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用英语表达
1.In my opinion, ...
2.In my view, ...
3.I suppose that, ...
4.I maintain that, ...
5.As far as i'm concerned, ...
6.As i see it, ...
7.From where I stand, ...
8.It seems to me that ...
9.From my point of view, ...
10.It's my feeling that ...
例句
1."In my mind, they are fabulous," she said.
她说:“在我看来,它们非常完美。”
2.They all looked alike to me.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样的。
3.Her shoes looked cheap and nasty to me.
她的鞋在我看来很不值钱。
4.This distinction seems to me to go to the root of the
matter.
在我看来,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
5.This attitude seemed to me unduly fussy.
在我看来这种态度过于大惊小怪。
《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注释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句子是?
《论语》中有多处表现出孔子主张安贫乐道的思想。
比如《雍也》记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
这段话表面上是孔子在称赞颜回,实际上是孔子通过对颜回的赞扬来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另外《述而》中记载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是其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体现。
但是,咱们不要误以为孔子是因为自己生活贫穷才主张安贫乐道的,其实恰恰相反,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生活条件大都是很优越的。
正是因为生活优越,才让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明白道的重要性,提出应当能够做到安贫乐道这样的思想。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孔子大概是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
不过,孔子的家庭出身“少也贱”,未必没有挨过饿,所以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成为君子的高标准、严要求,能够得到这样的标准和要求的人,一定能够安贫乐道。
论语中表现了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安贫乐道的句子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
疏食,粗粮。
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
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
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
论语 描写安贫乐道的句子
圣人追求中庸之道,不会偏执,怎么会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呢?圣人的教诲一定是合乎人性本真的。
人性喜好富足而厌弃贫穷,圣人也是如此,而且肯定人的这种追求。
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态度很明确。
但他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也追求富贵,但前提是依据道义,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比较贫乏的,在这种处境下,孔子认为安贫乐道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吃着粗茶淡饭,却一心追求圣贤之学,才是君子的表现。
所以,孔子最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并将他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总而言之,孔子赞赏安贫乐道,却并非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或者说,他是有限度地提倡和肯定。
《论语》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2009-7-16 19:27:00 | By: 任晓丹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善其身是为人从政的前提。
而谈到论语中的修身之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君子之风”。
“君子”二字在论语这本区区两万言的经典中,就出现了107次之多。
但究竟什么是孔子本人眼中,乃至儒家理论学说的君子的定义呢?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么,让我们回到论语的原文中,来略作分析吧。
一,君子之孝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在这一篇中,君子之风体现为“孝悌”二字。
孝者,孝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
“孝悌”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所必备的品质中最为基础的一点。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就连犬马,出于本能,都知道应该要供养父母;而作为君子,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供养父母,而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孝敬的心来侍奉父母。
只有做到这基础的一点,才可立本,才可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繁华社会中,我们奔忙于日新月异之间,但我相信,君子之本却依然是所谓的“孝道”。
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学历、地位、财力等等,但“孝顺”却是一个人为人最基础也最本真的要义。
我们剥离开这社会附加给人的一切粉饰的外在,留下来的那些最为人性的的纯粹之中,一定有一个“孝”字。
我曾不止一次的见过许多身陷囹圄的人们,他们或许曾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无一例外的是,当谈及家中牵挂的老人时,潸然泪下,悔不当初。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后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无法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家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他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事业鞠躬尽瘁? 中华传统,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感恩、回报,以立君子之本。
(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虑。
这种略带矛盾的心态将一颗孝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世上最无奈也最痛彻心扉的悲凉了。
父母将他们的青春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看着我们一路成长。
但往往当我们羽翼丰满之时,却恍然发现父母竟已是一夜白头般突然老去。
于是,我们只能焦急又心痛的珍惜他们的夕阳时光了。
所谓君子,正是在于他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奉献,并时刻警醒着自己,回报父母的时光有限,不要留到时不我待之后才后悔莫及黯然神伤。
君子之孝,正是体现在这一喜一惧之中。
而我认为惧的感情其实更深刻,也更动人。
我们只有时刻心怀着这对于岁月无情的畏惧,才是爱之深,情之切。
二,君子之学(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即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这与本章中所说的“博学”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
《论语译注》中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
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
” 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同于“百工之人”的。
百工之人,往往长于一事,不及其他, 以一技之长谋求生计。
而“君子”,则应该有着广博的学识。
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应而也难怪会有人讽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因此来批评他的“君子不器”这一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所谓的“君子不器”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孔子所阐释的“君子不器”,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他对于自己,同时也是对于诸多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种要求,那么也未尝不可。
而实际上,孔子也在其一生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如此痴迷于《易》,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
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知”与“智”关系。
如果说前一章的“君子博学”讲究的是君子之学的内容,那么这一章阐述的就是君子之学的态度。
求学之人追求的,无非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问及“知道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
但敢于承认“不知道”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
说是智慧,是因为“知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比“知道我知道什么”更高了一个层次。
只知自己所知的东西,无形中就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中,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但只有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才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