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摘抄经典美句
1、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2、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电,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3、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
4、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5、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
6、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8、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
9、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10、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美在最深处——读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作者:董岩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5
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梁衡所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没有想到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散文发表后好评如潮,当年即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全国师范教材。在最近两年开始的新一轮教材修订中,又接连被选入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编选的中学及专科教材。在发表后的四年间,该文被接二连三地被收入各类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以这个篇名为书名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这说明选家“英雄所见略同”该文也是作者的散文继《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第四次入选中学课本,在当代作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课本较多的一位。
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从小到大,记忆中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作为科学家的她:发现了镭、两获诺贝尔奖、忍受着丧夫之痛献身科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在梁衡的笔下,却生成了另一番景致。梁衡说:“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在这里,我们真的有一番惊喜。人们看到了一个另样的居里夫人:她蜕去了身上的光环,一改严肃的面孔。玛丽·居里这个沉静的波兰女子,优雅生动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朴素,那么坚强,那么执著,隔着岁月厚厚的尘沙,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她的人格力量,触摸到了她的精神之美。感谢作者,使我们真正认识了作为女性楷模的她。
居里夫人,一直是梁衡甚为敬仰和推崇的女性之一,早在1984年他写《数理化通俗演义》时,就已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详尽资料,并思考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真正的美。作者在1991年的《人的外美与内美》和1994年的《大喝一声,慢慢道来》两文中又再次关注和讨论到这些问题。他说,“一个人能以最美的外貌在最佳的年龄,成就最了不起的事业,就像一首最好的诗又配了最美的曲,这样的人真是千古绝唱了。”这样看来,《跨越百年的美丽》决非作者一时偶感而发,而是一篇由来已久的厚积薄发之作。1998年,正值居里夫人诞辰100周年,梁衡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在翻阅文件时又看到了有关纪念活动的消息,这再次触动了他:一个世纪过去了,居里夫人离我们越来越远,可为什么人们还没有忘记她呢?在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中,作者感到有必要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年记者重新认识居里夫人。他说:“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就是要把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可亲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子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于是他拿起了思考的笔,仅用两天的时间,写出了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确实实践了作者的理念,以柔和而又深沉的文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伟人的距离。
我们知道梁衡是一个创作和理论并重的作家。他除了写散文之外,还有大量的写作理论专著。在最近刚发表的《文章五诀》中,他把散文写作归结为形、事、情、理、典五要素的组合运用。《跨越百年的美丽》所以被读者和出版界看好,又一再入选课本,正是因为它中规中矩,体现了他的这个写作原则和技巧。本文以“形”字开头,“理”字结尾,中间以“事”为主体,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收一种综合之美。《跨越百年的美丽》至今仍是梁衡散文作品中唯一一篇有关女性的题材。她清新、隽永、凝炼、深邃,字里行间涌动着一丝不经意的柔情,深刻揭示了女性之美、人格之美。细细读之,如清风扑面,朗月当头,又如良朋在座,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