政收入,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旅客当然就是“贵人”了。
玉龙山是纯净的,山涧涌出的水,呈墨绿色,鱼游其间,一眼就看到底。看着不知从什么地方流下来的水,蹲在水边,掬一捧水喝进嘴里,甜甜的,沁入心脾,恍惚如仙水一般。看来,在易污染的社会里,少人居住的地方,才不会没有污染。这里的所有景点:古城、泸沽湖、金沙江、纳西东巴文化、“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风情等,都淋浴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并透出山和水的万古灵气。
说到水,摩梭族导游告诉我们:曾有日本人,以采集标本的名义,来到这里的程海,发现了一种生物,就与德国人联系,把这种生物,运到德国,由德国制成保健食品,再销到中国。中国人发现后,就制止了日本人的行为。
程海又称黑乌海,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湖水PH值9.3,为碱水湖泊。
日本人在程海发现的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飘浮于水面的微小植物,显微镜下外观为青绿色、呈不分枝的丝状,宛若一根盘曲的弹簧,故名螺旋藻。螺旋藻是目前人类已知的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均衡的生物。世界上现有三大螺旋藻天然产地,程海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从事螺旋藻的开发生产。经济是硬道理,自然,好的能生钱的东西,总是会有人假冒的。导游戏说,有些所谓的螺旋藻保健食品,用的螺旋藻背不住就是海带呢。这一定是与程海水有关了。
2、玉容银貌缘古道
“玉出云南”的石刻,我们所到之处,多有所见,它似乎也隐约出“云南产玉”之意;不过,“玉出云南”是实,“云南产玉”非真。
“云南玉石”,其实都是缅甸玉石,就是翡翠。缅甸出产的硬玉,是玉石中的上品,被国人视为吉祥幸运的象征,且因其稀少、不重复,还被列为世界上最贵的物质——珠宝,且价值连城,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云南靠近缅甸,最先的翡翠玉石,一般都是经过云南流通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而也就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以腾冲、瑞丽、盈江、芒市等地为依托的珠宝玉石集散地且部分加工而出。正是因为国人对翡翠玉的特别偏爱,西方国家也就普遍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玉”,这可能就是“玉出云南”的真谛吧。
赢得“玉石之王”美称的翡翠,最大的特点是美,除了外在的美之外,它还与人的生命有关。有人就直言:金银是钱,钻石是价,而玉则是生命!玉具有稳定情绪、平衡生理机能的奇妙特性,所以,在所有做首饰的天然材料中,唯有玉与人最亲、最近。
站在大巴车前面的导游阿玉,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阿玉成人后,她爸爸花了2万5买了一件玉佩,作为礼物,郑重地挂上她的脖子。阿玉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导游,在做“外导”期间,一次乘飞机时,有位外国人看上了她脖子下面坠着的晶莹剔透的玉佩,要出价15万元买。15万!对于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小姑娘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她动心了。“我问问我妈妈。”手机拨通后,传出她妈妈果断地声音:“你要是卖了我打断你的狗腿!”
和玉不一样,云南的银器却是“土特产”。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琳琅满目的“银都”商店前面,有一个作坊,是做金银器的地方,从窗外看去,工人们正拿着一把小锤子,在精心地锻造着小小的银器。那把小锤子看上去并不起眼,而它却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敲过了一千年!
沿着这里的崇山峻岭,过去有一条被马帮踩出来的茶马古道。马帮驮运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物资,而且还要穿山越涧,毒蛇、猛兽、瘴气、歹人的奸计,让走马帮的人防不胜防,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好男不当马帮仔,好女不嫁马帮郎”的说法,正是走马帮人真实的血泪写照。可是,为了生存,有生存也必然有发展,马帮照样得走,好女照样嫁马帮郎。为了防止被歹人暗算,更好地保存自己,马帮在由小变大的同时,银器也就走进了走马帮人的生活。用具是多种多样的,银筷子就是其一。如,半途中用水做饭时,先用银筷子插进去,看看筷子变没变颜色,变了颜色就不能用,若要没有变颜色,是水,要先给马喝,然后人用。
用银筷子试毒防毒,效果明显;但久而久之,携带不方便起来;于是,体现在方便上的银件,也就越来越小,越精致。先是银手镯,再银耳环,后来又是银佩,银戒指等,这么一演化,银器件不仅有试毒防毒作用,同时也具有了装饰摆设的审美作用,再后来,随着装饰作用更加广泛,凭借这里银矿的优势,各家各户都成了小作坊,一天到晚,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小锤子的叮当声里,打造起银制品来,而后,大批美丽精制的工艺品,架上马背,长龙似的蜿蜒马帮,走在茶马古道上,销往国内一些省市和世界的四面八方。就这样,世代相传,走过了一千年,银作坊也发展成了今日的银都,世界闻名,原名叫石寨子的新华村也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的金、银、铜器工艺制作在承传中开拓创新,先后研发了九龙壶、九龙火锅、九龙水烟筒、九龙桶、九龙杯等九龙系列银器工艺品,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打造出了云南知名的工艺品牌——“标祥”。传承代表人寸发标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世界之大,各有特色。中国之大,无奇不有。有什么样的地理人脉,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承之作。玉容银貌一定就是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多的省份的地理人脉之作吧!
3、楚雄长街宴
把石寨子工艺、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蓝月谷、镜潭湖东巴教圣地、玉水寨等丽江景点,存入记忆,11日早8点,我们乘坐2653大巴,离开丽江。导游已经告诉我们,看几个景点后,晚上到达楚雄,在土司府吃长街宴。
长街宴,听着就有些意思!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陈凯歌导演的“大理之眼·梦幻大剧场”,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形象地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在大山里面的传奇生活,看后让人激动不已,即便是木王府,也不觉得有什么引人之处了,唯有这个长街宴,却有些缭人心弦。据说,长街宴是哈呢等少数民族“昂玛突”的一道风景线。“昂玛突”类似汉人的春节,是一种在每年春耕开始前举行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家家户户把准备好的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多米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恰似一条长龙,部族的人围着边吃边唱边跳,一起欢度节日,来祈求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这里少数民族最盛大的节日。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所以,“彝族过年”,又被称为“嘴巴的节日”,其丰盛足可以想见。至于土司府?土司是过去朝代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始置的统治该族人民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官员办公的地方,就是土司府了。在土司府里摆长街宴,倒是有些别开生面。这都是历史的传统,没有来过云南的我们,早早地就有些奢望了。
银都水乡和大理几个景点相继走过,2653大巴18:10到达楚雄,我们先入住雄州大酒店,放下东西后,18:30分,暮色中,我们来到土司府。类似中国传统的大排楼,灯火辉煌地矗立在我们面前,不由意识到,长街宴就在这个大排楼土司府的里面了。长街宴原来的意义是摆在十里长街的,它粗旷自然,具有壮观和特色;现在却是土司府和长街宴的结合,自然是经济利益的趋动了。金钱是万能的,它可以把什么都改变,包括人。这里是彝人部落,看来,作为彝人节的长街宴,早已经不是一年一度的节日了,“天天长街宴,夜夜火把节”标语就是见证。到了天天都过年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到底什么叫年了!
仪式确很隆重。虽说那排楼下的摆设类似收票口,大门外的两边,每一面都有六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彝人男女,载歌载舞,列队迎接。进入里面,仍有人列队欢迎,最后还有四个彝人阿妹,蹲在地下,手里舞动着竹杆,有一个阿妹在上面跳来跳去,引得有游客也加入了进去。
迎着我们的是六子石。绕过六子石,夜幕中是一个大的围子,里面摆满了长桌,我们路过时,看到里面已经有人入座了。
这个长街宴厅是围着一方水而成的,水的中间,有一个长寮,连接两边,原来那是一个大舞台。我们的桌子靠着水边的栏杆,好一边用餐一边观赏演出。
桌上的食物倒也丰盛,至于摆上来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边上,有一位穿着民族服饰专侍服务的彝族女子。导游曾告诉我们,按照彝族人的习惯,对这里的男的一定要叫阿哥,对女的一定要叫阿妹。我们中间的一个小伙子,见她年长一些,就问她,是叫您阿妹好呢?还是叫阿姐好?那彝族女子露出一口白牙点了一下头笑说:叫阿姐吧!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有些叫法,也不一定就是死规矩。这倒让我想起,在丽江时,摩梭族导游“多吉”曾告诫我们:见了当地小孩子时,千万不要问他(她)爸是谁。可我们没有去验证,现在看来也不一定就不行。
宴席中间,音乐响起,舞台上演出开始。表现当地生活的节目,多是歌舞,一个接一个,欢快喜庆。到这时,我不由想,是否是“天天长街宴,夜夜火把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一种当地的、民族的、国家的和谐及发展就行。
4、“我有15个女人!”
这次云南游,我和老伴儿是从空中来的。第一次坐飞机是由上海至北京,下午的行程,又是初春的阴天,没有看到外面的景致,这次不同,是晴日,白天。上飞机之前,我和老伴总是走在人群地包围中,对人的认识是直觉的:都是老大,当仁不让的在竞争着。飞机升起后,坐在窗边的我,正好能看到外面的景物,只见地面的景象不断地在变化。离地面越升越高,地面上的人也越来越小,直至从眼睛里消失不见。最初能看到的是棋盘似的有色建筑,错综交叉的线路,再升高些,崇山峻岭也小了,只能腑视到错落有致的山尖和深谷,一些山窝还落有白雪;当飞机上升到几千米的高空后,机翼下,最近的是白云,从白云的缝隙间望下去,全是高山峻岭、大峡谷、弯曲的像线一般的白道道,根本找不到人类的影子。看来,离人类越远,视野越大,人也就渺小到不知在何处了。人是什么?人是从高处看不到的山河中的一种寄生物,全靠山河供养着,他们和山河是一种母与子关系。
——不,人类和地球是兄弟!有人也这么说。更新观念的时代,总会有新观念产生。记得前年秋天聚会时一位朋友说的话:我们工作的时候,儿女靠我们供养,那时我们是爹,他们是儿子;现在,我们没工作了,儿子们有了工作,还有了孩子,那就得变过来:他们是爹,我们是儿子!——他说的无疑是眼下国人的一种事实。可这事实在空中是看不到的,直至我们重又回到了地面,又和人处在了一起。
离人类越近,就会感觉出,有所不能的人,更是无所不能的,有时或者说是肆无忌惮的。
“我有15个女人!”
在玉龙山脚处,在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的高山露天剧场,在红土墙和蓝天的大背景下,众多演员中的一位演员,面对坐在观众席上的众多游客,高举起双手,直言不讳地大声说。如果他是一位中国官员,就是女人数不止这些,也不会如此张扬;何况他扮演的是一个小民,怎能会有这么多女人?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我的心就不由震颤了一下。摩梭族导游“多吉”,颇能体察游客的心理,大巴车上坐定后,他便向我们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这里的摩梭族人实行的是氏族社会的走婚制。女孩子到了成年后,她就可以有单独住的屋子(闺房),她若是看上哪个小伙子并约定后,这个小伙子就可以在天黑之后,悄悄地来到她的房里,第二天天不亮,再悄悄地离去。这期间,若是二人不合,就可以自行了断,互不来往了之,有了孩子,由女家扶养,胖阿哥是不用管的。——这里的人以胖为荣,女的叫“胖阿妹”,男的就叫“胖阿哥”。没有养育儿女责任的胖阿哥,要是那种滥施情的,他的女人何止15个!难怪**在这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由自主地说:这里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
“多吉”还告诉我们,他们一家共有70多口人,由他姥姥主事。差不多一个连的人了,也没有各顾各去自由,仍然团结在一起,而带领这个连的却是一位母性!习惯了改革开放的我,有些好奇,瞅了个机会,问“多吉”:你们这里的领导都是女的吗?回说:也有男的,不过女的多。
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那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事了。到了人类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摩梭人仍然保留着这种社会形态,再剧烈的改革都没有改掉,真的是奇迹。在云南省,母系氏族社会形态,是不是只有摩梭族?我孤陋寡闻,不过,傣族姑娘阿玉说过的话,我倒记住了。她说,在他们的部族里,是不喜欢生男孩子的,如果生了,家人就会唉声叹气:生了个赔本的!生了女儿就像文明社会生了男丁一样,张灯结彩,一派喜庆!这真让初闻此事的我匪夷所思,就像乍看到石林时那样。
母系社会是以母子血缘关系这样一种献身行为组成的由母性主导的社会形态,虽说受到文明社会的挑战,但它上万年存在而不散的事实,肯定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与文明社会比,其中优劣,相信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们,自有公论吧。
5、泪多多
12日晚入住昆明酒店的次日,上午自由活动,换了一个叫邓为的导游。她中等个头,有点微胖,却胖得十分可爱,脸上总是带着笑,很是热情。下午,她带我们把行李放在一个地方后,指点我们去参观花市。逛花市中间,老伴看到了干花,说是儿子的女友对干花感兴趣,就买下来。送我们到飞机场的车开出拥挤的街道后,老伴突然发现,包装好的干花不见了!一定是拉在了那个放行李的地方。司机师傅要赶飞机,也调不了头,让给导游打电话,送到机场。果然,我们到机场不久,老伴正着急不安呢,邓为的电话就来了。从来人手里接过干花,感动得老伴直说谢谢,还说,亏得是跟团,否则这干花就没了。
邓为是我们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且时间最短的导游,摩梭族人“多吉”长一些,而跟我们时间最长、一开始就带我们的导游则是“阿玉”。
2653旅游大巴拉着我们起程了。一个小姑娘站在车的前头,手握麦克风,用甜美的声音,向我们介绍了她的情况,并让我们叫她“阿玉”。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
阿玉是傣族姑娘,属于那种比较小巧秀气的女孩子。那年她母亲怀她时,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感觉不好,于是,她早产了。怕急着出世的女儿不好养,老人就给她起了个贱名叫“狗狗”。也许是贱名好养吧,阿玉转眼间就长大了。家人花两万五千元给她买了件翡翠玉佩,这让她对父母对家乡,有了无限的眷恋之情。也许是那个坠在胸前的玉佩的原因吧,她被坠在了美玉的故乡。
阿玉很聪明,喜欢理科,因而考取了上海某大学。毕业到钢厂实习那年,她有望留在上海,就要签约了,一件小事让她改变了方向。那天晚上,他们两三个同学结伴到师傅家里去,每人都拎了一大包礼物。留吃饭时,师傅到外面拎回来两瓶啤酒,桌上的菜很符合上海人的风格。很快吃完了饭,阿玉却希望再有些苹果之类的东西填补腹内的空虚。师母心细,也很能体味下情,就削了一个苹果,切成八块,用盘子端了上来。回来的路上,男同学说,那酒都不敢喝,阿玉却急想找个地方再填进去一些东西。女孩子也就因此不由联想到,如果留在上海工作,背不住要找一个上海老公,岂不是就要经常饿肚子,那可就惨了!于是她十分想念起养育她的父母,想念起她的故乡,也许是这一念之差,她就放弃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上海,心甘情愿地回到了大西南高原的昆明。云南人的欲望并不是很高,却恋故土,只要有正常的生活就满足了;所以,像北京那样的大都市里,云南人就很少。阿玉对她的行动,有她自己的解释。
回到家乡后,阿玉也离开了她的专业,改行作了导游。很快,她就带起了外团。出外一次至少也得一个星期,虽说辛苦一些,但收入却比国内导游丰厚多了,她也很知足。那天,她又一次要外出,母亲在给她收拾行装,她的父亲在边上对她说:狗狗,回来后我带你去钓鱼!阿玉非常喜欢跟父亲钓鱼,听了十分高兴,带团期间她还想着跟父亲钓鱼的事呢,巴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谁知道,当她从国外一回到家,面对她的却是因病瘫痪在床的父亲!想到辛苦大半辈子的父亲有可能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过正常人的生活了,阿玉的心都要碎了。她甚至以为,父亲之所以这样,是她不在跟前造成的,她要在跟前,绝对不会这样!因而,她怀着万分自责的心情,放弃了有高收入报酬的“外导”工作,非常固执地、毅然决然地做起了收入低的“内导”,并为此而不悔。阿玉为些地解释是,她看重的不是收入,是亲情!亲情是用钱买不来的!对父母的深爱,让她把我们这些老年游客也当成了她的父母,行程安排慎密,照顾周到,就是正常安排的伙食,为了让大家吃好,她还自己掏钱给加菜。这一定是阿玉的价值和价值观吧。岂止是阿玉,也是云南人的价值和价值观吧。
飞机起飞。看着机窗外的云南,几天游程所见的人和事,一起涌上心头,心里不由说了句:泪多多!(意为摩梭族人说再见的意思)
高原,我的中国色,文章第9段中,对南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高原,我的中国色,文章第9段中,对南方的描写有的作用:
通过对南方的描写主要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反映了高原的特色。
一场夜雨洗落高原上的满天尘沙天蓝得出奇是哪篇散文
是作家袁鹰的散文集《雪莲》中的散文,1973年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补充教材有一篇课文就是这样的开头。
令人心碎的美,写给青藏高原(节选)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青藏高原
虽然我结束西藏之行已经很久了,但西藏那美丽的风景却依然记忆犹新。
那高耸的山脉、蔚蓝的天空、美丽的湖畔,这些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看见。那里的山脉直冲云霄,那里的天空无比洁净,比海还要蓝。高高的山脉与蓝蓝的湖水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有那白雪皑皑的雪山、五颜六色的彩虹、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都是西藏的“特产”。一个人如果没有去西藏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因为那里的高原风光会给你心灵以震撼并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再加上那洁白的哈达、清凉的青稞酒和浓浓的酥油茶,都会让你回味无穷。除此之外,康巴汉子刚强豪放的性格,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宏伟的布达拉宫就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西藏人民的骄傲。站在5190米的高度,就仿佛置身在云海里,有着飘然欲仙般的感觉。西藏的人口虽然不多,只有北京的七分之一,但是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足以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甚至乐不思蜀了。这种感觉如果不是亲临青藏高原是绝对无法感受到的。
这就是伟大祖国的青藏高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青藏高原。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描写草原的散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