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中国大陆女演员,1990年9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是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公司旗下艺人。2008年凭借出演《新版红楼梦》中少年“薛宝钗”被观众熟知。2010年出演建党90周年献礼片《建党伟业》中的“**”一角,凭借该片入围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2012年在电视剧《守望的天空》中担任女一号,饰演“葡萄”,2013年该剧荣获优秀中国电视剧“金天使奖”。2013年又陆续出演都市情感电视剧《花开半夏》《璀璨人生》等。
如满意采纳哦
三字经:里的句子什么意思
《三字经》释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相互之间遵守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欲望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
新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展开全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 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曰准济。
此四渎,水之纪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蒿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
三字经全文意思
展开全部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
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
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
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
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
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
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
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刘禹锡、白居易的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
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
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
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
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
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
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
”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
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白居易生平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
来到杭州西湖,看到湖边杨柳依依,让人不禁呤诵起唐朝 的诗句:
展开全部西湖原本是由海湾演化而成的一个泻湖,是经过了上千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才慢慢地由一个天然湖泊蜕变成为风景秀丽的人工湖泊的。
应该说,在唐以前,西湖的自然环境并不好。
当然,唐以前,西湖也不叫西湖,而是叫钱唐湖。
李渊建国,为避讳国号“唐”,“钱唐湖”才改为“钱塘湖”。
隋初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后,钱唐湖与人类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尤其入唐以后,人们围堰造田、开荒垦殖,包括日常的生产生活、运输交通都离不开钱塘湖。
人户的繁衍聚落给钱唐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到唐代中后期,钱塘湖的盐碱化、沼泽化日趋严重,这就直接引发了两次著名的西湖改造工程,即唐朝李泌主持修建的“六井”工程(约781~784年间),和白居易主持的疏浚筑堤工程(约822~824年间)。
应该说,白居易主持的工程是划时代的,因为正是白居易的筑堤,使得钱塘湖由天然湖泊质变为人工湖泊,焕发出了迷人的风姿。
比之后世的西湖,当时的钱塘湖虽不甚“精美”,但胜在清新出尘、灵秀自然。
白居易有诗《钱塘湖春行》,诗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此诗中,白居易仍然称西湖为“钱塘湖”。
不过,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三年,后被重新调回洛阳,在离开杭州之时,他题诗《西湖留别》,已改称钱塘湖为“西湖”。
虽不能确切认定“西湖”一词源出白居易,但至少在当时,“西湖”一词应该已在民间有所流传。
而白居易在之前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之后的《杭州回舫》和《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以及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刘禹锡在其《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的诗作中,都多次提到“西湖”一词。
【唐】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唐】白居易《西湖留别》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唐】白居易《杭州回舫》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唐】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唐】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一诗虽然描写的是杭州城的全景,但最后一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却是生动刻画出了春日西湖白堤烟柳葱茏、露草芊绵的妩媚胜景,尤其”“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禁使人联想到,从远处俯瞰西湖,看到湖面的水光波影,宛若看到少女的彩裙飘逸。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作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再以后,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在诗作中也曾多次提到西湖,但是纯粹写景的等不多,多为叙事或抒情,或是半景半情、寓情于景。
比如:李绅的《重别西湖》、元稹的《酬乐天雪中见寄》、张祜的《早春钱塘湖晚眺》、许浑的《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罗隐的《题磻溪垂钓图》、方干的《赠钱塘湖上唐处士》等。
【唐】李绅《重别西湖》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唐】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撼落不教封柳眼,扫来偏尽附梅株。
敲扶密竹枝犹亚,煦暖寒禽气渐苏。
坐觉湖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
钱塘湖上苹先合,梳洗楼前粉暗铺。
石立玉童披鹤氅,台施瑶席换龙须。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莫遣拥帘伤思妇,且将盈尺慰农夫。
称觞彼此情何异,对景东西事有殊。
镜水绕山山尽白,琉璃云母世间无。
【唐】张祜《早春钱塘湖晚眺》落日下林坂,抚襟睇前踪。
轻澌流回浦,残雪明高峰。
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
聊当问真界,昨夜西峦钟。
【唐】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唐】罗隐《题磻溪垂钓图》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唐】方干《赠钱塘湖上唐处士》我爱君家似洞庭,冲湾泼岸夜波声。
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
常共酒杯为伴侣,复闻纱帽见公卿。
莫言举世无知己,自有孤云识...
三字经原文和译文
三字经原文 三字经原文: ————————————————————————————————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
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
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
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
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
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
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
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
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
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
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
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
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
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
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
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
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
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
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
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
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
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
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
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
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
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
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
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
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
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
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波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
波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
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
找成语意思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10个!!!
闻鸡起舞 语出《晋书.祖逖传》: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后世之人誉有志报国,及时奋发,常用“闻鸡起舞”之成语。
枕戈待旦 语出《晋书.刘锟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戈:古代一种武器。
旦:早晨。
枕戈待旦,既头枕武器躺着,等待天亮。
形容杀敌心切,一刻也不松懈。
先吾着鞭 语出《晋书.刘锟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耳。
”着鞭:挥鞭催马。
先吾着鞭,比喻他人比自己抢先一步,自己也要迎头赶上,争取后来居上。
多难兴邦 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又见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兴:复兴,振兴。
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
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无出其右 语出《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出:超出。
右:上,古代以右为尊。
无出其右,指没有能超过他的,形容人才出众,无人比得上。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
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
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
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
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
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
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
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
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
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
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
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
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
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
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
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
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zhuo)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
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
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
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
我诗病生硬,君诗尚风调。
风调病纤,生硬病赣。
欲救纤、赣,无非多...
诗隐 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魔,诗豪,诗囚分别如下: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有没有觉得李沁长得很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