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该片根据R.J. 帕拉西奥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
"励志"取向的文艺作品的基本套路是:在一个充分悲惨的境遇面前,主人公通过主观的努力冲破现实牢笼、改变自身的悲惨境遇,从而达到幸福的彼岸。
观众和读者对这类故事司空见惯,从而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故事要足够令人感动、要能催人泪下,另一方面故事能够在现实中落地,让人们觉得在现实条件中会真实地发生,从而说服现实中的人接纳作品所传达的理念。
帕拉西奥的小说《奇迹男孩》和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的同名电影就在努力实现这种励志的故事:一个名叫奥吉的小男孩患有先天基因疾病,面部生来就有重大缺陷:
眼睛比正常位置低了一英寸,几乎掉到了脸中间……他没有眉毛和睫毛,相对他的脸来说,鼻子大得不成比例……有时候人们会认为他是被烧伤的,因为他的容貌看起来好像融化了,形同垂泪的蜡烛……
为了治疗,他自出生起就经历无数次手术,身体无比虚弱,一直没有正式入学。在十岁这一年,父母在百般犹豫中送他去"毕彻预科学校"读五年级,他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不得不承受因他的奇特面容而带来的惊异、歧视和排挤。
电影《奇迹男孩》对小说进行了忠实还原,尤其是充分再现了奥吉刚入学时的心境:由于从小就日常遭受路人的惊异、恐惧和窃窃私语,他没有勇气面对陌生人,眼神低落下垂,甚至只会盯着新朋友的鞋子。他还要承受以同学朱利安为首的小团体的恶意人身攻击。
电影更多只是把这种排挤表现在孩子之间,但小说交代了更多背景:奥吉只有为数不多的好朋友,如杰克和萨尔莫。但朱利安的父母奥尔本斯夫妇在寒假期间为了排挤奥吉和他的朋友,开办了一次盛大的百人派对,邀请了除奥吉和他的朋友之外的几乎所有同学和家长。
《奇迹男孩》的故事在号召一种更友善的社会文化:即倡导在旁观者方面,不要用单一的羸弱特质来评价人,要懂得欣赏一个人的全部;同时那些具有缺陷却无法改变的人,也不要因为有限的缺陷而否定自己的全部。而应该像奥吉那样,培育自己的完善人格,用行动来努力创造其他方面的可能性。那么即使相貌无法改变,但自己的其他优势也能赢得广泛的承认。
在小说和电影的末尾,朱利安的父母对毕彻预科学校的校长很是气愤,决定让孩子转学。这其实是在预示:像朱利安这种家境极端优渥,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人,即便一直采取一种狭隘并鄙视他人的态度,在相当长期的时间内,也能够找到适合的环境和不错的生活。这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
不过幸运的是,至少在毕彻预科学校的范围里,身为校董的朱利安父母还不至于权势熏天,彻底抹杀像奥吉、杰克这些群体生存的可能性;至少还会有像图什曼校长这样善良的人,来保障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悲惨现实时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有可能迎来解脱;而这种公平合理的环境,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创造和争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