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在村里,到处是田园,有种蔬菜的、玉米的、小麦的、红薯的、花生的、瓜果的、稻子的……有养着牛的、羊的、猪的、鸡的、鸭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自然也很和谐。
村里有三口井,东北角一个,东面一个,南面一个。三口井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农耕的人们。每天清晨,大伙们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挂着沉甸甸的装满水的水桶,一颠一颠地往家里的水缸倒水,来回也得三四趟。
忙碌的身影使得这三口井成了最聚人气的地方,井里的水也因此越来越清了,也越来越有灵气了。夕阳西下,羊群归来,总能听到忽隐忽现的“咩咩”声,田里的鸭子“扑哧扑哧”扇动着翅膀,“嘎嘎”地叫着,好一幅美丽的田园图画!
邻居们早早地吃过晚饭,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东走走,西串串,啃着花生,绕着家常。谁家要忙活或红白喜事,只要开口,大伙们都上。在儿时的记忆里,村里的人很团结,是一群互帮的群体,热情而温馨!
到了90年代后期,慢慢地,一批又一批农民工进城,成了都市的一群外来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现在,村里只剩下中老年人,房子依旧是那房子,有的已人去楼空。田里荒了,园子也荒了,只有少数人在打理。自从家家装了自来水,那三口井,井水也成了污水,周围杂草丛生,总之,少了人,看见的是一片荒凉。
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应该最属春节了,过年时家家户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齐了,不同的是,村里人各自忙各自的,多数人都只在自己家活动,碰了面也就礼貌地打个招呼,或许带回些都市的元素,邻里邻外也没有了过去的纯朴和热情。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回趟老家自然像做客一样。而每逢过年回家,邻居们却喜欢问起人们的工作,年收入多少的话题,虚伪的目光,虚伪的表情,少了真诚,多了世故。
就在这物欲横流经济爆炸的时代,人情慢慢地走远,如此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如此不堪重负的各种压力,迫使很多人已无心好好地促膝而谈。一栋楼里的对门两户人家,同在一屋檐下几年,却难以抱之微笑,彼此陌生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孩子们都在城市长大,回到老家全是陌生面孔,都不知道谁谁谁,哪怕亲戚家的孩子也亦如此,这种疏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时间是无情的,岁月是无情的。时空不能平坦地穿越界限,它是有沟壑的。
无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活在当下,不要忘本就好,在经济浪潮里,不要迷失自我,忘却良心,能够保留那份纯朴的、善良的、真诚的、热心的乡土气息已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