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应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网上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由潘岳南平讲话讨论所想到的》,我认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南平经验的讨论引向了很深的层面,就是我国的思想建设的层面。
此文提到了当今中国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方面许多人的基本观点其实是相同的,但一争论却常常走到了“极端的边缘”上。此文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各自运用的思想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观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
此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今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或话语体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 “一群盲无头绪,高喊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们”。此文认为,“这种纷乱的思想状况,是导致互联网上讨论出现极端现象的主要原因。”此文进一步指出,“我以为,我们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话语体系下讨论,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就如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现代化标准进行,还是要自己制定一个新的标准进行一样。”
此文最后认为,“就目前而言,或可为中国带来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体系的,也许只有民族主义了,因为他是中国人自身的情怀,是中国人维护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就产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来的,是内在的。有人或许会说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认,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我们只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点上才能触摸真实。从这一点上说,民族主义只是一个思想的平台,通过他才能整合出属于中国的思想体系。”
此文最后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结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最高成就“是能激发出一大群能从中国实情出发,以中国的繁荣强大为本的民族主义者,这些民族主义者能以宽大的胸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与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质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型文明的哲人。说的更简单明了一点就是,我希望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能孕育出一些类似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等的大哲人。不仅如此,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还需要出现一些实干家,能践行这些大哲人的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的人。中国的民族主义只有发展到这一步才是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繁荣强大之时。”
我在《<兴华策>的形成与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对我的思想的定性”中进一步将我上面的观点表述为:
“许多人常常喜欢把我定性为民族主义,我认为这种定性是片面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将我定性为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最恰当的。
事实上,我最初上网时宣传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后来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网络上的思想界对中西文化融合并不关心。当时网络上的热门是民族主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 而在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义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为互通的,所以我才发表了一些民族主义方面的文章。
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问题上来,因为我感到民族主义就其本身而言,始终不是一种建设性力量。民族主义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寻求将我国、我们民族建设成为繁荣、强大、优秀的国家和民族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而这种内在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决的。
实际上,随着对民族主义争论的深入,民族主义这种内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议宣网友提出了什么是成熟的民族主义的问题,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的民族主义就是最成熟的中国民族主义。
另外,许多人担心民族主义会激发民族分裂情绪,这种担忧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不会激发这种情绪的,所以我认为民族主义应该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事实上,我认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够成功的话,在后人看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它起到的作用是为中西文化铺路。因为这场民族主义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思潮的反击,它意味着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从此我们摆脱了那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那种积极探讨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与弊?
展开全部 中国民族主义应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网上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由潘岳南平讲话讨论所想到的》,我认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南平经验的讨论引向了很深的层面,就是我国的思想建设的层面。
此文提到了当今中国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方面许多人的基本观点其实是相同的,但一争论却常常走到了“极端的边缘”上。
此文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各自运用的思想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一观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
此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今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或话语体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 “一群盲无头绪,高喊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们”。
此文认为,“这种纷乱的思想状况,是导致互联网上讨论出现极端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文进一步指出,“我以为,我们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话语体系下讨论,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这就如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现代化标准进行,还是要自己制定一个新的标准进行一样。
” 此文最后认为,“就目前而言,或可为中国带来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体系的,也许只有民族主义了,因为他是中国人自身的情怀,是中国人维护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
就产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来的,是内在的。
有人或许会说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认,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
我们只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点上才能触摸真实。
从这一点上说,民族主义只是一个思想的平台,通过他才能整合出属于中国的思想体系。
” 此文最后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结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最高成就“是能激发出一大群能从中国实情出发,以中国的繁荣强大为本的民族主义者,这些民族主义者能以宽大的胸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与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质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型文明的哲人。
说的更简单明了一点就是,我希望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能孕育出一些类似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等的大哲人。
不仅如此,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还需要出现一些实干家,能践行这些大哲人的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的人。
中国的民族主义只有发展到这一步才是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繁荣强大之时。
” 我在《的形成与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对我的思想的定性”中进一步将我上面的观点表述为: “许多人常常喜欢把我定性为民族主义,我认为这种定性是片面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将我定性为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最恰当的。
事实上,我最初上网时宣传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
后来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网络上的思想界对中西文化融合并不关心。
当时网络上的热门是民族主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 而在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义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为互通的,所以我才发表了一些民族主义方面的文章。
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问题上来,因为我感到民族主义就其本身而言,始终不是一种建设性力量。
民族主义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寻求将我国、我们民族建设成为繁荣、强大、优秀的国家和民族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而这种内在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决的。
实际上,随着对民族主义争论的深入,民族主义这种内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议宣网友提出了什么是成熟的民族主义的问题,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的民族主义就是最成熟的中国民族主义。
另外,许多人担心民族主义会激发民族分裂情绪,这种担忧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不会激发这种情绪的,所以我认为民族主义应该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事实上,我认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够成功的话,在后人看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它起到的作用是为中西文化铺路。
因为这场民族主义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思潮的反击,它意味着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从此我们摆脱了那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那种积极探讨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
”
谈谈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前景
展开全部 近年来,从报刊上读到不少探讨中西文化方面的文章。
其中有的文章在谈到借鉴、吸取西方文化之长,融合中西文化精华,以实现中国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的时候,多强调中西两种文化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并行发展”,“完善融合”。
而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的矛盾、对立、冲突的一面,好像视而不见;对我们在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中,应保持自主地位,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也似乎不在考量之中。
这种认识,引起了我的关注。
诚然,我们期待中西文化从对峙走向对话,彼此之间加强健康的、积极的合作交流;我们也应保持对西方文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但我认为,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
为什么要强调“以我为主”呢? 首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因为我们正在建设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先进的、现代的、社会主义的,也是保持着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
****在谈到科学发展观理念时就指出过,这“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①**的话启示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既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又要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坚守精神家园。
这样才会取得我们期待的硕果。
大家知道,中西文化的内在价值是不同的,这是中外学者都承认的。
在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在坚持中国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借鉴、吸取西方文化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总理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进行了概括: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②这四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仍有现实意义,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在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坚守中国文化中这些独特的东西,而浸染在西方文化中,那么,日积月累就会不自觉地丧失这些东西。
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便很危险。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以我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由来已久的西方中心主义强势并未退潮,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不平衡状态并未改变。
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
近些年来,西方大力宣扬“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意欲以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取代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全球文化通通西化。
大家记得发生在2 010年初的谷歌事件。
这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早在好几年前,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说过:“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这次美国谷歌公司以西方的法律和理念,要求中国开放互联网搜索监管,就是美国兜售“网络自由”,想用“网络霸权”来控制世界的典型事例。
正如一位外国政治分析家说的:“美国(在谷歌事件中)采用强势立场,是试图影响中国的未来。
”此话是讲到了要害处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依法对其监管,理所当然。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自主地位的体现,也是“以我为主”思想的体现。
再次,我们还应看到另一种不平衡,即中西文化交流上,我们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无法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相比拟。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福尼,前不久撰文说:“可惜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京剧和李小龙外还一无所知。
”此话说得或许有点夸张,却也反映了这种不平衡的客观存在。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一个半世纪来,西方人总是居高临下,片面地、盲目地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先进于中国文化,只想大力地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却不想实事求是地、平等地来了解、理解中国文化。
这自然和西方的强势有关,但另一方面,这和一些中国人、中国学者在文化帝国主义的打击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伤害有密切关系。
一个半世纪来,不少中国学者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一直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比如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中国文字太落后,应当废除,另走一条拉丁化、拼音化的道路;认为用中国哲学武装起来的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国医学,是不科学的,只能允许西医存在,中医则应当废除;认为孔子学说应该一概打倒。
诸如此类论调,不曾停止过。
要不是亿万中国老百姓和爱国人士的不断抗争与护卫,其后果势必割断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根,给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和现代化带来巨大灾难。
尽管如今这种中西文化间相互了解的极不平衡状态,有了很大改观,但要彻底改观,还有赖于我们综合国力的大提升,有赖于全民族的不断抗争,有赖于不断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为了勾勒出近代文化嬗变的脉络,我们先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做一个简述。
一 中国古代几千年,人们在宗法血缘关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成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模式,从先秦儒、道、 墨、法等诸子百家到汉代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使这一伦理——政治型文化体系越来越成熟,这种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其价值趋向就是注重伦理道德,追求社会的安定和人际的和谐,注重心理感情的安逸,注重内在超越的精神价值。
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伴随着小农经济和大一统的政治等级制度,维系着传统社会生活得以平稳缓慢地运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主要内容。
第一,天道的观念,儒家信天,言天,天即是指自然界的天,又是指主宰人世之天。
这个天不象基督教的上帝,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它在冥冥之中安排人世间的一切,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 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天的意志为天命,儒家讲,人道和天道是相通的,为人道可以参天,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王者要观天道而行事。
显然这种人格化的天带有相当大的神秘性。
在这一观念下,儒家借助于天的权威又竖起皇帝的权威,皇帝的另一个名字叫天子,即上天的儿子,为天子受命与天。
因此,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是“奉天承运”。
这样,皇权在观念上同天道连在一起,皇帝就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在世代承袭的过程中积淀而成为传统。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天道的观念根深蒂固像山一样压在中国人的心头,如此的沉重而无法解脱。
第二,大一统的思想。
儒家认为,“春秋”中国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是天经地意不可违背的事情。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大一统的理论,反对和制止了许多可能出现的动乱和分裂,曾经起到过巨大的凝聚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大一统的理论总是在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排斥了许多不应该排斥的事物,并由此在某些方面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纲常伦理,这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自西汉以来成为维系封建制度的精神力量。
在政治生活中它关注的不是每个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关系。
它强调人应当遵守他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规范。
而中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承认人与人的不平等,正是在承认不平等的前提下儒家提出了调整人际关系的“三纲五常”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常关系,叫做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种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家族取向很深的社会之上的。
封建社会的国家实际上就是家族的扩大。
于是儒家将家族的人伦关系政治化,提出忠孝合一,家国合一,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
在儒家看来,既然国家是建立在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之上的,那么治理国家就不能依靠武力,而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靠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所谓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对个人人格的要求之上的,对政治事物的关心和参与也就只限于圣君贤相,或士大夫阶层。
而一般的民众只能期盼“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理想境界出现。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儒家的道德政治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实现,圣君不多,昏君暴君却比比皆是。
所以说儒家的道德政治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
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
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
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
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
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
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
”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前景有哪些?
前景有: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品性。
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想到贫乏。
但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匮乏,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
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扩性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敛许多。
其次,从社会生活层面讲,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往后的生活当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随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从文化精神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各有哪些方面
展开全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在于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意识。
由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东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较大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逊谨慎、平和不争,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并以此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进行传承,而西方人则信奉个人主义,以个人的成败来评定其人生价值。
只有通过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来认识文化差异,才能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带来的误解。
...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或融合、、名句和事例、、多多益善。
你也是嘉定一中的吗 春秋战国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那些诸子的论述是自由开放的.从汉开始,开始逐步形成了有益于封建王朝的统治.科举制度更是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儒家思想也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君子慎独即对自己的道德(即人心)约束作颜回这样安贫乐道人的初衷,逐步发展为修齐治平是做官,中庸之道是混,论语也成为礼教,一种对行为的约束,甚至背弃人心,人性.如贞节牌坊.八股文的训练也逐渐把血液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都淘汰了..现在,不仅在青少年中,甚至在一些领导干部心目中,对传统文化尚存在一些误区。
他们认为:现在我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还用去学过去的老古董?甚至有些非中文系的本科生,在上诗词选修课时也都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甚或还有人认为:现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时代,怎么还去学封建社会的文化呢?认为这是穿旧鞋、走老路、开倒车,与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
物质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关系十分密切。
比如北京市早在十余年前就毅然决定了北京的支柱产业:文化和高科技两项,其中文化产业,多半是传统文化,因为北京的文物众多,人文景观在全国独占鳌头。
又如旅游经济,在很多省市都是支柱产业,如云南、西安、杭州、南京、开封、洛阳等古都,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武夷山、华山、泰山、蒿山等寺观经济都是依托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古镇古街风貌等获得旅游经济效益。
湖南桃源县就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旅游昌盛,武昌的黄鹤楼就因为唐朝崔灏的《黄鹤楼》诗而名扬天下,杭州西湖就因为柳永一首《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驰名中外,昆明大观楼就因为有《大观楼长联》而享盛名,浙江诸暨就因为是西施的故乡而发展兴旺,成都都江堰就因为李冰治水、川主庙、二郎庙而游人如织……现在连外国人都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搞文化产业,抢占文化市场,如日本的花木兰动漫卡通就是窃取中华传统文化搞的。
韩国电视剧很多情节都源出中国儒家的亲情伦理。
英国也想制造孙悟空的动漫卡通占领中国市场。
当今美英文化产业业已超过汽车制造业。
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密切。
看电影《刮痧》问:中西文化融合的利与弊?
中医的诞生基础是草药学,也就是说古人在没有现在的各种成分检测仪器的时候,通过草药对人体的各种作用而逐步形成的。
西医则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各种药物都是化学物品,天然的和合成的,全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室制作出来。
中医的医理是君臣相辅,见效较西医稍缓;西医则可以形容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标明确而直接,效果显著。
不过大家都明白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中医对人体的损伤是最小的,西医效果急而对人体损伤较大。
融合的话,则可以用中医的医理指导西医“攻击”方向;也就是大概可以这样比喻融合的方向:中医是参谋部和宪兵,西医是各个集团军团。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抛砖引玉。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最早在什么时候?请把参考的文献标明,我需要写一...
可以从被动的融合和主动融合两方面谈啊。
主动融合:历史上游历中国的西方学者、商人、传教士等友好往来;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国家建交。
被动融合:民族的血泪史。
被侵略时期的强迫接受。
建议你到你们学校的电子书库查询,每个学校都会买这样的书库,里面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专业论文,免费的喔(学校已经付过费了),一般都是PDF格式的。
我写论文时用的就是学校提供的电子资料库,海量查询,资料绰绰有余。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各有哪些方面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在于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意识。
由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东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较大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逊谨慎、平和不争,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并以此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进行传承,而西方人则信奉个人主义,以个人的成败来评定其人生价值。
只有通过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来认识文化差异,才能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带来的误解。
我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你这个问题总的很大,感觉好象是一个论文的命题。
如果不是论文的话我胡说你乱听,如果是论文的话我健议你先看一本书。
《世界是平的》恩道尔写的。
不错。
经济说白了就是人类的一种欲望行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指天、地、君、亲、师。
其要义就是德,如果就单纯来讲从汉代道德就是帝王从思想上控制国民一种操纵方式(包括佛教等)。
西方世界的精神观讲究个人中心,讲究自我、个人自由。
在他的个人世界观里自我是世界观的要义。
思想决定行会,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他们命题就是从道德角度考虑的较多,而西方人考虑的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较多。
中国现有的经济行为主要还是以西方国家为主自我经济为辅。
外国是有方有圆,中国是方就是圆,圆就是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