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这一使中华儿女受到感奋和激励的口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来的。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出生地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他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就称他为“孙中山”。
孙中山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1885年中法战争失败,他感到民族危机加深,经常同不满清朝统治的青年探讨救国救民的方法。他称赞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表示要继承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上书清政府大臣李鸿章,提出了改良中国的主张,但毫无结果。
1894年11月24日,正当甲午战争的战火向中国蔓延时,孙中山联合有志于反对清政府的华侨二十余人,在檀香山建立名为“兴中会”的救国团体。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由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宣言》,沉痛地指出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民族危机,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卖国行径,呼吁爱国志士行动起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建设强盛的祖国而努力奋斗。《宣言》郑重申明:“是会(指兴中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此后,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无数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激励,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今天,“振兴中华”的口号又号召和鼓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