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描写对仗的句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姐不如二姐娇,三寸金莲四寸腰一丈长竿一寸钩,一蓑一笠一扁舟,一天一地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传书望断三春雁,倚枕愁闻五夜鸡.七夕一逢牛女会,十年空说案眉齐.万千心事肠回九,二月黄鹂向客啼....
求对仗的句子:将心比心,日久见人心。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
【我们学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对仗的句子.请为下面的句子补写出与其对...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陈毅 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 尼克松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城在景中 景在城中 城景交融 漓江春水绿悠悠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峰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1959年游阳朔作 水如罗带山如屏 奇秀莲峰古有名 东岭朝霞新面貌 锦绣河山寿阳城 -----美术家帅础坚1960年 古代碧莲峰又称寿阳山,因此阳朔又称寿阳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唐代校书郎 尚书郎沈彬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 -----爱国志士吴迈1935年 带字石刻为清朝阳朔知县王元仁于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 王元仁相传为王羲之后裔 带字高5。
73米 宽近3米 “一带河山 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 万古流芳” 九马画山 自古山如画 而今画如山 马图呈九首 奇物在人间 -----清人徐云 莲峰钓石开诗境 渔火朝霞入画图 古寺重光千载梵音流逸韵 碧莲叠翠一江清景展新图 画窗八景: 鉴寺遗踪 朔城佳境 双峰锁江 古榕藏猫 东岭朝霞 白沙渔火 南厄古道 碧莲叠翠 西郎何事面西方 欲会东郎隔大江 自古良朋时一遇 东郎未会恨斜阳 鸟语君行早 花香客去迟 争道桂林好 岂知阳朔奇 无山不如画 到处总相宜 阳朔风景甲天下 天下风景数兴坪 人家都在画图中 风景尽在西街中 天下风光数桂林 岂知阳朔更怡情 荔乡山水几清幽 山外青山楼外楼 虎吞金钗落碧水 大光亭下月移舟
对偶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无名氏《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词最讲究对仗。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
——《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七律·到韶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菩萨蛮·黄鹤楼》...
什么是对仗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
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
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跪求关于梦想和目标的句子,一定要是小句子像春联那样,对仗,字数...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 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 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 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 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 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 江 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 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
揽辔对飞艎。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
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 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 支 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五色笔,十香词。
泼墨对传卮。
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
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
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宝塞;一 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俎对醢,赋对诗。
点漆对描脂。
瑶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沽酒价,买山资。
国色对仙姿。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 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
萤炤对蚕丝。
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
流涕策,断肠诗。
喉舌对腰肢。
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
禹庙千年垂桔柚,尧阶三尺覆茅茨。
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 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
野葛对山栀。
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
专诸剑,博浪椎。
经纬对干支。
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
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
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 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五 微 贤对圣,是对非。
觉奥对参微。
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
鸡晓唱,雉朝飞。
红瘦对绿肥。
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
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 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戈对甲,幄对帏。
荡荡对巍巍。
严滩对邵圃,靖菊对夷薇。
占鸿渐,采凤飞。
虎榜对龙旗。
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
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暗哑霸主威。
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 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衰对盛,密对稀。
祭服对朝衣。
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
乌衣巷,燕子矶。
久别对初归。
天姿真窈窕,圣德实光辉。
蟠桃紫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玉妃。
霸主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 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
六 鱼 羹对饭,柳对榆。
短袖对长裾。
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
周有若,汉相如。
玉屋对匡庐。
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 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
选授对升除。
书籍对药柜,耒耜对耰锄。
参虽鲁,回不愚。
阀阅对阎闾。
诸侯知乘国,命妇七香车。
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
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 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
囊橐对苞苴。
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
骖鹤驾,待鸾舆。
杰溺对长沮。
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
南阳高土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
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 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七 虞 红对白,有对无。
布谷对提壶。
毛椎对羽扇,天阙对皇都。
谢蝴蝶,郑鹧鸪。
蹈海对归湖。
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
麦饭豆麋终创汉,尊羹胪脍竟归吴。
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酒 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罗对绮,茗对蔬。
柏秀对松枯。
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
云梦泽,洞庭湖。
玉烛对冰壶。
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
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
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 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宾对主,婢对奴。
宝鸭对金凫。
升堂对入室,鼓瑟对投壶。
砚合璧,颂联珠。
提饔对当垆。
仰高红日尽,望远白云孤。
歆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
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 田五亩...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