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上大学已3年了,却很少回家,她只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而就在这惟一的一封信里,却充满了对父亲的埋怨和不解。
信上说她不理解父亲。小时候,父亲很爱她,一下班就回家,给她讲故事,陪她玩耍。她有什么愿望,父亲总能帮她完成。但令她觉得委屈的是,她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而想复读时,父亲作为一名正式教师,每个月有893元的工资,却以家里经济困难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另外,从2002年的暑假开始,女儿发现原本生活、工作都很有规律的父亲,经常一出去就几天不回家,其理由竟然是“打牌”。然而,学校的陈校长却不相信这个曾经的慈父、以前极其敬业的老师会迷上赌博。在陈校长的再三追问下,他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原来他并未去打牌,而是在离家10里远的一个煤矿当上了矿工。作为矿工,一个月还可拿到1500多元,这在当地已是很高的收入。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家里的一个笔记本上,却详细地记着他欠下的两万多元的外债。那么,他这些年挣的钱都用到哪儿去了?
这与一个承诺有关。
2002年,他偶然知道奇隆村的蒲志华家里非常困难,刚上小学的小女孩面临辍学。小女孩对读书的渴望让他想起自己未读过书的姐姐。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小女孩如果不读书,她一辈子都可能摆脱不掉贫困。这时,他伸出了手。
他就是乡村教师刘念友。
这个隐藏了3年的秘密被揭开后,一个被埋藏了28年的更久远的秘密呈现在人们面前。从28年前走上讲台起,刘老师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资助贫困学生,现在他正在教的17个孩子,全都接受过他的资助。
从爱到爱的路上,他一个文弱书生下矿井挖煤,节衣缩食,承受着女儿的不解和埋怨,甚至还要经受社会上某些人的嘲讽。可是,他依旧执著。
记者问他:“你会一直资助下去吗?”
刘念友说:“资助贫困学生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记者又问:“习惯是什么意思?”
刘念友说:“习惯就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