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余下全文>>
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余下全文>>
屈原有多少名诗佳句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故事
九歌是优秀诗人屈原的一首经典诗歌,讲述了一位多情惆怅的女鬼在山之巅默默等待的故事。这首诗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词华彩瑰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是战国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
谁讲一下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余下全文>>
屈原的故事背景
屈原
(前339?~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亥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著作
创作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余下全文>>
屈原的生平事迹(简略)重点是屈原沉江
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余下全文>>
谁知道屈原的小故事?急用啊!是人就帮帮忙!!!
屈原自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非常乐于助人。 小屈原的为人非常善良,周围的邻居村民都非常喜欢他、赞誉他。话说楚国年代战事连连,硝烟弥漫,个个诸侯国的纷争不断。他自小就有为国效力雄心壮志,他饱读诗书,学到书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说只要善待每一个国民,就能兴国也。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老婆婆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紶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他又低头看看自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关于屈原的一生经历,详细点~~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 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 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 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 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 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 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 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 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 同之处。
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 “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 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 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 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 “安民”,在中原儒家思想如出一辙。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 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 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 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新论·言体论》) 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汉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 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 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 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巫文化对楚国审 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 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 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楚国到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家之间兼并激烈,根 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 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 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 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 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屈原,名平。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 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 属楚国公族。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