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越来越近,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顷刻间,潮峰奔到眼前,倾涛泻浪,势如万马奔腾。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壮观场景,让我们齐声发出惊叹。未曾回过神来,“返头潮”又让我们叹为观止。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蹿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我们扑来。
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钱塘江大潮分一线潮、回头潮。回头潮,乃人工大坝
横空出世,桀骜潮水触之顷刻粉碎,蔚为壮观。
擎云举日,
携海提峦,
挟雷裹电。
统百丈惊涛,
千里狂澜;
呼啸东来,
直奔西天。
气吞海宁,
威震吴越,
雁荡从此不称山。
曾几时,
叫钱塘倒立,
不见坤乾。
卧榻岂容人酣?
筑长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垒月,
金汤倒灌。
拱天接地,
大坝高悬。
孰进孰退,
玉瓦两难,
一代英雄捶胸叹。
罢罢罢,
纵碎骨粉身,
亦男子汉。
唐双宁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杨万里
宋朝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
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有以《钱塘江》为名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钱塘江的风貌: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
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明朝女诗人王素娥有《渡钱塘江》诗,写一江景色: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颠与水涯,江流曲处有人家。
晚来渔棹长歌去,回首残烟点暮鸦。
远山、曲江、人家、晚霞、渔棹、长歌、残烟、暮鸦,组成了一幅美丽朦胧的钱塘江边村落图。
文学家郁达夫写《夜泊西兴》诗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江边情景:
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溯钱塘江》诗中,钱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样: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
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
木伐铺滩下,风帆背日张。
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东晋孝武帝时苏彦已写有观潮诗:
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
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
唐朝温庭筠的《钱塘曲》说明唐朝时这一天下奇观就已经被诗人们写入诗中: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
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
李白来到杭州以后留诗不多,但却有诗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的潮水,这天下奇观,连见多识广的李白也感到惊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朝孟浩然也有观潮诗,描述了观潮的过程和钱江大潮的特点: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涛》,写出了钱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诗人米芾云:“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苏轼登望海楼,写有《望海楼晚景》一诗,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当时在望海楼上就可看见杭州市区段钱塘江的大潮,苏轼在诗中描写了钱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情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
苏东坡还有一首咏观夜潮的诗,也很别致: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齐唐曾做过一首《观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宋代潘阆《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常为人们引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潮》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钱塘江潮》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
《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
《观浙江涛》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
一江钱塘两湖酒 , 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卧兰舟上 , 醒来身后六百桥。
天宝谪仙骑鹤去 , 诗风大袖月宫寒。
钱塘每度潮汐猛 , 疑是狂生纵酒澜。
岳王亦遁荒丘冢 , 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势穷追烟霏尽 , 悲风怒卷大潮来。
滔天浊浪排空来 , 翻江倒海山为摧。
钱塘郭里看潮人 , 直到白头看不足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钱塘江潮》“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
观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分一线潮、回头潮。回头潮,乃人工大坝
横空出世,桀骜潮水触之顷刻粉碎,蔚为壮观。
潮水越来越近,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顷刻间,潮峰奔到眼前,倾涛泻浪,势如万马奔腾。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壮观场景,让我们齐声发出惊叹。未曾回过神来,“返头潮”又让我们叹为观止。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蹿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我们扑来。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酒泉子(十之十)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明 张田一首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
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明 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晚渡钱塘江 清 王荫槐
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钱塘观潮 清 林以宁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海门环凤阙,半曜拱神京。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篙师屏息待,渔子放舟迎。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莹。鱼沫翻珠佩,腥涎喷水精。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似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自可吞溟渤,何烦洗甲兵。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久欲寻天汉,频思访玉清。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近睹三江险,方知六宇平。奇观书短韵,尺幅海涛生。
钱塘江大潮分一线潮、回头潮。回头潮,乃人工大坝
横空出世,桀骜潮水触之顷刻粉碎,蔚为壮观。
擎云举日,
携海提峦,
挟雷裹电。
统百丈惊涛,
千里狂澜;
呼啸东来,
直奔西天。
气吞海宁,
威震吴越,
雁荡从此不称山。
曾几时,
叫钱塘倒立,
不见坤乾。
卧榻岂容人酣?
筑长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垒月,
金汤倒灌。
拱天接地,
大坝高悬。
孰进孰退,
玉瓦两难,
一代英雄捶胸叹。
罢罢罢,
纵碎骨粉身,
亦男子汉。
唐双宁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杨万里
宋朝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
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有以《钱塘江》为名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钱塘江的风貌: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
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明朝女诗人王素娥有《渡钱塘江》诗,写一江景色: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颠与水涯,江流曲处有人家。
晚来渔棹长歌去,回首残烟点暮鸦。
远山、曲江、人家、晚霞、渔棹、长歌、残烟、暮鸦,组成了一幅美丽朦胧的钱塘江边村落图。
文学家郁达夫写《夜泊西兴》诗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江边情景:
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溯钱塘江》诗中,钱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样: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
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
木伐铺滩下,风帆背日张。
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东晋孝武帝时苏彦已写有观潮诗:
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
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
唐朝温庭筠的《钱塘曲》说明唐朝时这一天下奇观就已经被诗人们写入诗中: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
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
李白来到杭州以后留诗不多,但却有诗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的潮水,这天下奇观,连见多识广的李白也感到惊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朝孟浩然也有观潮诗,描述了观潮的过程和钱江大潮的特点: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涛》,写出了钱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诗人米芾云:“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苏轼登望海楼,写有《望海楼晚景》一诗,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当时在望海楼上就可看见杭州市区段钱塘江的大潮,苏轼在诗中描写了钱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情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
苏东坡还有一首咏观夜潮的诗,也很别致: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齐唐曾做过一首《观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宋代潘阆《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常为人们引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