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品读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汪曾祺是小说名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 作者笔下的葡萄是拟人化的,它有生命力,充满着创造的渴望。它“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在黑暗的泥土里就“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它已经等不及了”。“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它在息利索罗地成长。 上了架后,“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时的葡萄藤俨然一个正在养精蓄锐的壮劳力,又如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妇。它是那样兴奋,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正跃跃欲试,想在这大好春光里创造累累硕果。 四月,浇水。葡萄渴望快快长大,它“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并且“整池子的喝”。只消几天功夫,就变成了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开花。“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 葡萄
了绿豆大的葡萄粒。”它不想开出雪一样的苹果花,也不想开出月亮那样的梨花,因为它要快快的结果。一个月后,“下葡萄”了。它完成了创造的使命。然而,这不是葡萄的终极目标。“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种奉献精神,才是它的最高追求。 作者就这样把葡萄的活力、创造力、奉献精神形象地展现出来了。它生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的复苏、兴盛、发光发热、创造价值的过程。我们从这如火的生命历程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体味到了作者对葡萄、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谁呢?——劳动者,这就自然引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和赞美。 在作者看来,劳动者是美的,因为他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而劳动更是美的,劳动本身就是一首诗。 《葡萄月令》行文布局很有特色,从一二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以“编月体”的形式记述了葡萄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但不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做客观介绍,而是从果农劳作的角度或工笔细绘或写意勾勒,展现了不同月令葡萄园里的繁忙的劳动场景。 作者的笔下,果园本身就是美的。雪落时洁白安静,雪化时青翠碧绿,浇水后润泽清新,开花结果时艳丽斑斓…… 而那一个个劳动的场面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空间展开了。作者善于运用诗意的文笔写景、叙事、状物、抒情。因此,葡萄园里的劳动也就如诗一样动人,充满着喜悦。 且看这一段文字: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请”字把前面备料、刨坑、竖柱的活儿写得轻松有趣儿了。我们似乎看到了果农们劳动时满面笑容、精神焕发的神情。“趴”字把老藤写活了。它休养了一个冬天,出来舒展舒展筋骨吧,该干活了。“呆”以静写动,呆着赶嘛,该喝水呀,放叶呀,开花结果呀!你看,“得费一点劲”的“葡萄上架”这个劳动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点染得多么俏皮、轻松、愉快。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这段“下葡萄”一节,淡淡写来,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葡萄下架。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召帚扫成一堆,装走了。葡萄园光秃秃。” 纯然的客观描述,除了写劳动还是写劳动。果农的活干得细致又干脆,这里贮存着明年的憧憬和希望啊。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葡萄入窖后,“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只剩下发白的黄土”。萧瑟吗?不,有了一年来丰收的喜悦,埋下了来一年丰收的希望,置身于“眼界空阔,一览无余”的果园,是别有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的。下雪了,飘零的雪花、银白的果园里,果农扛着铁锹踏步而来,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充满田园风光的图景啊! 劳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美,劳动着是美丽的,这就是本文要传达的主要思想。作者把劳动写的很“实”,有时甚至是不搀杂任何主观色彩的介绍式的描述。如,“备料”“施肥”“下架”等内容,这是为了表明劳动毕竟是累的。但是,劳动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再艰辛的劳动也是美好的。只有置身于劳动的实践中,才会对劳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散文要有形象,不论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为了表现劳动的喜悦,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葡萄。作者笔下的葡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既是自然界万物“竞自由”的写照,也是具有这种品格和精神的人的化身。 二类是葡萄园的主人——果农。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描写不是像小说那样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去刻画,而是通过正面写劳动的程序带着劳动的人。因此,我们很难说出每个果农的具体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葡萄管理的程序的介绍上,是忽略了劳动者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本文写法的独特之处。 果农的具像不鲜明,因为作者的主旨也不是在刻画人物。换句话说,他是要表现劳动,而其次才是劳动者。用电影的语言来说,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劳动者只出现在画面的边缘,且只是一小部分——或是一双手(在剪枝、在喷药、在收获等),或是一双脚(在挖土、在压实筐盖等),或是远景的群体背影。而这样的画面却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朴实、耐心、平凡以及对生活大爱无言的深沉的情感。劳动的艰辛被喜悦代替了,劳动的单调被葡萄蓬勃的生命代替了。劳动难道不是诗一样的美好吗? 三类是作者自身的形象。文章把“我”隐的很深,但是任何优秀的散文都不能没有“我”。“我”分明就在劳动中,是劳动者的一员。“我”用劳动创造了美,“我”在劳动中发现了美。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一味地用轻浮的笔触赞美果园的诗情画意,或者赞美果园美景的同时发一通“谁知盘中葡(萄),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则文章就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开掘。 再联系写作背景,本文所描写的,恰恰是作者在被下放到干校时的劳动场景,便更可以领略到“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蒲桥集》自序)的创作主张。内容上表现为极客观地写实,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旁逸斜出”。恰恰是这种写实的笔墨反而达到了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艺术效果。比如,“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简练平淡的描述中,透出春的无限生机。 语言本色、很少修饰,多用短语和口语。“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等等。作者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由于口语色彩浓,有时看似罗嗦多余的句子,却别有韵味,如,“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月令》可以当作乡土诗去读,“月令”就是每个月的葡萄园美得都是词中的一首小令。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散漫、随意,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般特征,但本文将这一特征推向了极致。它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这是一种摆脱了起承转合的羁绊,真正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无意为文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因此,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人们赞叹说:《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首句简明地点出了季节,接下来的“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随即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读者进入一种沉静的心态,迎接葡萄的出场:“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一下子打破了前面的静谧,气氛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葡萄出窖的情景,譬如叶子的细微变化。三月,葡萄上架从准备到上架再到施肥,写起来也是事无巨细;接着进入四月,大段的文字只是讲了浇水;五月,作者由打梢谈到葡萄的“瞎长”,由掐须谈到葡萄卷须的“甜味”,随后漫延到葡萄的开花;六月和七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则是一笔带过;八月,葡萄“着色”的情景和下葡萄的过程,作者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 至此,收获完葡萄后文章按说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荡开了一笔。经过十月的匆匆过渡后,又迎来了十一月葡萄的下架和十二月葡萄的入窖,还有“检查葡萄窖”的事情。 可以看出,全文虽然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和收获过程,但有些月份详细些,有些月份简略些,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比如一月、九月、十月)。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加上每个月份间醒目的空行,仍然属于“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总之,这篇散文在平实自然的外表下蕴涵着深厚的情韵,是一篇高妙的写意之作。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文中多处的疏淡笔法? 本文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从一月顺序写到十二月,在整体上显得疏简、随意,通篇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所体现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那一类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其实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 二、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气度。所谓“文如其人”,正如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 三、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本文以“一月,下大雪”作为开头,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处又以“下雪了”算是回应开头,似乎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不过,此处写到雪,没有简单地复归开头的静谧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延伸,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让葡萄“受了冷”。 语言品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里所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这也是他自己所说的“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评说,汪曾祺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每句话看上去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故能姿态横生,气韵生动。可重点品味如下句子: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里的“碧绿”二字,十足让人玩味; “把立柱、横梁、小棍……中等的,六根”,“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虽然显得繁琐,却丝毫没有拖沓、冗赘之感;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极富形象感,十分鲜明、传神。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巧妙的譬喻在不经意间完成。 “哎,它起来了!”“它真是在喝哎!”“可是它耗养分呀!”“可是你得快来!”“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通篇的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道地的口语,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此外,文中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的使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而且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2]
葡萄月令 好句赏析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
葡萄月令读后感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散漫、随意,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般特征,但本文将这一特征推向了极致。它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这是一种摆脱了起承转合的羁绊,真正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无意为文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因此,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人们赞叹说:《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首句简明地点出了季节,接下来的“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随即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读者进入一种沉静的心态,迎接葡萄的出场:“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一下子打破了前面的静谧,气氛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葡萄出窖的情景,譬如叶子的细微变化。三月,葡萄上架从准备到上架再到施肥,写起来也是事无巨细;接着进入四月,大段的文字只是讲了浇水;五月,作者由打梢谈到葡萄的“瞎长”,由掐须谈到葡萄卷须的“甜味”,随后漫延到葡萄的开花;六月和七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则是一笔带过;八月,葡萄“着色”的情景和下葡萄的过程,作者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
至此,收获完葡萄后文章按说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荡开了一笔。经过十月的匆匆过渡后,又迎来了十一月葡萄的下架和十二月葡萄的入窖,还有“检查葡萄窖”的事情。
可以看出,全文虽然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和收获过程,但有些月份详细些,有些月份简略些,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比如一月、九月、十月)。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加上每个月份间醒目的空行,仍然属于“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总之,这篇散文在平实自然的外表下蕴涵着深厚的情韵,是一篇高妙的写意之作。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文中多处的疏淡笔法?
本文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从一月顺序写到十二月,在整体上显得疏简、随意,通篇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所体现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那一类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其实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
二、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气度。所谓“文如其人”,正如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
三、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本文以“一月,下大雪”作为开头,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处又以“下雪了”算是回应开头,似乎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不过,此处写到雪,没有简单地复归开头的静谧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延伸,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让葡萄“受了冷”。
语言品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里所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这也是他自己所说的“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评说,汪曾祺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每句话看上去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故能姿态横生,气韵生动。可重点品味如下句子: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里的“碧绿”二字,十足让人玩味;
“把立柱、横梁、小棍……中等的,六根”,“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虽然显得繁琐,却丝毫没有拖沓、冗赘之感;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极富形象感,十分鲜明、传神。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巧妙的譬喻在不经意间完成。
“哎,它起来了!”“它真是在喝哎!”“可是它耗养分呀!”“可是你得快来!”“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通篇的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道地的口语,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此外,文中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的使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而且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
麻烦哪位高人推荐几篇名家赏析《葡萄月令》的文章,谢谢啦!
汪曾琪《葡萄月令》赏析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汪曾棋是小说名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因为是名家,无论是写小说,写散文都少不了流泄一些名家的派头。说到名家免不了要同名士衔接,这不仅在于二者共用同一个字眼,其实是克有那么一点相通风度。随便、自然、潇洒、不搭架子。读这文兴许会产生这么一些印象。如果从形式上进行探索,这则散文的通篇口语的叙述方式大概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吧。且不仅如此,作者有时适当地嵌上几句北京(也有些是北方)的方言,如说:“用铁比票紧”、“小孩喂奶似地扮命往上嘬”、“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这些往往为方家不悄一顾的词汇,汪曾棋拣到篮里就是菜,可见作家语言功力之深。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语言艺术的工作者而言,语汇并无俗雅之分,只要那个字眼用到那个地方恰到好处,是不应该有这种畛城之见的。至于语势(语态)汪曾棋在这则散文里也是注意了北京人的用语习惯。如说:“然后,请葡萄上架……大的,得四五个人地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简单明了而且极为传神。又如“葡萄不开花,哪能呢!”这种倒装的叙述方式,也确是只有北京方能道出。汪曾棋是高帽子人,对北京的语言习惯如此纯熟是不能不叫人佩服的。为了造成一各叙述的亲近感,作者有意采取拟人方法如说:“请葡萄上架”、“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都是。作者还不满足于此,又有意多用短语、短句、单字,可以触目皆是,从而加重了口语的节秦感。 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一二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戴剪极有章法的。不免使人想起《农桑辑要》、《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读者也许会啃叹在这篇满纸口语的散文里包含了多么丰富的生产经验啊。汪曾棋不是农民,但下乡锻炼过,且在京剧团熏火了,文如其人,读这样的文章真如听老固圉夫谈棋经、谈牛马羊大经。川剧里有一位老演员问他的徒弟用什么杀人。徒弟说“用木头”。师傅摇摇头。第二天徒弟来了说:“用钢”师傅仍摇头。第三天徒弟哭丧着脸说“实在想不起用什么杀人。”师傅告诉他:“用心杀人。” ·特级教师讲座·初一名师讲堂·初二名师讲堂·初三全科强化·高一名师讲堂·高二名师讲堂·高三全科强化·王大绩讲作文·英语完形指导·英语写作指导 ·语文课件大全 ·语文视频大全 ·语文试题大全 ·语文教案大全·人教高中必修·人教高中选修·人教初中教案·苏教高中必修·苏教高中选修·苏教初中教案·语文版高中·语文版初中·粤教高中必修·粤教高中选修·鲁人高中必修·北师语文教案
……链接网址吧
参考资料:http://www.ruiwen.com/news/40578.htm
读了《葡萄月令》你有什么感受
初识汪曾祺还是在学习《端午的鸭蛋》的时候。我对那篇文章
的印象不太深,主要因为当时的我认为他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
读起来平淡乏味。可一次偶然的与汪老的《葡萄月令》的邂逅,让
我对他的文字有了不同的认识。这里我想讲讲我对他的语言文字的
理解。
《葡萄月令》这篇散文给人的最初印象就像一篇地地道道的说
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
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但细细品读就有别样
的感受。它延续了汪曾祺平淡又有味的语言风格,字里行间渗透着
情趣与情调。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短句。在阅读英文作品时,我几乎没有见到
过短句,可在中文作品中就大不相同了。《葡萄月令》中短句用得
颇多——“一月,下大雪。”“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
、长叶子。真快!”更有短的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
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这些短句凝练又轻盈跳跃,使我的心情也随之轻松起来;同时
脑海中也不由自主地勾画出雪天、果园、葡萄上架的景象,好像身
临其境一般。句子虽然短小,内容却很连贯、很集中,没有零零碎
碎让读者眼花缭乱的感觉。
这篇文章绘声绘色的描写也吸引了我的眼球。“绘声”——写
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
。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生动的拟声
词、平实的语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和我聊天。“绘色”
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
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象白玛
瑙,红的象红宝石,紫的象紫水晶,黑的象黑玉。一串一串,饱满
、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这样写还不过瘾,忽然一个神来之笔
,说“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
够用呀!”读到这里我被逗笑了。作者自己不全搬,却让你去搬,
即使你不真的去搬,想象中的葡萄已经灿烂无比了,这就是汪曾祺
语言的魅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色是运用拟人化写法。“树醒了,忙忙地
把汁液送到全身”;“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
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在
他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
,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
是疼爱、亲昵、揶揄。
汪曾祺的语言也是有些许的幽默和地方特色的。“葡萄的卷须
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那,
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这篇文章写的是“**”期间的故事。汪曾祺被下放到农村强制
劳动,他却能那样的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把它当做
一件乐事来做。正如他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我所追
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里凝聚着我对时序的感情。”难怪他
的文字总是那么的平实,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他总是让一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始终弥漫在他的作品之中,他也
总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作品中。《葡萄月令》没有深刻的主题
,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发人深省的警句,
有的只是平常的劳作,平实的语言,平和的心态,平静的人生。但
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温暖、喜悦和幸福,让我们深深体会
到生活的乐趣。我想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
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回答不易,如有帮助记得采纳!
葡萄月令里的古文是什么意思
“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
译文:葡萄的根系、藤是中空的,导管相连。照看葡萄藤的人要把葡萄藤卖掉之前,想要得到丰厚的利润,于是一到晚上就灌溉它的根部,到了早上,灌溉进去的水就到了葡萄藤的中间部位,所以俗称葡萄藤苗为“木通”(可以疏通的木的意思)。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葡萄月令句子赏析 葡萄月令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