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莆田莆仙木偶戏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1、简要描述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它流行于莆田市各地及其兴化方言区,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2、历史木偶戏艺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为莆仙人民所喜闻乐见。据唐《乐府杂录》和宋《都城纪胜》记载:“傀儡仔”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史料记述的是汉代“平城解围”的典故: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酋长冒顿困于平城,谋臣陈平为解危困,访知冒顿甚为好色,其妻阏氏对此十分嫉妒。陈平利用其矛盾,用雕刻的木偶化妆成美女,在城头上翩翩起舞,冒顿看得目不转眼,而阏氏大发醋意,她担心城破之后,丈夫必纳“美女”。于是迫冒顿退兵,刘邦遂解平城之围。由于木偶退敌有功,汉高祖便将它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因此木偶戏艺术的产生和演进发展追究其根源,莆仙木偶戏也是上述承传而来的。从中原士族“南迁”的记载和唐代莆田“百戏”演出的情况看,唐是木偶戏较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不断传入莆仙地区的年代。早在唐末中原战乱,人民为了“避乱”谪迁入闽居莆的很多,移民中十有九家皆祖籍河南,他们当中有许多木偶艺术家,入莆后以供豪门贵族和普通百姓娱乐卖艺谋生,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韵、遗风和风俗习惯。十二世纪中叶,兴化军内百戏木偶戏、和南戏并盛,看戏热潮高涨,宋代盛极一时。莆田诗词家刘克庄有诗云:“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椰榆。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郭郎线断事都休,却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个愁?”,盛况观一斑!明清期间,莆田秀屿、黄石、华亭和仙游榜头木偶戏班颇有盛名。五十年初,莆仙两县各有一个专业木偶戏剧团,民间也有40多班,莆田县还参加晋江专区会演。1979年仙游盖尾前连木偶到福州演出近一个月。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还远渡重洋,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很受侨民欢迎和好评。3、传承价值莆仙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镇乡村,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因此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莆仙戏早,至今还称木偶戏为“戏兄”。4、现状莆仙木偶戏班发展很快,并有女艺师登台掣线演出,还配有录音、喇叭扩音器等。莆仙木偶戏可分三大类:一是尊者戏,即《目连戏》,成为民间超度亡魂演出的剧目,往往与佛寺僧人的荐亡、拜忏法事仪式同时进行。二是《愿戏》,这是莆仙民众为酬神还愿,演出的“谢恩”戏。《疒鲁戏》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天花、麻疹等灾病演出驱逐瘟邪的木偶戏。戏中还极力赞扬民间神灵陈靖姑除妖驱魔,救渡众生的事迹。《北斗戏》是莆田民众因小孩满月或生病愈后,请木偶戏班演出酬神还愿的戏。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事剧之外的普通喜庆演出的戏。其主要还是为酬神还愿和娱神娱人。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中国木偶戏和人戏产生的最早例证。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1、简要描述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 2、历史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余下全文>>
中国木偶戏的现状怎么样?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最早是叫“傀儡戏”,也可以说是傀儡戏的一种,其他的还有布袋木偶戏,铁偶戏,《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的就是铁偶戏,只不过风格偏向于西方。其实《传承者》第一季久有了木偶戏,是铁皮木偶,链接拿走不谢
普遍观点认为木偶戏兴起于汉朝,至唐朝时盛极一时。汉代就有关于木偶戏的文字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东京梦华录》也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的记载,
传统的傀儡戏舞台,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接了戏曲舞美的特征,现代的布偶戏也是傀儡戏的一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霹雳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
传承肯定一直都在进行的,不然我们也看不到堪称国粹的木偶戏了,申请非遗的时候,国际上只是给了整体的木偶戏一个名额,但是国内还有许多地方性的木偶戏分支,例如辽西木偶戏,漳州木偶戏,泉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小时候在看北斗神拳、哆啦A梦,福建、广州、台湾的孩子正在看布袋戏,当时的布袋戏已经有各种改编和创新的剧目了,金光和霹雳比较有名的就是武侠,近年多了很多玄幻和神话类的作品,而传统的木偶戏就只单纯地存在于传承里了。
看木偶戏看哭你肯定不是第一人,前几年我看霹雳布袋戏的时候就已经看哭了。木偶戏传承到现代,由于技术的进步,木偶能做更多的动作,更多的表情,配乐、特效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所以木偶戏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已经与影视剧作品无异了,木偶戏就是有这种魔力,简单的动作能勾起人无限的感情。
木偶最早出现于汉朝,之后又传到华夏各地,最早的正统木偶戏已经无从考证了,现今的木偶戏倒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可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无外乎布袋戏,因为他们与时俱进,别的坚持传统的木偶戏最终也只能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里。
这样的艺术形式真心不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视起来,重拾匠心,让木偶戏能够呈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