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虚词的意思
不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译时,"何",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以何"?(《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多么",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①新妇车在后。
可译为"并且"或",即连接状语,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北面而事之;罢了",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宰以卓异闻;却";怎么样""怎么办"。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杜鹃啼血猿哀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没多久"!(《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①青。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术业有专攻;怎么这样"呵":"而且",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可译为"。
可不译,逡巡而不敢进。
《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哪"。
①一旦山陵崩,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谁何;,用作代词,或不译;""。
①至于誓天断发;等。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舅姑爱其子;为什么""什么原因",隐隐何甸甸。
可译为"如果""假如";拿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①诸君而有意: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根据",介宾短语。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好像,枪榆枋而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可译为"为什么"?"要后置;但是":"",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译为"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①何不按兵束甲;什么"啊";",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怎么",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怎么"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什么";就""接着",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哉""也",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春节对联及横批,赏析(10条)急!!!!!!!!!
借鉴!!!!!!!!!!你可以捡重要的赏析写。
1.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
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
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4. 东墙倒西墙倒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
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
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
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
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
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5. 酒狂称圣草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楹联续话》卷一)。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写的对联(《古今联话》第148页)。
杜甫是"诗圣",风格与"草圣"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庙。
此联从时代着眼, 上联以感叹口气说,几千年来能有几个杜甫这样的诗人。
下联说,即使像这样的诗人在当时也并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财富是流传下来了。
6. 萍水因缘成一梦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挽蔡锷联(《古今联话》第202页)。
此联情词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
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
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
因缘比姻缘意义更广。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则睡耳哲人...
《王氏门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王子明(中书是官名),大名叫莘人(什么什么样的人,类似于过去叫狗剩什么的,好生养的意思)。
对待嫂子礼仪有加,和弟弟也是非常亲近。
家里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饮食也不是很挑剔,只是很少吃而已。
曾经有人尝试在他的羹里放了墨汁,子明就只吃饭。
问他为什么不喝羹,他说,我不喜欢吃肉。
后来又放墨汁到他的饭里,他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你可以准备粥了。
性格独立自强,很少置办田地房子,免得后代为 争夺财产 陷入不义的地步。
子明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告诫儿女子孙说,我们家族一直都是以清誉美德流传,(我死以后),你们要勤俭节约,保持家风,不要事事奢侈,也不要用很隆重的葬礼对待我。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
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翻译方式 直译和意译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
”(《论语·子路》) ?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
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如: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
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 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3) 原文: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
文言文的问题高中的文言文老是出现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这几种...
宾语前置:首先找到宾语,正常的宾语是在谓语的后面的,如果出现在前面则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出现在宾语的后面则是定语后置介宾后置:所谓介宾结构实质上就是状语,状语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
文言文问题关于倒装句式什么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请举例说明.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
...以及对.构成介词吗?介词或短语在句中什么作用?一般在句子的什么...
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现分析名词活用 . ◆ 名词→动词 ① 后面带宾语: 今王鼓乐于此.名词 “鼓” 带宾语 “乐”, 用作动词:弹揍. 冠切云之崔嵬.名词 “冠” 带宾语 “切云之崔嵬”, 用作动词:戴. ②后面带补语: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 “履” 带补语 “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郑商人弦高市于周.名词 “市”带补语 “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 名词→动词 ③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 “水” 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名词“王” 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④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⑤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 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⑥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有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使动词、◆名词→意动: 域民不以封江之界.名词“域”后带宾语“民”,用作使动词.“域民”即“使民域”,意即“让百姓定居”. 孟尝君客我.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①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③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船”作动词“载” 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④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孤帆一片日边来.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良庖岁更刀.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南取百越之地.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⑦表示情况逐渐的发生变化: 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 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 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 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 并列关系 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同位关系 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 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 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 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 愿为市鞍...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古文中的状语后置和宾语后置怎样判断?
状语后置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文学常识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
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
《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
《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
韩非,荀子的学生。
《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
《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
《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
《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
《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
《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
《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
《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
《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
《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
《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
《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
《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
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
存诗近3000首。
《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
《小石潭记》《童区寄...
求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一文答案!!!!!!!!!!
成都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语 文 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18分)一、 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xuàn);我听见有人啜(chuò)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B.曾鲜(xiǎn)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赵州桥结构匀称(chèn)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ié)难作者,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jiáo)消化。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她忽然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B.托尔斯泰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具有犀利的眼光,能够看清真相,能全面揭示广茂无垠的宇宙。
C.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常有的预兆,我感到一种不可明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学者感到挺纳闷,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然而,在众目葵葵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B.要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具匠心、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秘 密 □□ 成都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语 文题 号 三 四 五 总分 总分人编号分 数 A 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总分人编号分 数 B 卷 第II卷(共82分)注意事项: 1.第II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编号 三、(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
(任选六句填写)(6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冯媛客孟尝君句子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